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雄姿展奇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晋城优美的自然景观,久远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晋城市深厚的人文内涵,围棋源地、石头传奇、太行山水、雄奇壮美、明清古堡、村落奇观、古建瑰宝、艺术奇葩、原始生态、奇幽妙景,一切尽在老晋城。
图/文:何江涛
(上)
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因唐代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驯鹿自娱,故名。北宋初年扩建为白鹿洞书院。至和元年,书院毁于兵火。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重建院宇,并奏请赐额及御书,陆九渊、王守仁等曾在此讲学。书院原有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报功词、明伦堂、御书阁等建筑三百六十间,几经战乱,破坏惨重,今仅存清道光年间所修的礼圣殿、御书阁、彝华堂等,且多破旧。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现湖南大学校园内。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书院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前院为讲学处所,筑有山门、讲堂、湘水校经堂等。讲堂为五间单层歇山琉璃脊建筑,内嵌朱熹手迹“忠孝”、“廉节”。后院为藏书建筑,建有御书楼。左侧有四箴亭、濂溪祠、六君子堂、崇道祠、船山祠等供礼建筑,均为三间硬山式。书院左侧为文庙,现存大成门、大成殿等,均为抗战后重建,但布局基本保留清代规制。
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城北太室山麓。原名嵩阳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北宋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南宋时废。今存建筑为清代所留。院内现存有汉武帝时被封的三株古柏中的二株,还有嵩山最大的石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文为唐李林甫撰写。
睢阳书院原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城,为北宋景佑四大书院之一,今废无存。因商丘旧名睢阳,故名。宋真宗时赐额“应天府书院”,取得官学地位。至仁宗庆历三年改为南宋国子监,其地位高于一般书院。
山西晋城有一古书院村,村中学校有三通石刻。其中一通上书“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又一通嘉庆二十四年(年)所刻的石碑有“明道祠者,宋程明道先生讲学地也。斯地旧无居人,因就教而遂家焉,故是村,特以古书院为名。”此处所说的“宋程明道先生”,乃是指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
程颢,字伯纯,号明道,河南洛阳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年)。宋仁宗嘉二年(年)中进士,次年任京兆府户县(今属陕西)主簿。先后担任过上元县(今属江苏)主簿、泽州晋城(今属山西)等地方官吏。宋神宗熙宁二年(年)二月,王安石任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程颢为其属官。同年八月,因为御史中丞吕公着的推荐,程颢担任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任京官,参与议论时政。他上疏十余章,反对王安石变法。次年改鉴书镇宁军节度判官。熙宁五年(年)以后,程颢先后做过监西宁竹木务、知扶沟县事、监汝州酒税等职,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学术和教育。元丰八年(年)三月,宋神宗逝世,宣仁皇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回京任门下侍郎,召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还未动身就患病而死。时年53岁。
(中)
程颢在晋城令期间,当地有富人张氏,父亲已经死去。某日,有一老翁来到张家,说:“我是你的亲生父亲。”张氏存疑,但又不敢否定,便与老翁同至官府。老翁说:“我当医生,出外行医,妻子生了儿子,因为太穷养不起,就送给了张家。”之后,从怀里取出一份文书,上有:“某年某月某日抱儿子给张三翁。”程颢看罢,沉吟片刻,问道:“张氏当时才四十岁,怎会有‘翁’的称呼呢?”老翁闻言大惊,赶紧认错。程颢依法重办了他。
程颢在晋城兴办乡学,古书院为其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我国的书院源于唐代,盛于宋代,为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其建筑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二是有讲学、藏书和供礼三部分建筑组成;三是名人学者碑刻较多。如此看来,晋城的古书院似乎不符合标准。
通常的说法是如今的古书院学校即是当年书院遗址,而我们在学校很难看到当年书院的痕迹。但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其一:学校内东墙有石刻:“竹韵书声”四字。笔法刚劲有力,气宇不凡,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其二:“竹韵书声”石刻下是一圆形拱门,被后人用砖砌实。此门可以通往隔壁的一个院子,疑此院即为“明道书院”?
