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记》
责编稿签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重”是因为此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的贫困问题,“难”在于广大贫困群众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放不下”是基层扶贫干部赵姑妈多年前捡到弃婴时便已有了的“病”,“放不下”让她面对贫困群众的不配合胆大如斗又心细如发。担忧希希三姐弟的生活状况,操办留守儿童家园,为李有光打扫新居、安排工作,小说在润物细无声式的点滴叙述中,直抵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精神之核——共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赵姑妈这些扶贫干部的优秀特质。
——尚书
创作谈
新时代的“愚公移山”
沈洋
搬不动山就搬人。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是我的故乡。
事实上,我的故乡离市区近百公里,是一个叫大山包的海拔三千多米的小山村,那是我的出生地。因此,对我而言,在我儿时记忆里繁华市井之昭通城,也只能算作第二故乡。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昭通城里人。更没有想到,四十多年后,我的那些父老乡亲们,那些舅舅叔叔们,会拖家带口,搬进昭通城,抑或是城郊不远处的那些叫作幸福、思源虹桥、红路、靖安、卯家湾的安置规模近万人甚至四五万人的安置区。
于是,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名词“易地搬迁扶贫”,成为我较长一段时间驻镇挂村入户的工作内容。
故乡山民,原本住陡山、走泥路,吃粗粮、穿单衣,熬日子、归黄土,这似乎就是他们的宿命。有些人,终其一生未走出大山。生在土墙房,埋在后山上。白天转山坡,晚上回老窝。贫困、疾病,焦虑、烦恼,成为苦寒人生之标配。
而当这一群人,有一天突然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省掉了艰辛烦琐的过渡,搬进城,挖老房,斩断回家路,进城、入镇、上高楼,乘电梯、用煤气、蹲马桶,他们的日子一下子变得高大上,一些老人甚至都不知道如何按电梯按钮,下楼转一圈就找不到自己住几幢几单元几号,上演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这之间,发生怎样的裂变;他们的思维转轨、习惯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变化,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这是我一直感兴趣的地方。
我相信,作为乌蒙山深度贫困片区的昭通,这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搬迁“移民潮”,可谓中国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定然是有故事的,是有小说性和戏剧性的。这样的大场面、大手笔、历史性的突围,该怎样用小说去表现?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但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我拒绝贸然动笔。我忧心自己功力不够,非但写不好浪费了素材,更担心把不准脉相,画不准我的那些父老乡亲的鲜活生动形象。因为,在他们身上,总是有那么多的良知和善意,总是有那么多生生不息的奋斗原动力与爆发力,总是有那么多超乎小说之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发生。
在长期走村串户、与群众深度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正巧在昭通的一个安置区遇到了一位专做易迁群众志愿服务工作的某镇副镇长,也就是我小说里塑造的“赵姑妈”。赵姑妈不是一个实打实的亲属称谓,而是广大群众对她的一个尊称。作为驻村女干部,吃苦耐劳、富有良知、敢于挑战、有担当精神、不怕牺牲,事无巨细一律接招,待群众如亲人,通情达理。这样的干部自然是值得称道和书写的。
