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峪古堡”便就是镶嵌在这些古堡群体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说起“湘峪古堡”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说起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几乎无人不晓。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白鹿原》的主要拍摄地——“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的湘峪村,是一座明代的砖石土木结构建筑群,距今约有年的历史。该村原名为相谷村,是一个耸立在悬崖坚石上的城堡式村落,因其村落被天然屏障山水所围,故而在原村名的相谷二字中加入了“氵”和“山”的部首,更名为湘峪村。
湘峪村最早只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因由从该村中入仕的明朝户部尚书孫居湘、御史都堂孫可湘、四部首司孫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并为家乡抵御贼寇修建了“湘峪古堡”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也称其为“三都堂”、“湘峪三都”。
湘峪河是沁河的一条支流,“湘峪古堡”就依山傍水而建在湘峪河北岸的一段石壁和陡坡之上。护城墙体高度约在10至25米之间。东西横宽近米。几乎所有的人第一眼看到“湘峪古堡”时无不为它宏大的气势所震撼。“湘峪古堡”在其护城墙上设有堡门、角楼、碉楼,墙体内还设有暗道、藏兵洞等,这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坚不可摧。古堡的西侧紧邻东岳庙的钟鼓楼,如此规模的景象,实可为壮观。
“湘峪古堡”由孫居湘、孫鼎湘兄弟主持修建,始建于明朝天启三年(年),完建于明朝崇祯七年(年),整个形状如同一个棋盘,占地约公顷。护城墙体共余米长,四米厚的城墙,虽因年久失修有些残破之处,但镶嵌在东、西、南门上的“迎晖”、“来奕”、“宸熏”依然清晰可辨。而南门的“宸熏”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门内的堵石墙上,这在山西众多的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出于对风水的考虑,同时可以想到的是在军事防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外来的入侵者从对面樊山的制高点上或是其它远处是眺望不到南门的。因为门外边没有门匾,而城门和门洞内的石墙,从远处眺望在视觉效果上几乎已融合为一体,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城墙。“湘峪古堡”城内的街巷为“五横三纵”的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相互垂直,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或是有意弯曲呈一定弧度,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直角的拐弯,其军事防御目的非常明显。因为历史久远和缺乏维护的原因,现在城内“五纵三横”的格局已经很不明显。但是中街和一些小巷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堡内的道路用条石和盘石铺成,两侧是一座座紧密相邻的院落。中街上还建有两座过街楼。在一个丁字路口正对小巷的砖墙上方,镶嵌着一座砖雕的照壁。在中国民居建筑中,把“泰山石敢当”石雕镶嵌于房屋墙壁下方的做法非常普遍,但这种将风水照壁高悬于三层楼房墙壁中央的建筑手法则非常少见。遗憾的是,照壁中央的砖雕已被人偷盗,留下的只是一片旧时照壁隐约的痕迹。据当地的村民说,砖雕的图案以麒麟为主要内容,后来这些砖雕疑似出现在附近一座开发在先的城堡式民居建筑中。城内的路面多以石磨盘铺地,成为又一道罕见的独特景观。石磨、石碾到处可见,石鼓石墩触手可及,是一座集民用,军事为一体的特殊建筑群体。古堡中的建筑大多为明代建筑,这些建筑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古朴雅致、庄重气派,走在窄窄的小巷中,给人一种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感觉。现存的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湘峪古堡”是一座国内保存尚属完好的明代古堡式建筑群,是沁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打造旅游环境,现堡内的原住居民已全部迁出,据说申报的“4A级”景区已已获得批准。就其建筑风格来说,“湘峪古堡”与其周边的几座古城、古村极为相似,但其正房更为高大,高层建筑更为集中,气势也更为恢宏。同时它还有两个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形式。湘峪民居的窗户多采用拱劵式窗口,窗口外砖墙饰以“眉檐垂柱”的砖雕,这是一种已经汉民族化,但仍带有浓郁西式风格的装饰形式。“湘峪古堡”是一座集历史、人文、建筑、旅游、绘画写生等多种研究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它就像一颗明珠,在太行上的深处闪闪的释放着自己的光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zx/1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