其三:学校与隔壁院子既然相通,而学校内有程子祠的石刻,应该可以说明两处应该是一个整体。古书院村人将学校隔壁的院子称为“晋院”。我们认为此“晋院”就是一所书院。其四:晋城古书院的程子祠始建于清顺治辛丑年(即顺治十八年,年),后被毁。又有古书院村晋元彦于嘉庆戊午年(即嘉庆三年,年)集合村中其他成员重修程子祠,耗资颇丰,临终时仍未峻工,其子继承晋元彦遗训,将程子祠修建完成。
其五:我们有个疑问,于嘉庆二十四年(年)所刻的石碑是为了纪念程子祠落成,如果“晋院”不是“程子祠”,那为什么“程子祠”已荡然无存,而“晋院”风采依旧呢?
我们以为:所谓“明道书院”、“程子祠”、“晋院”其实是同一个地方。
(下)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教育,清康熙元年(年),诏令二程(程颢、程颐)后裔流寓他方者,除正额外,概行豁免杂派差徭。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四十一年,朝廷决定每年给祭银四十两,支给门子二名。乾隆十六年(年),皇帝派使臣御祭二程,祭文称“道光丰石,功着遗经”,“学本诚明,性方成大”,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先后拨给祭田60顷90亩,让程颐的二十五代孙五经博士程奉箴随驾到曲阜祭祀孔子。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自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年),分别被赐谥为“纯公”和“正公”之后便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只要没有巨大的社会变革,程颢创办的晋城古书院绝不可能消失。那么它究竟在哪里?
年5月,武侠小说家金庸访问少林时顺道参观了河南的嵩阳书院。参观时,金庸关心地询问当年的讲堂是不是还保存着。历史上,在嵩阳书院讲过学的名人有很多,最著名的要属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夫子”。金庸来到了书院后院的一间小讲堂,里边摆放着几把古色古香的木椅。人们请金庸在正中的教椅上坐一坐,体味一番当年“二程”讲学时的情景。金庸坐下后笑言:“在岳麓书院我曾坐过朱熹讲学时坐过的椅子,现在又来坐‘二程’的教椅,真是荣幸。”
晋城古书院为程颢北宋治平二年至四年(-年)任晋城令时创办,原名为“明道书院”,清代曾经更名。当年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晋城古书院讲学,晋城古书院因之名声大振。程颢任职三年,在晋城大兴教育,从而开创了“泽州学者如牛毛”的繁荣局面。
据原古书院学校教师魏水红介绍:年改建旧校,将原北屋的三通石碑嵌入新建的南屋东墙。又据晋续宝老人介绍:十五、六年以前,曾有程明道的后人到晋城寻访当年程颢在晋城创办的三所书院。这三所书院分别位于今古书院、古矿门楼西侧、驿后小学。
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原是程颢学生,程颢去世后,他们去找程颐继续求学。相传正是冬季很冷的一日,杨时、游酢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他午睡。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地待立在门前等候,直到程颐睡醒起来,门外大雪纷飞,积雪已有一尺多深。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在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就引用这个典故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
晋城古书院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程颢亲手创办的书院;二、是程颢就任晋城令期间的重要遗迹;三、书院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四、对于开发晋城旅游、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重要作用,对倡导现代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育有重要意义。
今“晋院”内晋家后人已全部迁出,堂屋及东屋及南西两屋楼上已基本无法使用,损坏十分严重。建议有关部门立即对晋城古书院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及开发:
一、组织专家学者对晋城古书院进行研究,确定“晋院”是当年“书院”。
二、动员居住在院内的村民搬出,古书院居委负责协调房东的利益关系。由古书院居委投资将院内杂物清理,聘请专家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维修。
三、向有关部门申报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在古书院建设“晋城市图书馆”或“晋城市藏书馆”,使其具有讲学、藏书和供礼三大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院。
来源:体仁书院
我们的
新浪微博:爱上老晋城
百度贴吧:老晋城
涨知识、长见识、长个子。。。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
意思就是:一个晋城人要是连《老晋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