可是,离眼下生活太近,现实中各种要素都很全的原型,对于一个以虚构为本的小说而言,有其积极有益的一面,却也是极其危险的。我担心的问题是,把小说写得像报告文学。因此,我极力回忆平时下乡工作时与干部群众打交道的点点滴滴,把想象的可能性放到最大,尽可能艺术化地还原“赵姑妈”在做群众工作时的原始状态,把赵姑妈那知冷知热、急群众所急的细节还原,力求呈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党性和担当、有情怀的乡镇基层干部形象。
在小说中,像李有光这样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却在一次次的折腾中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甚至有了敌对情绪、怀疑一切的摇摆群众,在我的采访过程中是真有其人的;我虚构了“赵姑妈”和她的养女肖洁不怕脏不怕恶心,不厌其烦上门照顾酒鬼李有光,并亲自为他们清理垃圾、打扫卫生,彻底融化了李有光那颗冷漠、失望、放弃的心。小说中,赵姑妈帮助累马寨的妇女们找了到省耕公园打扫卫生的工作,为了第一次上岗不迟到,不会上手机闹铃、又害怕自己睡着了耽误上工而一夜和衣未睡的农村妇女,也是在做易迁群众的工作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我略加修饰,写进了小说中。
我生活的昭通市,总人口万,贫困群众万,36.24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为了改善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的生活,全市新建了23个集中安置区,通过“进城、入镇、上高楼”的方式,“挪穷窝、断穷根”,让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在年已实现13.18万人搬出大山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完成5.24万户、23.06万人的搬迁安置。如此气魄,这种敢于拼搏创造的奋斗精神,可谓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唯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和人民能够做到,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中篇小说《易地记》,就是想要记录下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搬迁”易地搬迁扶贫进程中的真实状态,记录下中国农民在时代大潮中背井离乡奔小康的感人故事。“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小说中,我尽量避开宏大场面,注重叙事的坚实与质地,小处开口,细处着墨,试图聚焦一个15户人家居住的小小村庄,把笔触伸进每一个平凡干部和群众的内心,凝聚人们的悲喜,去真实探源、客观记录下时代的点滴印迹。
我深知自己功力不足,小说还有很多瑕疵,衷心感谢原刊《边疆文学》,感谢《小说选刊》各位老师的包容与抬爱,感谢读者朋友的勉励和支持。
《易地记》赏读
1
李有光家的事,最让赵姑妈头疼了。
这个五十出头的汉子,家住鹤镇累马寨,前年在浙江打工,从二楼摔下来,断了右腿,老板赖账,医院做了一次手术后,一直在家养病,二次手术因无钱就一直拖着,里面的两根钢钉也一直未取出,家中没钱不说,连婆娘也爬起来跑掉了。李有光曾去村上和镇上,请求镇政府帮助,镇长的答复含糊其词,总之就是没办法,让他走法律渠道解决。李有光说,自己要有这个能力去找法律,还来找你政府搓??医院做手术,不仅好得慢,还留下了残疾,走路一歪一歪的。
李有光随时挂在嘴上的话就是“三个子”:“为了城头人住上新房子,自己整成了龟儿子,没有谁能管老子。”李有光每次说这话,都像是唱出来一样,拖声野气的,引得周围的人好生好奇,像看大猩猩大熊猫样围观。
2
赵姑妈终于整明白了,李兰兰的姑妈通宵不敢入睡,是因为不会给手机上闹钟,怕耽误了第一天当环卫工的事。赵姑妈的心一阵紧,像要缩成个干核桃的劲道。
赵姑妈有些内疚,她想,毫无疑问,是昨晚的话讲重了。面对累马寨搬出来的这些斗大字都不识的姐妹,她不知道该怎么和她们沟通了,就只有猛往嘴里吐出的话里加盐和辣椒,似乎还有越重越管用的趋势。
“就是今晚不睡觉,你们也要给我熬着,反正一分钟也不许迟到。”
“你们不晓得,我和园林局的领导求了多少情,才给你们找到这个环卫工的岗位,你们要是第一天上班迟到了,我以后还有啥嘴脸去求人家为你们累马寨的人办事?”
