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唯一参加过长征的南通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战争时期,他是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的“粮草总司令”,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在刘瑞龙诞辰周年之际,我们请他女儿刘延淮口述了一段历史——
口述人:刘瑞龙长女刘延淮记录者: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宋捷
刘瑞龙年春在淮海区。刘瑞龙女儿刘延淮正在讲述。
“父亲的革命生涯是从南通开始的,他对家乡始终充满感情,可以说是一生难舍故乡情。”
父亲诞辰周年之际,我又一次回到南通。我首先来到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寻找父辈革命的足迹。92年前,在通海如泰地区这个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卧榻之侧,年仅18岁的父亲和李超时、何坤、张爱萍、黄火青等人创建并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和敌人不缺不挠斗争了7个多月,并在游击区进行了分田地、建政权的革命活动,在南通地区播下红色的种子。
在父亲78年的革命生涯中,前20年都是在南通度过的,并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年,在通师读书时,他就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成为南通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父亲和南通这片土地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从我开始懂事起,父亲就经常用一口浓浓的南通牌普通话和我们讲家乡的风土人情。他在饭桌上常常教育我们要厉行节约,不要浪费,不能“搅(南通方言读gao)作”粮食。
父亲对老家的父老乡亲特别是革命老人格外尊重。只要老家来人,他都热情接待,尽最大可能帮助解决难题。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冬天,父亲去南通调研时,曾叫县里的同志用自行车接了一位农村老太太到招待所。他帮老人拍去身上的雪花,亲自给老人打来热水,躬身给老人脱鞋脱袜,洗脚烫脚。他说,战争年代,这位老妈妈因为掩护我,吃尽了苦头,救命之恩,终生不敢忘怀,难得回家乡一趟,就让我好好尽一次人子之孝吧。
熟悉刘家的朋友都知道,我家除了祖母李遂安外,还有一位我们一直称“婆婆”的朱姚老太太。她是一位年入党的老党员,女儿朱文英曾是南通女子师范学生,和父亲一起并肩战斗过,在组织学生运动时被捕,牺牲在狱中。父亲从此将“婆婆”当成亲人,新中国成立后“婆婆”一直同我们生活在一起。年,父亲从北京调到华东局农委工作,“婆婆”也随同回到上海。父亲对她极其孝顺,上班或出差,总要先向“婆婆”道别,下班或外出归来总要先向“婆婆”问安。只要有时间,父亲总会陪“婆婆”玩一会儿五子棋,逗她开心。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父亲一生不忘家乡情,梦里常回濠河边。
刘瑞龙和母亲李遂安、革命老人朱姚合影。年前的10月3日,在南通陆洪闸一个坐南向北的院子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因为婴儿哭声震天,他父亲刘鹤祥脱口取了一个乳名“雷侯”,后被母亲李遂安改为“雷惠”。长大后,他的名字刘瑞龙果真让人们如雷贯耳,更让敌人闻之丧胆。
刘瑞龙是南通唯一参加过长征并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通,有许多地方留下了他当年的革命足迹:在南通师范,他接触到共产主义的理论,在鲜红的党旗下坚定地举起了拳头;在龙王桥表哥葛松亭家,他如饥似渴读到恽代英、萧楚女等中共早期革命家寄送的进步书刊;在博物苑假山旁,他参加南通县委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海门仇家园,他主持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成立东乡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在如皋贲家巷,时任南通县委书记、通海特委书记参与创建了红十四军……
刘瑞龙故居。
翻阅南通近代革命史,有一串红色的名字和刘瑞龙连在一起:恽代英、恽子强、葛季膺、葛松亭、顾怡生、顾民元、李俊民……细细研究刘瑞龙这个“红色朋友圈”,你会发现:这些早年义无反顾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革命者,彼此有着亲友关系,用正能量相互影响着对方,一起投身革命的洪流。
刘瑞龙最重要的革命引路人是恽代英,而恽代英的胞弟恽子强是刘瑞龙的表姐夫。年,祖籍武进的恽代英直接指导南通县成立了中共独立支部。那时候,他弟弟恽子强和弟媳葛季膺刚刚结婚,暂住在葛季膺哥哥葛松亭龙王桥家里,恽代英经常往那里寄送革命书刊,刘瑞龙从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
