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畅,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届语文教师。任教期间秉持“教育是一项用心经营的事业”的理念投身教育工作,如风温暖学生,如雨细润心田。
寓言作为传统文体,其内涵丰富,需要悉心体会,现在请大家跟随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徐畅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愚公移山》的课堂。
01
教学目标:
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加深学生对寓言题材的理解。
二、提供人物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分析愚公形象。
三、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的精神。
02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愚公移山”音乐,通过学生集体歌唱,烘托氛围。
展示徐悲鸿先生的油画《愚公移山》,请同学竞猜价格,随后公布:这副油画在年底,被湖南广播电视台于两亿人民币拍入其中。中华上下五千年,寓言故事层出不穷,为何徐悲鸿会选择这样一个作品进行创作呢?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愚公移山》,进行一场班的故事的拍卖会,挖掘它的价值所在。
图01
二、课堂流程
(一)环节一:横看愚公
通过全班齐读,整体感知愚公形象,并用一字进行概括。过程中科普“龀”的文言解释增加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
教学实录:
师:首先,请拍卖员们齐读这篇文章,告诉我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并用一个字来概括。请引用文中内容,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用我认为“X”,原因是“X”,我出价“X”这样的格式进行交流。
(生朗读)
在大家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一个字,大家读得不是很流利,就是“龀”,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字应该怎么记才更有趣呢?
“龀”字由“齿”跟“匕”组成,齿及牙齿,而“匕”它的甲骨文写作看上去像什么?像一个跪着的人,其实他的本义就是地位低下的妇女。但是当人们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它的形象被逐步淡化,后来人们就把它假借为长柄刀具、餐具。因此,我们看到二者组合到一起,刚刚换牙的孩子,吃饭的时候,用勺子喂送,这样是不是好理解了呢?
现在有同学发表一下看法吗?
生1:从“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和“年且九十”“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等话,我读出了愚公之“愚”。山之高大,与人力的薄弱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移山”这件事变得异常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出价60元。
生2:我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读出了愚公的“智”,因为,愚公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看问题,这让难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有实现的可能。出价70。
生3:我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句话看出,《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不单单让我们明白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更主要的给我们一种暗示,“愚公移山”带给我们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和看待事物的态度。出价80。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是精彩,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其实大家也生成了一种学习文言的方法:一字概括法。
(二)环节二:侧看愚公
再从细节感受愚公形象,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推进:
①正面体会愚公形象
②侧面体会愚公形象。
侧面体会愚公形象较为复杂,教师在此环节提供支架,请同学们分组进行。支架分别是:
①环境描写
②众人
③妻子
④京城氏之子
⑤智叟
⑥神仙
学生答案:
①环境描写:
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句话中的“方”和“高”突出了山之高大,为后文的“移山”做了铺垫。
②众人
“聚室而谋曰”说明愚公的平等、愿意倾听他人意见。家庭的和谐、平等。
“杂然相许”“投注渤海之为隐土之北”从“杂然相许”这句话中的“许”,我读出了愚公“移山”的这件事,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说明了愚公做出移山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一时冲动。
③妻子:
从“其妻献疑曰”中的“献”字,我读出了愚公的妻子对“移山”这件事的担忧和顾虑,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写出了愚公移山会遇到困难之大,任务之重。
这里设计让妻子与智叟进行对峙,同为疑问语气,为何二者情感的表达却不同呢?
妻子:“君”“以君之力”
智叟:“汝”“残年余力”
④智叟:
师进而提问为何会有讽刺不屑的情感?你是通过哪里得的?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读出了一种不屑,讽刺。
其中重点点拨:“甚异,汝之不惠。”是感叹句+倒装句,体现讽刺性。
“其如土石何?”,“其”反问语气,表达轻蔑。
掌握了一种手法,句式阅读法。
⑤京城氏之子:
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句话中的“助”字,我读出了愚公移山这件事,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就连刚刚换牙的小孩子都来帮忙。说明这是顺应民意的行为。这说明,凡是得到众人的支持,即使再难,也有实现的可能,反之,则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艰难。
⑥神仙:
从“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这个句子中的“惧”,我读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给我的阅读启示是:一个人要做成功一件事情,决心和意志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个句子中的“感”字,帝感其诚,改为“其诚感帝”可以吗?情感有什么不同呢?被动句,体会被动句的作用。
我读出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有了一个美好的结果,也说明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发展的看待问题的态度,得到了肯定。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予以肯定的同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概括:“借勺水兴洪波”法,从而指出“勺水”指的是:众人、智叟、京城氏之子、神仙,“洪波”指的是愚公。进而让学生体会其含义:阅读文章时,要思考每一个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文章的深度会更胜一筹。
到这里为止,同学们不仅从这则寓言读出了故事性,更从中生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那么现在大家觉得这则寓言价值多少呢?