这些天,赵姑妈就这个状态,成天都在忙累马寨易地搬迁的事。你家分得好了,他家分得差了,张家的采光好了,王家的采光差了,等等。总之,就没有一件是满意的事。平心而论,赵姑妈确实已经够辛苦的了,但她感觉到,群众的胃口好像比渔洞输水管道的口径还要大。赵姑妈常常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就倒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啥也不想做。第二天五点多,又弹簧一样从床上弹起来,恨不得头不梳脸不洗就赶到幸福居。老公也常常数落她,你这为啥子嘛,肥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赵姑妈心里明白,老公是说自己没有好好操持家务。每每在老公说这话时,赵姑妈就会下意识地看看家里:沙发上乱七八糟摆满了杂物,地板蒙上了一层灰,厨房也乱得很,根本没有一点儿居家过日子的温馨感。赵姑妈心里就会泛起一丝丝的烦躁,但她又不得不匆匆出门,赶往幸福居。
幸福居,位于鹤城北,土地平展,外围高山,四野田畴,一片苹果林簇拥,房二十余幢,皆高层,可纳万余人,原本属安居保障房,正逢易地搬迁,县里动了下脑,调整思路,将住在高山上的易地搬迁群众搬进了小区,易名幸福居。赵姑妈记性好,她清楚地记得,群众来自五乡镇,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这些贫困群众,赵姑妈亦喜亦忧,喜的是,她爱这些姐妹兄弟,实诚、厚道、古道热肠。忧的是,他们搬进城里的小区,像是来了一群外星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无法对话。不会按电梯按钮,乘坐电梯像晕车一样吐呕;不熟悉单元楼里的生活,有时下个楼梯都会迷路;不讲卫生,乱扔烟头和垃圾,让物管很是恼火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很多细节真是超出了赵姑妈有限的想象。
赵姑妈记得,累马寨的十五户五十二人刚搬到幸福居的第二天,会议室举办了一场培训。会场里群众好奇,培训老师有劲,就农民群众进城如何乘坐公交、如何过马路、如何乘坐电梯、如何使用煤气、如何逛超市等问题进行保姆式培训,正当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时,李有光却故意捣乱,左手拧着瓶烧酒,右手提着宽拢大袋的烂牛仔裤,歪偏偏地打着醉拳,大吼大叫地闯进了会场。他拿着的是一种当地居民常喝的廉价酒,十元一瓶,其实就是酒精勾兑酒,鹤县的汉子们干活累了,三五个蹲在工地上,传着一人一口喝起来,图个热闹,也可解乏。这酒也是李有光这些年一直喝的酒,正是喝多了,才喝出了痛风,喝出了酒糟鼻,喝得手上的骨节起包,喝得眼睛红肿肿的,喝得成天醉醺醺的,走起路来东歪西倒,像是得了软骨病。他进来后声嘶力竭地吼道:“你们到底要整啥子?平时候不见哪个过来,过两天省上的大领导要来了,才装模作样的来搞啥培训磨阳光,大学生吃了十几年的墨水,不照样卖猪肉、挑沙灰,你以为你几爷仔来培训个把小时,我们这些老农民就真的脱贫了哈。”
场内一下子爆发哄堂大笑,李有光大家又不是不认得,疯天阔地的样子,老毛病了,都见怪不怪了。前几次培训他也是这样,仿佛排练过一样,每次来都是这几个规定动作。
“我挨你们讲,有冤要申的,有问题要反映的,赶紧了,准备好材料,过两天有大领导要来哦,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会场里一下子骚动起来,炸开了锅,有人问:“酒疯子,给真?我儿子建镇上的房子,被电打死,赔偿款至今没到呢!”
有人说:“把我们搬到滑石板上,站着坐着都要钱,拿啥子来给,我要是在老家,园子里随便种点蒜葱啥的,啥时想吃去扯点,多方便,现在搬到这幸福居,看着好看,但心里闲得慌啊!”
会场内的群众俨然就一堆干柴。先是没人提醒,再就是对酒鬼李有光的不以为然。可当李有光说出“申冤”一类的话,仿佛在干柴堆里扔进了一根火把。轰的一声,一屋子的干柴燃开了,像要把整幢大楼给烧塌一样。
李有光先还得意地举起酒瓶挥舞,一幅王者归来之气概,可没说上几句话,就一个踉跄摔倒在讲台前,室内又爆发出一阵哄笑,大家一脸的木然加得意,也没谁怀疑李有光身体出了啥问题,都认为是马尿喝多了。不过,培训会是开不下去了。人们七嘴八舌,像肚子里装了好多的话,一下子喷发而出。
任组织培训的肖老师怎样维持,现场秩序还是无法恢复,乱成一锅粥。但没多时,那些先前还处于亢奋状态的群众就陆续散去,也没有人太在意李有光说了什么,三三两两叽里呱啦地议论着离开了。
会场里只留下了肖老师,还有李有光的两个老乡。肖老师见蜷缩在墙角的李有光一动不动,会场也走得空荡荡的,有几分慌神了,生怕有个意外,赶紧从包里拿出手机,拨给赵姑妈。不一会儿,赵姑妈就火急火燎地赶到会场。见是李有光,反倒不急了,说:“又是这个醉鬼,上个周喝醉了倒在花园里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一早才被小区保安发现。”
见李有光这副堕落相,赵姑妈气得嘴皮发抖,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赵姑妈想,这李有光要是再不改变,必喝死无疑,一个家,就这样给他毁了。本来,赵姑妈还有急事要进城办的,但她想,李有光总得有人管啊,不然,他也许真会命丧小区的。赵姑妈就放弃了回城的念头,尽量让自己烦躁的心平静再平静。
“送他回去,醒了就好啦!”