另一位对刘瑞龙产生重要影响的,当属他的姨夫顾怡生。刘瑞龙入校时,顾怡生已在通师执教18年,名播江海。他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但同情和支持进步学生,给刘瑞龙推荐阅读《新青年》《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后来,刘瑞龙又影响了他的表弟、顾怡生独子顾民元,以及表弟的通中同学江上青,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还有一位对刘瑞龙产生影响的是他表兄李俊民。李俊民年在武汉读大学时,就受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和陈潭秋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在武汉组织革命活动时被捕,经董必武等营救回到家乡。在李俊民的影响下,表兄弟们多位成为革命者。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与刘瑞龙同时代的革命者们如今皆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今天,站在南通市区濠南路上以顾怡生名字命名的怡桥上,还能望见不远处的博物苑假山,也能看到在通师荷花池旧址上建起的怡园,我们可以感受到90年前南通城进步青年的风云激荡。以刘瑞龙为代表的青年革命者,在家乡大地留下一个个坚实的红色足迹。
刘瑞龙(左1)和韦国清、邓子恢、张爱萍在一起。“父亲一生很低调,很少和我们谈他对革命的贡献。看电影《车轮滚滚》时,我们没有想到,那组织数百万支前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的后勤司令,竟然是我们的父亲。”
在老一代的革命家中,父亲的低调是出了名的。他的一生战功赫赫,但在身后留下的数百万回忆文字中,他记述的都是别人的战绩,写到自己时,最多轻描淡写地写上一句:我也参加了。
提到淮海战役,陈毅元帅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指挥过这场战役的叔叔伯伯们都说,作为当年三野的后勤司令,父亲对这场人民战争的后勤保障是功不可没的。
支前民工推着小车翻山越岭运送物资。给支前模范授旗。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父亲始终坚持调查研究,脚踏实地,深入细致。渡江战役前夕,他曾深入到正在岸边休息的木帆船上,与战士和船工促膝谈心。当他得知船工离岸时要喝“定心酒”的风俗习惯时,就特批渡江前给每位船工配备4两白酒、1斤猪肉。当他了解到船工有“裤子不兴搭在桅杆上”的“禁忌”后,便把尊重船工这一习俗作为纪律向部队广为宣传。这种注重细节、周密组织的工作作风,为保障渡江战役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担任几大战役的“粮草总司令”期间,父亲从实际出发,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了大兵团作战后勤保障的需要。纵观刘瑞龙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许多传奇的革命故事。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川北,他受命西上川陕,赴任红29军途中,军部痛遭叛匪洗劫,他果断处置,化险为夷。长征时期,他作为西路军的一员,两爬雪山,三过草地,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传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万支前大军,他指挥若定,演绎了一部精彩的大剧《车轮滚滚》。
在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刘瑞龙是在陈毅和华野前委领导下担任“粮草大将军”的。不仅是淮海战役,在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上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刘瑞龙充分发挥他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才能,与各有关党政军机关密切配合,组织起几百万人的民工队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供应网,充分保证了战役每个阶段的后勤供给需要。战争背后的后勤组织工作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技术活”,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困境。刘瑞龙深深知道,要供应几十万大军的作战需要,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建立独立自主的金融阵地,驱逐蒋币,发行本币;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经济;建立财经工作正常的工作秩序;建立兵站,解决转运伤员和粮食等问题……在刘瑞龙的小本本上,每天都密密麻麻记满了有关粮食、弹药、民工、运输、伤员、医院等方面的各种数字。在各个战役期间,每天听过战情报告后,他还要在昏暗的小油灯下整理计算,通盘运筹整个野战军的后勤供应部署。面对空前规模的大决战,他要迅速做出预案,随着战局变化和走势及时调整规划,运筹自如地组织调动支前大军。刘瑞龙(右2)和陈毅、粟裕等在一起。刘瑞龙和陈毅夫妇在一起。“我们兄妹4个人的名字,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和父亲的革命经历有关。他营造的良好家风至今还深深地影响我们。”
年,我出生在新四军四师师部驻地淮北大王庄。父母给我取名延淮,以永远记住淮北这块抗日的革命热土。在那段岁月,不少出生在淮北的新四军后代名字中都有个“淮”字,比如陈毅伯伯的儿子陈丹淮,邓子恢伯伯的儿子邓淮生等,都是为了铭记这一段历史。
年1月,新四军在东进中站稳脚跟,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卓越的贡献。母亲在此际生下大妹妹,父亲给她取了个豪迈的名字“延东”。
和延淮、延东在一起。
