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的前身是中共晋东南地委,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前身是中共长治特委。年2月,组建不到一个月的中共长治特委书记裴孟飞孑身一人从长治随同八路军师“赵涂支队”进住陵川县平城镇三皇阁,一路走来,今年已是80周年。让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还原其发展的历程。
一、长治特委时期。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统一领导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河北、河南、山西接壤地区的党的领导工作。年1月上旬,中共冀豫晋省委在长治城内莲花池组建中共长治特委,任命裴孟飞为书记。
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动用5个师团的兵力,分4路发动了旨在侵占山西南部的“河北勘定作战”。13日,敌师团的苫米地旅团由邯郸沿邯长公路经东阳关向长治西进。18日,东阳关失守,19日,潞城失守,20日,长治失守。就在东阳关失守前一天的17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做出决定,将长治特委机关随同八路军师“赵涂支队”(以师旅团政治处主任赵基梅为司令员、以八路军沁县工作团长涂锡道为政治委员组建的八路军“师独立游击支队”简称赵涂支队、赵支队),挺进太行山南部,进驻陵川平城镇,领导开展晋东南各县党的工作和抗日对敌斗争。
年10月的《中共太南特委关于太南特委工作历史的总检讨》里说“特委最初是三个人,但在东阳关失守后的三个月只一个人,直到5月初特委才又充实为三个人”。
年3月,鉴于长治失守后,晋东南被白晋路、邯长路分隔为东西两块的情况,考虑到河南省委已撤到黄河南岸,中共冀豫晋省委指示,将长治特委改称为晋豫特委,将豫北11县划给晋豫特委领导。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于份实行大特委制度,作出了新的区划。组建五个特委。据《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辽县以北,加武乡,为晋冀特委,由原来的晋中、冀晋两特委,辽县直属县和晋东特委的一半合组而成。冀豫边区,加山西的黎城、襄垣和辽县的东部,仍称冀豫特委。晋豫特委改称晋东南特委,包括黎城、潞城至长治公路以东和豫北一部分而成。撤销直鲁豫边省工委、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新的晋豫特委。组建太岳特委,包括屯留、长子、沁县、沁源、介休”等。
年8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通知,华北各省委一律改称区委,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为中共晋冀豫区委员会(简称晋冀豫区党委)。因晋东南特委与所管地盘不符,遂于当年10月将晋东南特委改为太南(太行山南部)特委。年11月,晋冀豫区党委决定所属各特委一律改称地委。太南特委遂改称太南地委。地委机关驻陵川县平城镇。书记由裴孟飞担任,副书记由顾大川担任,赵时真任秘书长,张晔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由顾大川兼任,军事部长由独立游击支队政委涂锡道兼任。
二、太南地委时期。
年4月,师成立晋冀豫军区,按各游击支队活动地区,划分五个军分区,其中,“八路军师独立游击支队”司令部兼晋冀豫军区第5军分区,赵基梅为司令员,涂锡道为政治委员,司令部驻陵川县平城镇,对包括“豫北和晋东南17县范围”内我党领导的各路抗日游击队进行整编。太南地委遂成为豫北11县和晋东南6县共17县党的领导机关。
设在陵川平城镇三皇阁的太南地委,东阳关失守后的所辖晋东南6县为:长治、潞城、平顺、高平、陵川、壶关;豫北11县为:俢武、博爱、武陟、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汤阴、淇县、安阳。
《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在区域上也是经过几次变化,由晋东南11县缩小为6县,到5月初才形成现在包括豫北、晋东南17县范围”。
年12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月政变”,根据中央决定,由朱德和卫立煌谈判成功。以邯长路为界,路北为共产党及其军队活动区域,路南为国民党及其军队活动区域。年2月,我党及其军队大规模北撤,史称“太南撤军”。赵支队调归鲁南军区,太南地委机关由平城撤至壶关常行镇南行头村,一月后再撤至平顺寺头村。
三、太行四地委时期。
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形势决定将晋冀豫区划为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其中,太行区下设:一地委(冀西地委)、二地委(晋中地委)、三地委(晋东地委)、四地委(太南地委)、五地委(漳北地委)、直属县:辽县(今左权)、黎城。
据《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年1月9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发出通知,为与各军分区统一次序,原一地委改称二地委,原二地委改称三地委,原三地委改称一地委,原四地委改称五地委,太南地委改称四地委”,“年1月,将平顺地委并入,称中共晋冀豫区四地委”。又于年10月20日,成立了六地委(辖武安、沙河、邢台地区)。
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等四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统一专署区划及序列》命令,全边区以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为四个省级区,划分为22个专员区,定名为“晋冀鲁豫边区第×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太行区为第一专署至第六专署,根据所辖区域,中共晋冀豫区四地委所辖县改为“晋冀鲁豫边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共晋冀豫区四地委”也相应改称“太行四地委”。年秋,林南战役结束,从日伪军手中收复了豫北部分地区后,太行区划随之又做了部分调整,增设了七、八两个专区。七专署:林县、辉县、汲淇、新乡、修获武。八专署:陵高、晋东、修武、沁博、陵川。形成了八个地委。太行四地委机关驻平顺寺头村。
四、长治地委时期。
年11月,邯郸战役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结束对太行区的直辖,于年11月20日在涉县正式成立太行行署。25日,太行行署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将太行的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专区合并为6个专区。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太行行署将区划再次进行调整,将6个专区合并为4个专区:年3月,将4个专区改为5个专区,年1月6日,太行行署通令增设六专区,分别为:
太行一专署:辖获鹿、井陉、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邱、邢台;
太行二专署:辖平定、寿阳、榆次、太谷、祁县、榆社、武乡、襄垣、左权、和顺、昔阳;
太行三专署:辖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长治;
太行四专署:辖陵川、获嘉、修武、博爱、沁阳、温县、武陟;
太行五专署:辖安阳、汤阴、林县、淇县、汲县、辉县;
太行六专署:辖沙河、磁县、武安、涉县;
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合并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同年8月改称华北人民政府。年5月,太行区的行政区划做最后调整,一至六专区依次改为邢台专区、左权专区、长治专区、新乡专区和安阳专区。长治专区称为太行三专署。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冀东、冀南、冀中、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7个行政区,恢复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四省,新设平原省,所属各县分别划归该五省和平津两市。8月19日,各方移交工作办理完毕,太行行署、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发出联合通知,宣布太行区建制由此撤销。8月22日,太行三专署改称“长治专区”,辖长治、沁源、沁县、武乡、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长子、平顺、壶关、陵川、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等16县。恢复了战前原山西省建制。党委相应改为“中共长治地委”。地委机关驻长治。
五、晋东南地委时期。
年10月30日,中共山西省委决定:中共长治地委改称为中共晋东南地委,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员公署。地委机关仍驻长治。年3月22日,经中共山西省核心小组批准,中共晋东南核心小组成立,4月17日,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年3月25日,恢复成立中共晋东南地委。
年5月26日,以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白清才为组长的省委工作组在长治宣布了国务院《关于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试点的请示》的批复。将中共晋东南地委改为中共晋城市委,原中共晋城市委(县级)分设为“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和“中共晋城市郊区区委”。市委机关驻晋城,市委书记崔光祖。
至此,从年组建的中共长治特委,一路走来,形成了今天的中共晋城市委。尽管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主体传承没有变化,脉络是清楚的。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建议在陵川县平城镇三皇阁设立纪念馆,以示后人,并以此文纪念中共晋城市委成立80周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