赵姑妈说着又指了指站在李有光旁的两个老乡。两个老乡看上去五十多岁,木讷地站在一旁,见赵姑妈伸手示意了,才赶紧弯下腰去,一人托着一只手,把李有光架起来,慢慢地挪动,一步一步朝李有光住的三幢二单元走去。
“妈妈,多亏你及时赶来,我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医院?”肖洁一脸惊慌地望着赵姑妈。
“不用不用,这个李有光,三天两头醉,照你这么说,医院了。送他回家,酒醒就好了。”赵姑妈说。
肖洁好奇地说:“妈妈,你对这个李有光好熟哦!”
“姑娘啊,搬到这幸福居的群众,哪家我不熟呢?做群众工作,就是要晓得各个家庭的情况,知冷知热的,否则,这精准脱贫,还怎么去对标对表抓落实?”赵姑妈一向都是叫肖洁“姑娘”的。
事实上,赵姑妈也是最有资格叫肖洁姑娘的人。这得从二十五年前说起。那时,赵姑妈刚进文博社区,正值芳华二十一岁,一天上班途中,在路边的梧桐树下,她遇到了被父母丢弃的肖洁。看到襁褓中冻得发紫的小脸蛋,赵姑妈的心缩成了一坨,本能地刺痛了一下,仿佛那婴儿不是别人家的,而是自己的亲骨肉。事实上,那时的赵姑妈连男朋友都还没找,可她二话没说,也没跑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直接将小女孩抱回了家,后来给起了个名字:肖洁。赵姑妈想,肖同笑谐音,洁,心灵洁净,意为这孩子一生笑对世界,心灵洁净善良。
就这样,肖洁成了文博社区儿童家园的第一个孩子,后来上了医学院,又回到社区,成了一名志愿者,紧紧跟随赵姑妈,成了赵姑妈的左膀右臂。赵姑妈的枪指到哪儿,肖洁就打到哪儿。当然,在肖洁心中,赵姑妈就是自己的亲妈,她的话就是圣旨,肖洁也一直把赵姑妈视作心中的一棵大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肖洁想到求救的第一个人,就是赵姑妈。
未完待续……
全文刊载于年第12期《小说选刊》
年12期目录
中篇小说
红灯笼周建新
选自《民族文学》年第12期
创作谈偶然与必然周建新蓝色四叶草熊湘鄂
选自《芳草》(双月刊)年第5期
上海反光陈仓
选自《长江文艺》年第11期
铁西三剑客小辑
火星双雪涛
选自《花城》(双月刊)年第4期
于洪班宇
选自《芒种》年第11期
仙症郑执
选自《腾讯·大家》年7月25日
评论做祛邪除恶的侠士贺绍俊我和我的祖国
易地记沈洋
选自《边疆文学》年第10期
码头红日选自《民族文学》年第11期
史料·我与《小说选刊》
《小说选刊》有力量戴希
新中国文学70年·经典回望
一潭清水张炜
选自《人民文学》年第7期
心香叶文玲
选自《当代》(双月刊)年第2期
评论生命的情和爱生活的情和爱孟繁华短篇小说
绝命舞蹈牛余和
选自《山东文学》年第11期
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感觉牛余和刺猬,刺猬文珍
选自《天涯》(双月刊)年第6期
同乡会周洁茹
选自《作家》年第11期
浮世三叠龚刚
选自《澳门作家文集》
大人物王铭婵
选自《青年文学》年第10期
微小说
白龙寺揭方晓
钓鱼钟雄
施先生张晓林
对门的男人王举芳
深圳是否相信眼泪廉世广
电梯13楼马犇
眼泪李方
东方美人燕茈
蒙古马申平
加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