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民俗长治晋城开锁的同与不同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17-7-27

巍巍太行山,雄姿展奇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晋城优美的自然景观,久远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晋城市深厚的人文内涵,围棋源地、石头传奇、太行山水、雄奇壮美、明清古堡、村落奇观、古建瑰宝、艺术奇葩、原始生态、奇幽妙景,一切尽在老晋城。

开锁,又叫圆锁,是晋东南地区传统的成人礼仪式。在长治,开锁的年龄要求男女有别,一般来说男孩15岁、女孩12岁。而在晋城,开锁年龄则是13至15岁均可,并无男女性别上的分别。

长治晋城“开锁”的同与不同

“开锁”前的准备活动

按照一般惯例,在家中孩子快要到了年龄要求之际,家长们会提前去附近的奶奶庙里烧香祈福,并找到当地的风水先生(一般为女性,所以在当地俗称“神婆”)为孩子算上一卦。风水先生通过卦象以及孩子的生辰八字来为孩子选择一个吉日来“开锁”。吉日选定之后,父母就要通知相关亲属来参与。

在开锁仪式中,按照规定是要由孩子的舅父以及外婆作为上宾,因为他们是整个仪式的主要操办人,其余亲属只是作为普通宾客受到邀请来参加开锁后的宴请。同时,父母还要准备当天所需的仪式祭品,仪式祭品主要由外祖母蒸的“羊”(一种面食,用面捏成羊的形状蒸笼蒸出)以及一些水果组成,此外还有几个香炉、一些仪式当天要用的香、一张圆桌、在出生时就有的长命锁、新买几把锁子、不同颜色的五色纸一摞、红线、细针、枣、铁链、“花枷”(即用麦秆或者高粱秆制作的圆形枷,套戴在孩子脖子上,上有五色纸剪成的彩条)。

晋城传统的“开锁”仪式所需的物资大体和长治相同,只是在细节上略有区别:例如,除了祭品之外,外祖母还要蒸出几斤馍馍作为前来祝贺的宾客的回礼,仪式中的香必须是大把的特别粗的香,桌子要求是八仙桌,花枷要求为六边形,全用黄色纸缠绕,六个花枷角要悬挂彩色纸剪成的彩条等等。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三十几年前家乡的开锁仪式上,还用到了一把用古钱币编制成的锁(用清顺治到光绪诸帝发行的通宝古币,有余枚,用红线绳编成)是当时在村中本人的太祖母唯一保存的一把,由于历史悠久,如今已经成为古董被供奉在祠堂中。

孩子的其他亲戚们也必须要准备各自特定的礼物,与孩子有着不同亲缘关系的亲属所要准备的礼物各不相同:姑母要买新的鞋子,舅妈要买新袜子。在开锁仪式举行前送至,作为开锁当天开锁主角的行头。

“开锁”的具体流程

长治在开锁的当天,孩子要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而孩子的父母则要在家里客厅的正中央摆放好之前准备的一张圆桌,上面放三个香炉,烧香祭拜祖先,同时摆上各种各样的贡品(包括之前的“羊”在内),裁好祭祀用的摆在香炉前的五色纸,准备几个用针穿在红线上的枣。当天还会邀请到为孩子挑选吉日的“神婆”全程参与。

一切就绪之后,上午时分,“开锁”仪式就正式开始。作为“开锁”主角要带上父母买的锁子,锁子一般不止一个,每把锁都要用一条细红布与一张一元纸币一起系在一条链子上,然后将链子挂在脖子上,再戴上一个有五色纸彩条的圆形“花枷”,还要戴一顶帽子,在帽子顶上贴有黄、红、黑、白四种颜色的纸和一张一元硬币。接着孩子要跪在客厅正中央的圆桌之前,“神婆”将穿好的枣一个个别在孩子的上衣和裤子上,点燃一把香插进香炉,就开始了不断地轻声吟唱。“神婆”会手拿一根同样粘着黄、红、黑、白四色纸条的木枝子,挥着纸条边吟唱边在孩子的身上扫过,默默念叨“一开咱头、二开咱胸、三开咱……开了左腿左腿灵,开了右腿右腿灵”同时在头、胸、左腿、右腿上面扫过,或是吟诵“保佑咱孩儿,全靠老爷,老爷显灵”之类的祝福词。

