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经到了大年初六,不少人应该明天就开始上班了,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而在中国,有一座城市的「过年」却长达46天之久,堪称中国最长,没有之一。
图
大师之路它就是福建莆田,一座被鞋都之名严重耽误的宝藏城市。
莆田人过年,从年末腊月十六的「尾牙」拉开序幕,到二月初二的「头牙」,荔城下江头打铁球为尾声,共计46天。
图
郭劲瑜锦墩村的“砂花迎神”
纪录片《探秘莆仙过年习俗》
而实际上,这46天的时间,有一大半都是在闹元宵。
枫亭游灯、砂花迎神、棕轿舞、打铁球、赤足蹈火、垒红桔塔……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几乎每天都有村庄闹元宵。
莆田史称“兴化”,是北方汉民迁入福建的聚集地之一。
正是因此,中原文化与闽越习俗在此交汇,每一天、每一村都保留下了着独具特色、年味满满的春节民俗。
三风这里更拥有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深厚的妈祖文化让这座城市底蕴更加深厚,更在每年吸引百万人朝圣。
图
阿辉啊z图
壹铭对莆田人来说,线面、红团和豆腐,构成了年味的重头戏。
象征平安健康的线面,印有”福、禄、寿、喜,财“的红团,磨豆浆、做豆腐时,热热闹闹的家庭氛围,无一不击中异乡人心中的年味。
莆田旅游网有一种过年,叫做莆田。
它保留下了千百年前的传统习俗,它传递了对过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它呈现出了我们一直在寻觅的真正年味。
一个春节过两次大年,
独一无二的五日岁习俗
/五日岁习俗/
纪录片《探秘莆仙过年习俗》
”大年三十围炉做岁,正月初四要做大岁,红春联上有白额,正月初二不走亲“这是莆田独特的五日岁习俗。
这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段历史。
明嘉靖四十一年,农历十一月廿九日,倭寇侵犯福建,攻陷莆、仙两城,杀害平民数万。百姓纷纷逃难山中。
纪录片《探秘莆仙过年习俗》
两个月后,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百姓才回来收殓亲人的遗骸,民间相约,将正月初二日定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
而到今天,在莆田,初二,大家不会走亲访友,就成了踏青出游的日子。
纪录片《探秘莆仙过年习俗》
又决定在初四补过大年,称为“做大岁”,大岁过后的年初五,也跟初一一样吃线面,拜年游春。
“初四暝大于三十暝,初五早大于初一早”,这句在莆田流传的俗语就说明了对他们来说每个节日的特别之处。
所以,在外面奔波的莆田人,就算大年三十回不了家,也一定会在初四赶回来“做大岁”。
/贴白额联/
纪录片《探秘莆仙过年习俗》
不同于我们使用的大红色春联,莆田人贴的是白额对联,红纸上面有一截白纸头。
同样是明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当时的古人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露出短短一截白色,来表示心有余哀。
独特的习俗,铭刻着莆田人独特的情感记忆。
莆田人的闹元宵,
就是中国版的「狂欢节」
莆田人过年的喜庆氛围,更多的体现在闹元宵上。
通常从农历正月初起直到正月廿九,尾声甚至拖延到头牙或是农历二月上、中旬,才算真正结束,每一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活动,几乎是“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
通常在正月十五之前,莆田人闹元宵的活动主要以神灵巡村绕境为主,而这之后就由“僮身”的各种演绎迎来真正的高潮与狂欢。
/神灵巡游/
图
郭劲瑜元宵期间,各里社供奉的神灵都会被抬出来巡游,不同的村会请出不同的神明。
一般,男人会燃放爆竹、烟花助势,而女人则围着捧社炉的“福首”换香求福。
最特别的应当是,??南日岛浮叶村的抬神冲海闹元宵,十几顶神轿,每顶由十几个年轻人抬着,冲向大海,激起大浪花来祈求新一年的幸运。
