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松位于沁水县城东南夫妻岭下辛家河村南山松树坪。
辛家河村南山满山松树,松树坪山顶的2棵古松,二者间距约4~5米,高约6米,主干高约2米,直径粗约1米。双树共生,不离不弃,有龙凤呈祥之势,交错连理,宛若情侣偎依亲昵,犹如古代韩凭夫妇死后化作的相思树。令人惊喜的是,双松之下,果然有一块清咸丰九年()所立的石碑,上刻“夫妻双松”四字。
夫妻双松
晋代干宝《搜神记》:“战国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而夺之,韩凭自杀,何氏亦投青陵台自尽,遗书于世,愿夫妇同葬一穴。康王故以两穴葬之,一夜之间,二墓各长大梓木。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松树坪向西偏南三五里,有香炉峰。传说旧时山顶有庙,四周乡民常登山进香,祈祷神灵保佑平安。也时有恩爱夫妻进庙祈愿,祈祷神灵保佑夫妻恩爱终生。所以,四周乡民又称松树坪双松为“香炉峰下夫妻松”。
夫妻岭
松树坪正西三五里,还有一高一低并峙相望的2座山峰,即沁水境内著名的“夫妻岭”。夫妻岭又名傅齐岭,位于沁水县城东南约10里。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沁水榼山,“其西有仙翁山、傅齐岭,与鹿台山连,在沁水境。”
傅齐疑为傅予,因音近而讹传。傅予是古代美女之名。汉代枚乘《七发》有记:“使先(西)施、征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李善注:“皆美女也。”傅有跟随、依附、靠近诸意,傅齐便指两山靠得很近之意,低峰紧随高峰,犹如夫妻相随相偎。傅齐岭上树木茂盛,林间常有百鸟对鸣,婉转动听,犹如夫妻窃窃私语。其与古代韩凭夫妇死后化作相思树,树间两只鸳鸯,早晚交颈悲鸣相似。
乡人因以傅齐岭双峰对峙犹如夫妻相望,林间百鸟对鸣犹如夫妻共语,遂称傅齐岭为夫妻岭,并附会传说。光绪《沁水县志》记:“夫妻岭,县东十五里。相传有夫妇挽车至此,力穷而毙,故名。”这是个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一对恩爱夫妻挽车攀行而来,力尽气绝,双双倒毙于道中而逝。其灵魂不散,化为双峰,对峙相望,永不相离;又化作鸳鸯,栖于林间,对鸣不止。此传说显然化用古代望夫石故事,又受相思树、相思鸟故事影响而成。至于古代是否真有夫妻挽车而死之事,不得而知。不过,乡人相信这个传说是个真实的故事,世代相传,至今不废。所以,后人每过夫妻岭,望两山对峙,闻百鸟对鸣,听这对患难夫妻的传说,总能使人感动。明朝初年,临汾张昌有《过夫妻岭》诗云:
夫妻挽车上长坡,行色怆惶日将晚。
巉岩石磴不可跻,夫妻相让争相挽。
力穷气绝死道中,英魂不散留空山。
化为两鸟常相偶,双飞双栖鸣关关。
君不见,
纷纷薄俗不古若,夫妻情乖自相虐。
何如此山名不磨,万载千秋激劝多。
张昌为元末明初临汾人,元末曾中进士,因见世乱而不求仕进,又见社会风气薄幸,乞为晋山书院山长。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张昌受聘入礼部,又迁国子监助教,曾主持山西学政。张昌径行沁水夫妻岭,观山仰望,听鸟对鸣,闻说患难夫妻之患难之情,赞叹不已,遂作此诗。张昌并非沉醉于这一美丽的爱情故事。他是有感于蒙元入主中原,中原几千年的传统道德遭受践踏,社会道德败坏,纲常颓废,人情不古,民风薄幸,遂借患难夫妻之传说,大倡伦理,寄托了志在劝世,整顿纲常,挽救世风的政治理想。
责编:武岭
沁河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1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