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论坛”
第十九次学术讲座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
北宋佛教建筑空间的想象与真实
内容提要
北宋时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由于实例的稀少与岁月的侵蚀,北宋时期的建筑遗存大多只有结构框架保存了原有的风貌,这也使得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建筑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大木结构方面。然而,或许正是那些消逝殆尽或面目全非的建筑装饰、装修与色彩,构成了始建时室内视觉环境和空间环境最具特色的部分。与结构承重部件相比,装饰、装修与色彩的元素在形式上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与可选择性,这使得特定建筑的出资者和建造者更有可能根据等级、身份、信仰或审美的需要来选择具体的样式,并在总体构成上予以“设计”。
山西高平开化寺创建于五代,鼎盛于宋元,是晋东南现存的民间佛寺中规模较大者,寺内保存的四十余处碑刻、题记,使其兴衰变迁可供追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是,开化寺大殿内保存了北宋时期的建筑彩画与壁画,不但有着相对完整的纪年信息,而且风格和样式可与北宋建筑官书《营造法式》互为印证。作为我国唯一一处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北宋时期壁画与装饰的地面木构建筑遗存,地处偏远的开化寺大殿成为中国唐宋时期建筑装饰与空间研究的最佳实例之一。
高平开化寺在大部分时期是以一座禅宗寺院见诸记载的,然而在11世纪后期陆续完成的大殿建筑、装饰与壁画,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视觉语言,体现出首尾一贯却极具包容性的华严宗思想。一位僧人对游赏序列、意义结构以及用强烈的视觉形象感染观者情绪的设计意图,经由一位儒生的转述,于年被刻在一块石碑上,成为解读这一北宋佛教空间的钥匙。宫城、殿堂、苑囿、寺院、民宅、店铺、作坊、禅庐等片段化的建筑场景,借助云气、佛光、树木、勾阑等过渡性元素,错综组织于四壁,构成了一个贯穿于北宋社会各阶层、吸收了各种流行信仰要素的想象空间,同时又为佛教故事的表演及佛经的讲述提供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真实舞台。一种比官式做法更廉价却更能创造强烈对比的“五彩遍装”色彩和纹样组合,为这一复杂的室内景观赋予了强大的视觉张力和统一性。我们在近年的研究中,试图对这一空间的想象和真实进行深入的刻画。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试图将传统的文献学、类型学、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当代的图像采集、分析、展示技术相结合,针对带有色彩与装饰信息的早期建筑的详细勘察与价值发掘,探讨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讲座信息
主讲: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主持:陈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时间:年6月9日(星期五)19时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A教室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主讲人简介
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与色彩、古代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建筑史学家傅熹年先生、王贵祥先生。出版著作《〈营造法式〉彩画研究》;编著《北京古建筑地图》《湖南古建筑地图》《古都开封与杭州》;译著《帕拉第奥建筑四书》《西方建筑的意义》。发表论文《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宋式彩画初探》《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与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营造法式》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图像及仿木构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案例研究”、“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中国唐宋时期官式建筑色彩设计规律研究”、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国文物建筑色彩涂层的材料、工艺与视觉特性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及样本数据库建设”等。
美术遗产
美术
考古
建筑
文物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