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鼓书最早叫“鼓词”,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说唱艺术,因演唱时无丝弦乐器伴奏亦称“干板腔”。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高平、晋城、沁水、陵川等地。早期表演形式是干板鼓书,以说为主,近似说书,没有音乐伴奏,也就是一鼓一板一梆子。
高平鼓书的演唱以唱为主,间以道白,坐场表演。唱词结构以七字句居多,也有十字句和五字句的唱词,演唱者用的是方言土语,盲人演员,民风淳厚。后来吸收了女性演员和明眼人,表演内容有民风民俗、戏曲曲目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表演时演唱者在桌上放一只矮木架支书鼓,操挎板、鼓键击节,另一人操三弦或二胡伴奏。后来又增加了大锣、大钗、镗锣、小铮、梆子等。代表性大部作品有《谷子好》、《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小段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皇历迷》等。
高平鼓书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人,要数申富才、刘水娥夫妇。申富才是著名盲人鼓书表演艺术家,在演唱方法上多有创新。年,他表演的赵树理创作的《谷子好》在山西电视台播放,《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名人、名唱、名作》,报道了申富才高超的表演技艺,一时间在三晋大地上传遍。他的说书特点独具通俗化,很容易与老百姓产生共鸣。
“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谷子好》是高平鼓书代表性作品,其原作者是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上世纪50年代,当时全国实行农业合作化,高平县在农业生产方面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奖励。年7月中旬,农业部在高平召开了北方十省农业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赵树理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北诗公社董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靳启富,谈了谷子亩产由余斤增加到多斤的丰产经验。与会人员还到现场参观了秋作物生产情况,谷子长势格外出色,沉甸甸的大谷穗感动着每一个参观者。之后,赵树理又多次到高平县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很快创作了快板诗《谷子好》。
6年,高平鼓书成为了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及时保护。年,高平市文工团组织表演的高平鼓书《谷子好》登上了山西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年,在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上,高平鼓书再次为中外游客展现了山西的民俗魅力。年,《谷子好》参加第七届中国曲艺节,大获瞩目。年,《谷子好》亮相央视春晚,与全国观众朋友见面。
年1月17日,受北京晋城企业商会和在京同乡邀请,晋城市歌舞团演职人员将把这一地方文化瑰宝带到北京,走近父老乡亲慰问演出。
点击页面底端“阅读原文”登录北京晋城企业商会官方网站。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