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阿镇是位于冠县县城东南的一个乡镇,乡镇以驻地村而得名。镇政府驻地桑阿镇村距县城16公里,村庄呈南北不规则长方形,东西三条主街,南北三条主街,全村户,多人,村内有刘、崔、高、戴等近30个姓氏。这里是个宋朝时即有的原生村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金代时置桑桥镇于此,元末时因战乱村毁,仅有赵姓幸存,明初,有崔王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地,再有刘姓先自山西洪洞县迁入白佛头村转迁于此,其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清道光十一年(年)版《冠县志》等均记为桑阿镇。
桑阿镇古称桑桥镇,表明宋金时期这里就和桑树有关系。在我国古代,桑树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树种,其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桑树煎剂给动物口服有轻微缓慢的降压作用,根或枝的皮降压效果显著,桑白皮有止血清肝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阳肝火偏旺之高血压症,还能清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时至今日,源于冠县的“冠桑皮”仍为著名的名贵中药材。
历史上,桑树和梓树一道被认为是灵木,所以古人进而称家乡为桑梓。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栽桑植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如:《诗·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这说明,在汉语中,“桑梓”一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
中国是丝绸之乡。棉花大规模种植和普及在明初朱元璋时代,在此之前,纺织业主要原料是蚕茧,并以此制作丝绸。桑树可以养蚕,如果现在一讲养蚕业,很多人很容易联想到江南、太湖流域,中国东部地区的杭州、苏州、湖州、吴江盛泽、嘉兴、无锡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南充先后被中国国家相关单位授予“中国绸都”的荣誉称号。实际上,历史上发明养蚕业的是黄帝的妻子嫘祖,而他们正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有资料证明唐朝以前中国的蚕丝产业,发达在黄河流域。比如说,唐代有一将军率军驻扎江苏,他因南方人不懂栽桑养蚕,即募大批北方女眷配合驻军,来指导江南人的丝织事业。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割幽蓟十六州,认契丹为父,每年送绢三十万匹。石敬瑭当时所据地区,只限于黄河流域,但他还有力量年送绢三十万匹之多。
建隆三()年,宋太祖赵匡胤曾“令诸州长吏劝农课桑,自后岁首必下此诏。”朝廷勉励、督促栽桑养蚕及丝织等业,发展农业及相应的手工业、养殖业等,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和勉励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发展,其每年年初就出台下发鼓励政策,这类似于今天我们每年都要下发关于发展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宋元时期,地处黄河故道的冠县确是置桑养蚕之地。现在冠县的西部地区历史上曾属于馆陶县,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他的著作《中国历史精神》中在论述中国北方究竟是何时开始衰落时提到养蚕缫丝产业,他说:到元代,山东馆陶县虫灾,四十万棵桑树被害,也许当时植桑,用来取皮造纸的多,但馆陶一县仅受虫灾的即有桑四十万棵,也可想见那时北方蚕丝事业尚未完全衰落,气候地理条件相差无几有紧邻的冠县,想必栽桑植树的规模也不会太小,到金元之交时期,时称冠氏县的冠县仅有“登版籍者二万户”,人口不过六七万左右,相比之下,置桑的规模可见一斑。另外,在《冠县志》这样记载冠县的丝织业:早在北宋时代,冠县丝织业就较为发达。明、清时期,植桑养蚕在县人的生计中居重要位置,绵绸、茧绸列于棉布之前,为丝织品之乡。解放后县里也提倡植桑养蚕,不少村建立桑园,年,因养蚕、缫丝、织绢技术差、效益低逐渐停止。
今天,在冠县及附近的临清、馆陶等鲁西冀南地区,还有不少的村庄称为“桑园”、“大桑树”等等和桑树有关的村名,但是为什么桑树却看不到了,养蚕业大家更是闻所未闻了呢?其原因不外乎是灾害、气候方面的原因,以及是战争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种植结构调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唐代之后对南方开发的逐步扩大,经济中心逐步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种桑养蚕业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自然也随之转移,并且发现比在北方更适合发展,所以在南方就安家落户了,于明清时期在环太湖、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丝绸产业密集区。其实,历史上直到明清两代,丝绸方才盛产于南方。另外还有一种经济作物的出现,对北方丝绸业产生了较大影响,那就是棉花。棉花比丝绸产量更高、更保暖、价格也更低廉,棉花在中国出现较早,但大部分时候只在边疆地区有使用,中原地区只做观赏用,直到南宋时期成为了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大面积推广开来,可见北方丝绸业的衰退和棉花的引进步伐也是相符合的。所以,冠县的种桑养蚕业的消失是和历史、气候、经济、种植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分不开的。
那么,桑桥镇缘何又成为桑阿镇了呢?桑桥的内涵在于桥这个地理实体,桑桥或是桑林旁边的桥,或是桑树做成的桥,桥是有寿命的,后来桥不在了,人们对名称的认识更有了新的认识。这里既然是桑树茂盛之地,免不得有文人才子们在古籍名著中找到共鸣之处。
这就是先秦时代的诗歌《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隰桑》,隰本意是低洼潮湿之地,描写的是洼地桑树的繁盛丰茂之状:
“隰(低湿的地方)桑有阿(通“婀”,美),其叶有难(通“娜”,盛)。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茂盛掩枝柯。我看见了他,快乐的滋味无法言喻!)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柔美)。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洼地桑树多婀娜,枝柔叶嫩舞婆娑。我看见了他,如何叫我不快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通“黝”,青黑色)。既见君子,德音(善言,此指情话)孔胶(很缠绵)。(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浓密黑黝黝。我看见了他,说着情言爱语,体会着他执着的爱意。)
心乎爱矣,遐(何)不谓(告诉)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里对他深深爱恋,却欲说还休。心中对他有深深的爱意,哪天能够忘记?)