年5月上海解放,父亲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当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仅半个月后,我弟弟在上海江湾降生。消息传开,父亲大喜,与张震和陶勇叔叔喝酒相庆,并给弟弟取名延申。
和延申在一起。
小妹妹叫延宁,却并非生于南京。取名为“宁”,缘于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年红十四军失败后,父亲被调往上海,任江苏省委外县工委书记。年春,东海县女共产党员冯菊芬等被派往上海。这年夏天,经李超时等介绍,当时化名李也萍的父亲与冯菊芬相识相恋。7月,冯菊芬接到江苏省委命令赴宁工作,离别之前改名余爱萍,以表达对父亲的爱恋。后来冯菊芬不幸被捕,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冬,身怀六甲的母亲陪同父亲到雨花台凭吊冯菊芬烈士。从南京回沪两个多月后,妈妈生下小妹。为了铭记烈士,妈妈特地给小妹取名延宁。
和延宁在一起。
不同年代的全家福。虽然刘瑞龙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但他那一口浓重的南通口音至今还回响在儿孙们的耳畔。他营造的良好家风至今还深深烙在他们的心底。和陈毅元帅一样,刘瑞龙也是一位军中儒将,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写过不少诗篇。年他为子女写过一首诗《示诸儿》,教育子女“人生有真谛,为民服务多……勤奋攻学业,寸阴莫蹉跎。”许多年过去了,如今他的子女们都事业有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见到76岁的刘延淮大姐时,她刚风尘仆仆地从甘肃回到北京。一放下行李,她就和我侃侃谈起她的父亲。她说父亲虽然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却很少大声训斥。印象中父亲大发脾气的一次,是在她上初二的时候,因兴趣太广泛成绩急剧下降。父亲当着众人严肃批评了她,要她心无旁骛专注学习。父亲的这次震怒,让刘延淮猛醒。后来她一直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清华附中,46岁时还远渡重洋到美国学习计算机国际联机检索技术,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专家和科技部项目专家库专家。刘瑞龙留给二女儿刘延东最深的记忆,莫过于年的夏天。那年她考取清华大学,刚刚入党。高考结束后去沪看父母,刘瑞龙马上要延东到郊区青浦参加“四清”工作,让她接触农村,走近农民。刘延东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多月,为失学的孩子扫盲,从社会实践中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还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年,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开馆时,刘延淮、刘延申、刘延宁曾结伴回到南通,接受过我的专访。刘延宁告诉我,从她记事起,刘家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和谐大家庭。她从小和祖母李遂安、革命老人朱姚婆婆同住在一个房间内。祖母每天子夜时分都要起床,到父亲床前亲自抚摸一下他的脸庞,然后才放心回到自己卧室继续睡觉。也许是在这样温馨的环境里成长,北大毕业的刘延宁身兼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等数职,她最看重的是北京家庭促进会会长。刘瑞龙给唯一的孙子刘晨曦小名取为“草地”,以纪念自己和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的历史。为了读懂自己的父亲,刘延申专门和二姐延东结伴去过草地,如今案头上还放了一本大姐延淮去年和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的台历。这位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身兼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全职委副主任等职,在数字化科技的新长征路上一路跋涉。重走父辈的长征路。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年10月初启动了“口述历史?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我们计划从新中国70华诞之际启动,到建党周年时收官,用近两年的时间,采访有亲身经历、有卓越成就、有精彩故事的南通人,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近百年来南通的风云流变,记录伟大瞬间,解密历史档案,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变时代中江海骄子的背影,留存南通人在这个时代巨变中的历史贡献。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怀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我们加快采访的节奏,努力寻找遍布世界各地、极具史料价值的“活档案”,留住这座城与这城人的故事,用视频和文字抢救一批珍贵的资料。在此,我们诚邀您的参与,70年,年,风云激荡,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创新者……他们各自代表一个时代的映像,又共同组成生生不息的时代群像。相关文字、图片、视频将分别在南通发布专题频道和江海晚报官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