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共晋城市委的历史传承
一言
中共晋城市委的前身是中共晋东南地委,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前身是中共太南特委。
一、太南特委的设立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0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统一领导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河北、河南、山西接壤地区的党的领导工作。11月上旬,中共冀豫晋省委在长治城内组建中共长治特委。地区级党委由此始。
《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载:“年11月上旬,中共长治特委在长治城成立。”《中国共产党陵川历史纪事》:“2月17日,中共长治特委由长治迁至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载:“年4月,中共长治特委改称晋豫特委。”“年5、6月间,中共晋豫特委改称晋东南特委。”“9月,中共晋东南特委改称太南特委。”年1月,晋冀豫区各特委改称地委。中共太南特委随之改称中共太南地委。。太南特委的沿革,从裴孟飞的简历也可看出:“裴孟飞,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山西省晋中特委书记。年1月至2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长治特委书记。2月至3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晋豫特委书记。3月至9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晋东南特委书记。同年9月至年4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太南特委书记。年4月至年1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太南地委书记。”虽时间上略有出入,但脉络十分清楚。
年2月,因“太南撤军”,太南地委机关由平城撤至平顺寺头村。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形势决定将晋冀豫区划为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其中,太行区下设:一地委(冀西地委)、二地委(晋中地委)、三地委(晋东地委)、四地委(太南地委)、五地委(漳北地委)。
据《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年1月9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发出通知,为与各军分区统一次序,原一地委改称二地委,原二地委改称三地委,原三地委改称一地委,原四地委改称五地委,太南地委改称四地委。”“年1月,将平顺地委并入,称中共晋冀豫区四地委”。
《山西通志·民政志》载:年8月因设立太行区,改称“中共太行区四地委。”年7月,太行行署成立,划分六个专区,太行区四地委所辖改为三专区,年3月,三专区机关由平顺迁入长治市,年5月,太行区决定专区名称按驻地名称命名,三专区因此改称长治专区。”对应的党委也改称“中共长治地委”,辖长治县、黎城、武乡、襄垣、壶关、潞城、平顺、陵川等8个县及长治市。年11月,因长治专区更名为晋东南专区,相应改为晋东南地委,地委机关仍驻长治。
年5月撤销晋东南地区,以中共晋东南地委为主体成立中共晋城市委,原中共晋城市委(县级)分设为“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和“中共晋城市郊区区委”,市委机关驻晋城。
二、关于晋城市的行政所辖
中共晋城市委机关是从太行行署演变而来,行政所辖大部分却是由太岳行署划入的。
阳城、晋城、高平、沁水等县是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根据地一个组成部分,原属冀豫晋省委领导下的太南特委(年9月改称“太南特委)。年5月,朱瑞在阳城横河设立新的“晋豫特委”后划归新的“晋豫特委”领导。年1月"土岭事件"后,北方局成立中共晋豫区党委,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把位于高沁公路以北的“太岳特委”和高沁公路以南的”晋豫特委”合并后成立统一的太岳区,下设23个专区,士敏(端氏地区)、高平、晋(城)沁(水)、晋(城)北属八专区,阳(城)南、阳(城)北、沁(水)南属豫晋联办专区。
《山西通志·民政志》载:“年9月1日,太岳行署建立”,“年12月18日,行署下达调整行政区划命令,将沁(水)南改称沁水,士敏部分划归沁水,归二专区辖,阳(城)南、阳(城)北合并成立阳城县,阳城、晋城、士敏、高平归四专区辖,年5月成立晋城市”“年10月15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太岳行署共辖3个专区”,第三专区辖“阳城、晋城、高平、垣曲、晋城市及河南两个县,共7个县(市)”“二专区辖沁水”。“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山西省建制,撤销太岳行政区,各专署同时撤销,长子、屯留、沁水、沁源、沁县、高平、晋城、阳城等8个县交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志》载:“年1月,沁水县委划归长治地委领导,至此中共长治地委领导17个县(市)委”。
三、关于中共长治市委历史。《山西通志·民政志》载:“年11月,太行行署建立,设长治市”,《晋东南志》载:“年3月,改为长治工矿区委”,“年3月,长治工矿区委又改为长治市委,升格为地级市,组建长治市委,由长治地委代管”,“年7月,长治市委改由省委直接领导”,。由此可见,中共长治市委机关是随着形势变化而后设的,在历史传承上是受中共长治地委领导的一个县级党委。在年地市分家时,晋城市承接了中共晋东南地委全部档案,接收了80%以上的资产和人员(只有20%归属长治),合法继承了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历史地位,虽名称辖区时有变化,但历史传承,依据充分,脉络清晰。
中共晋城市委的前身是中共晋东南地委,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前身是中共太南特委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作者:一言
往期导读
美哉抱犊,诗意抱犊!
黄河,真是太美了
“中国健康好乡村”暨“同心本草”陵川健康生态产业帮扶项目启动
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前50座,晋城多座古建上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