白陉古道指的是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到河南辉县薄壁乡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白陉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年的历史。白陉即孟门陉,是太行八径中的第三径。其北连接晋城陵川县、南连河南辉县。
白陉因傍古老的白鹿山而过得名白陉。白陉之南有雄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秋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
陉,特指山脉中断之处。大约从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开始,在燕山造山运动的作用下,华北西部的陆地地层高高隆起,形成了古太行。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板块间巨大力量的互相推顶挤压而产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加之水流的冲刷与切割,横向形成了大大小小被称为陉的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陉。自南而北次第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釜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随着历代先民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太行山上开辟无数通道,太行八陉便成为人们穿越太行的主要途经。其关隘与道路的引申义便不言而喻。
据年版《山西公路交通史》载,公元前年齐师伐晋,"分兵两路,一路由太行入晋……另一路由孟门入晋。"又见《辞海》"白陉"条目曰:"白陉,一名孟门,太行八陉的第三陉,在河南辉县西,为豫北、晋南之间的交通隘道。"以上两相对照,足以说明齐师伐晋的两路兵马中,一路走的便是白陉。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这是说庄公伐晋,走的就是白陉古道,和《山西公路交通史》记载一致。他是沿着箕子的步履浩浩荡荡地来开战的。这样看这条古道已经有了多年了。
商纣王本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可他偏偏就遇上了妲己,整天迷恋酒色,不理朝政,杀害忠良,梅伯眼看成汤社稷要毁于商纣王的手中,屡次直谏,纣王非但不听,反而把梅伯判了死罪,剁成了肉酱。大臣箕子见状,便明白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就装疯为奴,暗中将梅伯的亡魂收藏携带,乘机逃到了五行山中。五行山就是太行山。因为箕子精通天文地理和占卜,他带着梅伯的亡魂,沿着太行山的龙脉走白陉古道一直来到黄围山中。箕子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看到黄围山藏内寓气,龙象环合,果然气象非凡!便在山中选择了一处好地,将梅伯的亡魂仔细的安置下来。当时正是金秋时节,黄围山中霜叶幽艳,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甚是好看。箕子不忍离去,便在这半山腰一座宽敞的山脊上,搭草为庵,隐居下来。
白陉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而且是一条商贾通道。碑文记:“凡潞泽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辉之薄壁,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德而通山左”,成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成为太行山中的“丝绸之路”。正是:别看此时古道简,三千年前是国道。
白陉路面全用石头铺筑,属山石的地方,全部凿平。根据坡道的缓急每隔3-5米便有竖石横栽,稍高出路面,可能是一为路坚,二为排水,三为防止车马打滑。古道最狭窄处2米,宽处有3米,可供两支骡马队相对而过。
白陉古道由三部分组成:行巅第一桥、悬天栈道和七十二拐。沿途有不少看点。由于我们行程仓促,不敢流连,走了一公里多的距离便回返了。
行巅第一桥修建于民国十九年,大桥下面的那座石头小桥,才是正宗的与白陉古道相配套的古桥。
古籍记载叫“仙人桥”。《陵川县志》记:仙人桥,县东南五十里十里河旁。说古道修到此时遇沟隔断,不能连续。但次日晨却见桥已架起,突现坦途。这座桥也叫“寡妇桥”。古时候,这一带森林茂密,常有虎豹出没。横水河村村民张弥沿古道下河南贩粮,因旧时所建之桥已圮塌,只得绕两山湾逾一深沟曲折而上古道。未曾想突被猛虎袭击丧命,扔下妻子玉莲。玉莲痛定思痛:有桥则为通途,无桥则沦僻壤,一桥竟定丈夫存亡。于是荒之土地不顾,每天凿石修桥。到丈夫亡命百祭之日桥架成,玉莲桥头一呼,天上竟见一座彩虹桥,玉莲则循桥飘飘然飞天而去。而后亦称“寡妇桥”。行巅第一桥的故事尽管只是白陉古道鸿篇巨制中的一个摘句,但也因为有了它使这个鸿篇巨制更丰富、更生动。(下图为行巅第一桥)。
(网络配图,我在桥上,角度不好,拍不出来)
桥上面被当地人修了水渠
古道下方,一条水渠同古道一样在山腰缠绕,其走向与古道相同,那是十里河电站的引水渠
这里曾是古驿站,现在建起了一座亭子,过往游客常在此驻足一歇,看看风景地势。
天然的山崖古驿站
匆匆地往回赶。本来驴行就是以放松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但我们有时把目标定得太高,弄得和行军打仗一样,比如这次,跑得太远,回返困难,节奏不得不加快。也不知这多年的古道,有多少像我们这样匆匆而过的脚步。我仿佛又听到了战马嘶鸣,木质车轮碾到古石上的吱吱声;仿佛又看到了为生计奔波的商贾小贩、为逃避战乱或饥荒而携老带幼的无数个家庭匆匆而过的身影。古往今来,悲欢离合,白陉古道见证了太多太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2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