顺着文章的思路,开始探讨智叟愚公名字的来历?结尾处以神话的方式结束原文,大家认为这样的结尾好不好?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的思考深度,思维维度。
最后梳理愚公的精神内核。
(三)环节三:回归寓言
此环节回归寓言本身,首先呼应到课前展出的那幅油画,介绍油画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们结合最近所学名著,谈谈为何徐悲鸿先生会在抗日战争背景下选择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呢?
学生答案:
结合了“西安事变”,说明“和”的重要性。
结合了“长征”,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回归寓言本质:
结合大寓言家拉封丹对寓言的定义,总结今日课堂中学习的程度:我们之前读到的也许只是身体,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有所触及,触及到寓言的灵魂。
那么现在,你们会为这则寓言出价多少呢?
学生答案:无价。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程以愚公移山为线索,通过对众人、智叟、京城氏遗男、神仙等的描写,侧面烘托愚公坚持不懈、平等、奉献等精神。愚公在移山的路上,或是遇到了支持,或是遇到了阻碍,但是他移山的心却从未改变。正因为这样的心境,才幻化为力量,使得他成功!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可以接受鼓励,内化建议,终会成功!
03
教学反思
传统古文课堂基于文本,讲究字词的解释与大意的梳理,辅之以思想情感的探究。但与以学生为主体对课堂还有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目的明确,要求清晰,思路连贯,指导有方,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真实的学习。
1.重视情境设置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愚公移山音乐氛围的烘托,让学生从外部环境感受愚公移山之不易,更有代入感,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进行了情感铺垫。在引入课堂时,通过《愚公移山》油画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对这则寓言产生兴趣。在课程结尾处,前后呼应,通过油画背景的出示升华情感,提升学生情感迁移能力。同时,通过课前导入加上拍卖会的形式,将学生兴趣提升,让学生在情境中有体会。
2.重视合作互评课程中的单线条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在复杂问题的处理上,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通过角度的选择,让学生更有目的性地阅读古文,同时在学生回答时,既有同组补充,又有小组对决,两种方式的实施都使得课堂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3.重视支架作用复杂问题的处理上,为使学生思路清晰,结构明确,教师及时给予支架。在不同切口上展开思维,更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就如:如何从侧面感受愚公精神这一问题,部分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为了避免学生思维混乱,教师提供了六个支架,供学生选择。
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引入很新颖,但是整节课程内容设置太满,节奏较快,导致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在接下来的课程设置上,要照顾好学情,环节设置有调控性,在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讨论。
“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每个教师应去探索的问题,更是每个年轻教师要去奔赴的目标。愿在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不放弃每个学习机会,不抛弃每个展示平台,乘风而生。
教学点评
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陈婷:
整堂课呈现的亮点层出不穷,最精彩的是以下几点:
1.以拍卖激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第一感觉就是厌烦。文章读不懂还要熟读背诵,字词听写又极为烦琐,所以上古文基本眉头紧皱。徐老师巧用名画导入,用拍卖贯穿课堂,课堂学习气氛立即点燃,一次又一次飙高的价格,意味学生心目中愚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学生终于悟到意义非凡的移山故事。
2.学方法析人物。已知这个故事的都知道愚公是坚持不懈的代表,而细读课文,通过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等分析,全面立体再现愚公,坚持不懈只是愚公精神的核心,学生补充团结、不怕困难、奉献等美好品质,还从遗男这个孩子中读出愚公的赤子之心,学生的多元解读证明读书方法指导的有效性,还原了完整的愚公形象。
3.联名注明寓意。大家都知晓阅读寓言故事读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寓意,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入思考读出愚公移山超越那个时代超越故事本身的意义呢?徐老师巧用导入的那幅画,结合创作背景及学生正阅读的《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让学生领悟徐悲鸿的创作意图。聪明的学生一下子捕捉到了战争年代“愚公”及“智叟”及“移山的行为”,生动贴切,寓言的现实意义及创作意图也就完美呈现了。如果再联系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读寓言的趣味及价值就更深入人心了。
文字: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徐畅
编辑:杭州笕文实验学校江桂馨
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就是为了寻找一盏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