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河淌水》故乡弥渡县城以东锦屏山公园中,坐落着一座非常独特的寺院,名叫开化寺。寺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元年(年),同治三年(年)增修,原址在花园村东(今弥城建设东路段路口偏南),寺院布局为坐东朝西,东面为娲皇宫,西面为济普阁,南北两面为厢房,北厢房背后有小花园,济普阁后侧为大门。年大跃进时期挖老墙土被拆毁。年村民自发迁移至现址小团山重建,年5月弥渡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开发锦屏山、小团山等山地开放式公园,开化寺随之改扩建。
重建后的开化寺,坐落在小团山丘陵缓坡上,占地面积近平方米。沿着祥临公路弥城南连接线出城口约50米,往东石板路口向前方看上去,一座灰瓦白墙花空房脊,朱红色门扇、榀壁,大理石雕花扶手围栏,古色山门上额悬挂有一块黑底金字魏碑体“开化寺”的大匾,门枋两边配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下联是: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寺院建筑依山就势,分为两台。上台正殿为女娲殿(原称娲皇宫),殿门门额悬挂着黑底金字“人类始祖”的匾额,左右两侧配有一副楹联。
上联是:开混沌之初盘古丰功滋九野;
下联是:化黎民之昧女娲圣德炳千秋。
女娲殿佛台正中塑有女娲站立像,两边配有“炼石补九天人神共仰,辟地生万物日月同辉”楹联。左侧分别塑有伏羲和神农坐像,右侧分别塑有文昌帝君和财神坐像。与女娲殿并列于南边的是观音殿(原称济普阁),殿内佛台正中塑有观音站立像,左侧塑有文殊普萨坐像,右侧塑有太上老君坐像。南北厢房分别为香客休息室、佛道教乐曲播放室和香纸代售部。下24级台阶,中间为大院,东西两边种有松、竹、兰、梅及柏枝、桂花、紫薇等树木花草,南厢房为寺院管理人员办公及住宿用房,北厢房为寺院厨房、食堂、仓储室。寺院北边还有一块约平方米的停车场兼花灯健身小广场,四周绿树成荫,中间有一棵大榕树。漫步寺院,可感受特殊的宗教文化。
年,大理州史志界泰斗杨镜参拜后惊讶地说,在大理州境内,无论是史志记载,还是现实存在的寺观庙宇,弥渡“开化寺”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个很值得探究的秘。《中国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远古时,天崩地裂,火焰熊熊,洪水泛滥,女娲天神烧炼五色石补天,切断鳌足作天的四根柱子,女娲灭息火焰,治平洪水,使天下黎民百姓得到安宁。
女娲是中国流传关于天界神明事迹中,最早出现的一位女神,相传女娲亦参与人间的创造,尽管女娲是属于极远古的神祗,却法力无边。依据佛教所展现的时间观,女娲至今尚为天界大神。女娲在人间被视为婚姻的始祖,女娲的灵力实在远大,她是人类创生之母,并赋予智慧,具足一切,所以,任何人间利益,都可以向女娲祈求,包括身体健康、消灾去祸、婚姻、生育、财富、事业等,乃至祈求国运、家运的昌盛都可以,只要心诚就可以得到感应。
弥渡的先辈们,建盖开化寺,塑造女娲神像,祭拜女娲天神是有渊源的。在《山海经·地理考》的《神州的发现》中,最终确认:“昆仑山在今云南西部的纳溪河——达日河和毗雄河——苴力河以西,云县县城以北,高黎贡山以东,金沙江以南的横断山脉地区。大致说来,今东经°以西,北纬23°以北的纵谷地区,是《山海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远古时期,弥渡坝子是一片浩瀚的汪洋,行者易迷津,若不迷津,必须设渡,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但设渡改称后,只是行者不再迷津,可水患依旧存在,怎么办呢?人们就向女娲祈求,女娲随手捡起烧炼五色石留下的一块残渣,在汪洋表面上划了横一划、竖一划,转眼间,奔流直泄,两个时辰后,揭泽见底,只留下一个泄水口(今锁云桥口)和两条划痕(今毗雄两河)。后来为了报答女娲女神的宏恩大德,弥渡的黎民百姓在东山脚修建了娲皇宫,像敬奉自己的母亲一样敬奉女娲天神。
文/杨华图/李武华
END
版权声明:“微弥渡”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