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介绍古村落的历史读物多了起来,王怀中先生编著的《阳阿奏奇舞——古镇大阳史话》(以下简称《史话》)应运而生、应时而出。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在年被列为中国历史名镇,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阳镇古称阳阿,历史上曾为侯国(阳阿侯国)、郡(建兴郡)和县(阳阿县)的治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史话》的作者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以历史的情怀,积数十年治史之功力,给人们揭示了古镇大阳的历史本真面貌、历史的价值和地位、历史深处的隐秘,并从其山川环境与历史机缘分析成因,经纬纵横、事理深切。其特点精思而提炼,韵深而创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我为之点赞。
拨开迷雾,还原其历史真实面貌
西汉时,上党地区(今山西省东南部,即今长治和晋城两市)的政区单位中有两个“阳阿”,以沁河为坐标,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这给历史造成了问题,引起了不休止的争论。《史话》作者阅读经典文献,查找出土文物资料(如张家山汉简等)利用考古遗存,并做了大量的田野考查,弄清了一个为阳阿侯国(东),一个为阳阿县(西)的历史史实。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的郡国并行体制,即所谓的一国两制。阳阿侯国与阳阿县,两者不仅名字不同,还有建置时间、隶属关系、政区等级、管辖范围、官吏设置、赋税徭役、治所地望等诸多政区要素都有所不同。这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单位,也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古镇大阳的历史脉络从西汉可上溯到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年),阳人迁此建阳人聚落,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抚摸沿革从西汉七年(公元前年)建立阳阿侯国而下,古镇大阳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置有建兴郡与阳阿县治所,隋朝因皇帝姓氏的避讳,开皇年间改阳阿为大阳,改阳阿水为长河。《史话》的这些叙述,与原典、国史、《山西通志》及谭其骧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相符合。《史话》还证实了阳阿侯国从西汉到西晋,其间余年,始终固于一地,那就是大阳镇,而阳阿县迁徙变动了3次,即阳陵——轑阳——阳阿(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阳阿县治所迁于今大阳镇),两者并无重叠与传承关系。
历史因为时空地不断变幻,常常是迷雾丛生,因迷雾而形成疑案,而拨云见日,便成了后世学者的责任。《史话》作者的这种条理、科学、周密、严谨的治学精神不仅足见其丰厚学养之功力与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德,也足以警醒当今那些急功近利、拼凑抄袭的浮躁学风。
大处着眼,显其历史价值和地位
《史话》的作者,论述和剖析大阳镇之地之事之人时,不是史料的堆集或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放在大历史背景中,就全国、全省的大格局、大视野来纵横捭阖,分析比较,从而拓宽了研究的空间,也使得其研究结论更为真实和生动。
大阳镇在春秋至两汉时期是著名的歌舞之乡。《史话》在通过引证宋玉《对楚王问》中“阳阿薤露”、刘安《淮南子》的“足蹀阳阿之舞”、曹植《箜篌引》的“阳阿奏奇舞”、刘向《新序》的“阳阿采薇”等,来说明汉代的歌舞艺术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个划时代的歌舞艺术却是因阳阿歌舞所涵濡与厚育,这就突出地显示了阳阿歌舞在全国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大阳生产的缝衣针,《史话》引用德国著名旅行家、丝绸之路的命名者李希霍芬的“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来论述大阳缝针在明朝独霸国内市场,清代与广东佛山镇平分秋色的情况,凸显大阳作为“九州针都”之历史价值。
比较是认识和评价事物的有效方法。古镇大阳科甲昌达,仕官如林。当地民谚云:“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言其官多,用芝麻来形容。确实如此,大阳区区一地,国史中立传的有10余人之多,尚书、侍郎、将军、布政使、监察御史、按察使18人,府州主职官吏(包括同级京官)40余人,入仕者多达数百人。我国古代官员主要来源于科举。法国伏尔泰说:“经过科举制而选拔的官员是一批真正出类拔萃者,千年智慧和哲学宗教的占有者。”大阳镇历史上有武状元1人,解元3人,进士28人,举人76人。《史话》用这些数字和当时山西全省92个县比较,少于大阳镇的进士人数的县就达72个,其中还包括了太原和大同两个县;再和江南的南浔、南翔、菱湖、唯亭、甪直、唐氏、双林、朱泾、罗店、同里等10个历史文化名镇比较,明清两代这10个镇的举人、进士人数只有3个镇高于大阳。正如专家所说:“大阳人在朝为官者屡见不鲜。历朝历代众多官员如此密集于大阳一地,不可不谓奇特。”还有大阳镇内的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现存传统古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史话》和著名的晋商大院或和皇城相府、湘峪、窦庄、刘氏等古堡相比较,大阳的古建筑群竟然为全省之冠,这在山西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实属罕见。通过比较,使我们感到了震撼,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史话》所提出的“大阳文化现象”。
探赜索隐,揭示历史深处的隐秘
赵飞燕是历史上的美女、皇后、艺术家。她对中国历史的文化影响远大于她作为一个皇后的政治影响。但她是何方人氏,其籍贯因历史原因讳莫如深。《史话》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赜索隐、抽丝剥茧、多方考证,以确凿的史料,提出了赵飞燕就是赵地上党阳阿人的可信立论。
《史话》还以汉语方言来考证古地理范域,也是一种大胆地尝试。方言是一个地域的标识和象征,方言的地域性,一定掺杂着这个地域诸多的历史元素。孰料在这唇齿的张合间,竟可以将人们引入到历史深处。古大阳的方言,虽然归入晋城方言系列,但大阳人至今某些词语的发音仍有其地域的独特性,《史话》的作者从古大阳的方言入手,研究得出“如果将大阳方言划出一条同语线,那我们就会发现,大阳方言地图,恰好是古阳阿侯国的地图。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大阳方言源于古阳阿侯国时期的西汉”之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在史学研究领域还不多见,或者说还未被人们广为引用。
除了以上提到这几点外,《史话》的语言特色也值得读者欣赏。作者饱蘸笔墨,春秋秦汉、唐宋明清,历史烟云滚滚而来;豪商大宦,文人俊士,风姿绰约呼之欲出。文辞蹙金结绣、璧坐玑驰、行云流水、意味绵长,珠玑之句随处可见。
总之,《阳阿奏奇舞——古镇大阳史话》一书既是一部史学著作,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其体现出的诸多特点,为研究中国的古代村镇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可贵经验。
编辑:岩石花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