这首是流行于多年前的诗歌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全诗四章,每章四句,是借桑树之茂美来抒发女子的爱情自白。俗话说,吟诗言志,前三章反复叠吟,表面上为一个调子的重复,其意是互为补充表达,更能充分表达和抒发强烈的感情。首章头两句“阿难”本是联绵词,字或作“阿傩”、“阿那”、“婀娜”。二、三章“难”换作“沃”、“幽”,除变韵外,还描写了桑叶的柔美与颜色。第三章的第四句对前两章意思的丰富更明显。前三章的头两句是起兴,诗人眼见洼地上桑林枝叶茂盛,浓翠欲滴,婀娜多姿,美妙至极。桑林浓荫之下,是少女少男幽会的最佳场所。诗人触景生情,想到她心爱的人,竟按捺不住心头的一阵狂喜,一阵冲动,前三章后两句写的就是这一想像中的情绪。她设想,如果见着自己心爱的人,那种快乐无法说,接着又补明——这不能叫自己不快乐。她愈想愈出神,也愈入迷,竟如醉如痴,似梦还醒,已完全沉浸在情人会面的欢乐之中,仿佛耳际听到他软语款款,情话绵绵。这甜蜜的轻声耳语,如胶似漆的恋情,叫她难以自已。前三章诗人所表现的如火一样炽热的爱情,显得是如此纯真、大胆、坦露,然而这只是她心里所设想的幽会场景,并非所经历的事实如此。所以当诗人从痴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现实,她就一下子变得怯弱羞涩起来,第四章所诉述的就是这一爱情苦恼和心理矛盾。本来她深爱着心上人,但又不敢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她反问自己:既然心里如此爱着他,何不向他和盘托出呢?她也许多次下过决心,一再自我鼓励,但是终于缺乏这种勇气,每当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至今仍是无可奈何的把“爱”深深藏在心底,然而这已萌芽了的爱情种子自会顽强生长。“何日忘之”正透露着这一爱情信息。相信总有那一天,这颗爱情种子定会像“隰桑”一样,枝盛叶茂,适时绽开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幸福的爱情之果。“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两句叙情一波三折,具有极大概括力,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既然桑树有着如此美妙诗意,历史上桑树茂盛广袤的千年古镇称为“桑阿”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期作品
戴敬仁:明代古槐见证中国一绝“郎庄面塑”
戴敬仁:冠县北馆陶镇学门口,一座古城的儒学文化符号
戴敬仁:冠县烟庄街道张平村,纪念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而取名
戴敬仁,山东冠县人,就职于冠县广播电视台,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致力地方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作品散见于《聊城传统文化研究》《文苑艺海话聊城》《冠县文史大观》,以及《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理论在线》《聊城宣传》《书法报》等媒体。
抬头就能仰望晴空
顾问(姓氏笔画为序):王传明刘东方
吴文立张军范清安臧利敏
特约评论:卢军刘广涛阿勇张厚刚
特约主播:虹逸
总编:踏清秋
执行主编:姜敬东
责任编辑:马美娟国晓宁宋昌静
《山石榴》编辑部聊城市文联、市作协重点扶持公号
平台宗旨:荐精品推新人弘扬正能量
投稿邮箱:SSL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