念完这些祝福词之后,“神婆”则会带着孩子与孩子的父母在家里兜圈子(要走遍家里的各个角落),边兜圈子边说吉祥的祝福语。在这期间要在地板上点起蜡烛领着孩子跨过,意味着跨过“火海”,度过了艰辛的生活,孩子的舅舅要拿着一把贴了红布的扫帚,在孩子跨过“火海”的时候打一下。最后,神婆绕回到开始的祭祀的桌子面前,让孩子仍旧跪下,并拿出自己在学校里最不擅长的科目的课本,让孩子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四个字理想,拿着课本与纸条不断地低声吟唱,祈祷保佑孩子学业有成,考得名校。之后取下花枷,意味着去掉了枷锁,并细细嘱咐孩子的父母要扔到高处去,同时孩子在一年之内不能见到病人,以免沾染晦气。

在上述环节结束后,则请舅舅来开第一把锁,开锁的人是从父母的朋友同事中挑选出来的三个与孩子的属相不相冲突,姓氏不同但姓氏的寓意都比较美好(例如陈、郭、刘)的人,大约是取祝福孩子的美好寓意。每开一次,神婆都要念叨几句祝福的话。父母或者孩子的干爹干妈分别开几把锁,剩下的几把锁要由三位“全活人”(没有离异或者丧偶而且有子女的人)——即每把锁要开三次。把孩子身上的几把锁开完之后,整个开锁仪式就结束了。

晋城的开锁过程和长治略有不同。首先,开锁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吉日早晨黎明时分。在院的中央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放一大香炉,要点燃“欢香”,即大把香要烧得通红。桌面摆放外祖母家蒸制的“白面羊”,以供奉天地神灵。孩子肩戴“花枷”,脖子上还要戴上一把用古钱币编制成的锁,跪在八仙桌前,舅父用铁链条把孩子拴锁在八仙桌腿上。跪在地上的孩子要向天地父母默默许诺,将来要光宗耀祖,成就事业。随后,舅父将锁链打开,用系有红布条的扫帚打孩子屁股,孩子绕桌子转一圈,舅父打一下,共转三圈。开锁后咬一口馍或者饼,以表示自食其力。而用扫帚驱打孩子有告诫之意,意味着成年之后即使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长辈是需要教训的。事毕,孩子跑回家,将放在门后的白面馍啃上一口,“开锁”仪式告一段落。接着,孩子由舅父等大人陪同,戴着花枷到观音庙(咱当地叫奶奶庙)拜谢观音,并取下花枷,放在观音堂前。回来后,将古币锁抛到院外,任别人捡回,然后用白面馍交换取回锁,以备他人再用。孩子背后还要缝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以告诉世人,这个孩子已成人。红布须佩戴三天才取下。

“开锁”仪式的结束

长治人喜欢在当地的饭店里大摆宴席完成“开锁”仪式,宴请的宾客包括亲友、父母的同学、同事、邻居、朋友,甚至开锁本人还可以邀请自己的同学朋友来参加自己的“开锁宴”。

而在晋城泽州地区的农村,由于没有城市生活的条件,开锁宴席大多在自己家中举行。而摆“开锁”宴的规格有严格的要求,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要求预备“十大碗”,其中必须有“五甜五咸”,即准备五样甜味的菜,五样咸味的菜;如果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则可以准备“八八”,即“四甜四咸”八盘子再加上八碗炖菜。参加宴席的亲朋好友和祝贺的亲戚不能空手而归,人人都能拿到几个馍馍作为回礼。

“开锁”仪式的变迁

几十年前的农村地区,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参加“开锁”的成员大多局限在家人与亲戚之间,而现代的“开锁”习俗明显有了功能上的扩展,似乎更像一个大范围的社交活动。

如何把握当中的度成为父母们面对的挑战。在当地,如果自己交际圈子内的人家里有人“开锁”却没有邀请你,这在当地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周围人都会觉得你们之间可能有了什么矛盾或过节。因此,这种方式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孩子家庭的社会关系与交际圈的情况,家长也通过这样的仪式来密切或改善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现代“开锁”习俗所体现出的传统“开锁”中不曾具有的社会交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来源:今日头条

我们的

新浪微博:爱上老晋城

百度贴吧:老晋城

涨知识、长见识、长个子。。。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

意思就是:一个晋城人要是连《老晋城》







































江西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