/爬刀梯/
正月十九山亭莆禧村刀梯功夫图陈英爬刀梯撒铜钱散平安,是??莆禧古城元宵活动的重头戏。
这是是流传了数百年的风俗,一般由3名“僮身”代表田公元帅、齐天大圣、白牙将军分三次上刀梯撒铜钱。
现场往往无比热闹,据说,捡到铜钱带回去,能保一年平安无事。
/砂花迎神/
??新度镇锦墩村的砂花迎神在小飞君看来是莆田元宵活动中最浪漫的一项。
火树银花不夜天,就像我们爱看的烟火一般绚烂。
纪录片《探秘莆仙过年习俗》
这项绝活,源于清康熙年间,拥有多年历史。
砂花迎神仪式一般选在晚上10—12时,夜幕中迎神队开始表演。在铁锤的撞击下,铁砂火花飞溅到路边茂密的荔枝树或龙眼树上上,勾勒出银星四射的画面。
神奇的是,龙眼、荔枝树不仅毫无损伤,还有灭虫效果,次年更加丰收。
/元宵蹈火/
莆田旅游网在莆田,“祭火”是元宵节特有的一种传统习俗,有吃火、踢火、撞火、跑火、跳火、走火、踏火等形式,表达了祈福驱邪、家家户户兴旺发达的愿望。
正月十六,??梧塘镇松东村闹元宵,点燃一堆的干柴,进行“蹈火”表演。
村民们抬着神轿,仰首闭目,赤脚走过火堆。
??白塘镇梧郊村的元宵蹈火,不同于和其他地方的长方形火堆,用的是圆形的。还有穿金针、吃香、吃烟、踢火等活动。
流传几百年的蹈炭火庆元宵,正是对火的崇拜的真实演绎。
莆田元宵有初元宵、元宵心、尾暝元宵,没有提到的庆祝方式还有很多。
比如说:
??黄石镇江东村会在神像前垒起了15座桔塔;
??枫亭镇麟山宫行傩出游,足足有38个自然村参与;
??霞桥、霞街、兰友、学士、北门5个村庄会轮流举行枫亭游灯……
如果有幸刚好在正月去了趟莆田,千万记得融入其中感受传统而又独特的庆祝方式。
被严重低估美食江湖
藏着山海本味、地方民风
靠山面海的莆田,食材尽得山海之利,南日岛的鲍鱼、灵川的花蛤、哆头村的哆头蛏、秀屿的红毛菜、湄州岛的甲仔鱼,还有江口的通印子鱼……
从各式粉面、特色小吃,到宴席上的每道佳肴,落肚的每一种滋味都离不开个“鲜”字。
它鲜少因美食为人所知,但着实是被大众严重低估的宝藏,小飞君就曾专程为了吃去过一趟莆田!
/无处不在的莆田卤面/
图虫
挖哈莆田江口卤面,大概是莆田最出圈的美食,也是这里存在感最强烈的面食代表,不仅遍地卤面馆,在餐厅酒宴上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莆田人心里一定有一个独家版“最好吃卤面店”。
一碗看似家常的卤面,需要用文火熬炖几小时而成的浓郁高汤底,必不可少的关键配料牡蛎、蛏、五花肉、红菇、韭菜等等,再加上烹制到鲜甜的地道海鲜,满口浓郁鲜香,温暖落胃,尤其适合冬天吃!
tips:江口是卤面起源的一个镇
??店铺推荐:
娘妈卤面:塘北街隆恆财富广场3号楼2层;性价比很高的卤面馆,还可以点到其他特色菜
华记江口卤面:城厢区凤凰路59号名女人街对面;地道20老店,除了江口卤面、海鲜卤面,还有莆田当地人偏爱的风味小炒
/妈祖面/
老蒲鲜的妈祖面
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面点代表自然少不了这一道妈祖面。
把香菇、黄花菜、油炸豆腐条放一起熬汤,汤汁浇面上;加工过的五花肉、鸡蛋、紫菜、花生仁等,点缀其上,色、香、味俱全。
妈祖面在福建莆田沿海地区的民间风俗中,赋予良好的意愿。莆田人通常会在年初一作为开年第一餐,这也是他们生日时常吃的长寿面。
/万物皆可炝/
这“炝”字不读qiang,在莆田方言发作“cā”音,在莆田,万物皆可炝:炝肉、炝粉、炝蛏溜、炝海蛎……
其实“炝”是一种莆田特色的做法,具体是用地瓜粉包裹不同的食材来白灼,最关键的是通过对火候、时间的严格把控,达到滑溜溜的口感。
除夕夜,莆田人就会吃炝粉,莆仙习俗中,“炝粉”是把前一年余下的菜脚碎料全部煮了吃掉,意在惜福。
??
东门兜阿文炝肉
炝肉是在莆田街头最容易偶遇的“炝”。
这家是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人气店铺,店员都是有些年纪的当地大妈,专卖让莆田人心心念念的炝肉。
环境和氛围很是复古,能看到很多当地人熟练地点一碗炝肉配一份铁盒装的米饭,津津有味地享用。
肉片滑嫩、芡粉薄、汤头鲜美,还有必不可少的豆芽、韭菜、香菜。
豆腐酿肉丸子是这碗炝肉里的小惊喜,肥肉、虾米、葱花和豆腐结合,口感鲜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