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我爱闽北建瓯八闽首府,建州瓯宁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2-28

本视频由建瓯市人民政府出品

马可·波罗的建瓯印象

林欣

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热亚那两个城邦发生战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青年被俘入狱。在阴冷闭塞的牢房中,为了排遣寂寞与痛苦,马可·波罗与牢友,作家鲁斯提契洛聊起自己数年前到中国旅行的经历。闻所未闻的异国风情,让鲁斯提契洛感到非常吃惊不已,他立即找来了笔和纸,详细地记下了马可·波罗如泉水般汩汩涌出的神奇故事。一本影响世界发展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此诞生了。

中国,是马可波罗生活了17年的国度,那里有多少让他难忘的记忆:建宁府,仅仅是他短暂停留的地方,但其时其景却缠绕脑际,挥之不去:

该城范围相当大,有三座很美丽的桥,长步以上,宽9步。这地方的女子美丽标致,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这里盛产生丝,并且织成不同种类的绸缎。棉布是由五颜六色的棉纱织成的,行销蛮子省各个地方。居民经营广泛的商业,并向外地输出大量的生姜和高良姜。人们告诉我说,这地方有一种家鸡,它们没有羽,浑身披着黑毛,很像猫皮,不过我没有亲眼看过,如果能够一饱眼福,必然是一种奇观。它们像其他鸡一样生蛋,肉也很可口。这里老虎很多,出没无常,给这地区的游客造成很大的威胁,人们除非结伴同行,否则非常危险。

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的时间,正值元代中期。考诸有关史籍,当时的建宁城池范围与如今建瓯县城范围相当,城墙高大坚固,有宁远、政和、通仙、广德、通济、临江、威武、朝天8个门,哨楼24处,墙垛。时至今日,8门之中,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依然存在。通仙门临溪而立,保存最为完好。只是不知马可·波罗一行人是从哪个门进入建宁府城的。

由于建宁府地处三江汇合处,早在南北朝时(年前后),城内河上就造了7座桥。这些桥现在大部分还在,不过已变为现代化的水泥大桥了。值得一提的是通都桥。此桥“累石为址,架木为梁,而覆以屋”,原名为平政桥,明代重建时改称通都桥。长度相当于今天建瓯的水西桥,从通济门直抵对岸,全场近三百米,是一座典型的厝桥。遥想当年,此桥屹立碧水,飞架两岸;如同长龙卧波,美丽壮观之极。可惜此桥“历宋至元,兴废不一”,未留下图片资料,让人空对建溪流水而惆怅。

元代时的建瓯女人是否如马可波罗所说“美丽标致”,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女人的美丽,一凭体貌,二靠服饰。据史料记载,建瓯人口大部分由中原一带迁徙而入。东晋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五代有江北来逃难的士大夫、豪商巨贾,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建州9.06万户中,客居户即占4.44万户。这些外来人口大多为社会上层人士,女眷大多身材匀称面容姣好。建瓯习俗女人很少参加户外劳动,少经烈日风雨。饮食上以米食为主,喜欢以豆浆粉条为早点,比较主要营养调理。建瓯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四季分明,阴雨天长,空气湿度大,紫外线弱,女人皮肤便多白皙。俗话说:“一白遮百丑”。故至元代,连见识很广的马可波罗也说建瓯女人美丽标致,就可以理解了。

建瓯女人美丽的另一重要条件就是服饰漂亮,建瓯古时纺织业比较发达,既产棉又产丝。《建瓯县志》记载:宋时已普遍采用脚踏纺车,是全国先进的棉纺织业地区之一。元时产丝甚多。纺织业发达必然带来服饰业的繁荣。虽然宋元时建瓯未必有今天意义上的服装业,但是生活安逸的建瓯女人,肯定十分注重衣着打扮,而且也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对镜梳妆。想想看,多年前,一行骑马的金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从建宁府繁华的街道上走过时,引起了包括许多美丽妇女在内的市民们的好奇而驻足观看,而马可波罗也借此一路饱览春色,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可·波罗提到的那种长着“丝毛”的鸡,据专家考证,其实是一种乌肉鸡。宋元时,建瓯曾经大量养殖。其鸡毛若细丝,有白、黑、黄诸多颜色,鸡肉则为黑色。建瓯人说吃此鸡大补。中医则认为乌鸡味甘,性微温,无毒,特别是对妇女的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症,以及小儿发育、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更为有效。著名的同仁堂乌鸡白凤丸的精选材料中就以乌鸡入药。可惜的是,今天能见到的乌鸡多为白毛,其他毛色已经近绝种。

至于老虎,则是闽北常见猛兽,建宁府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地广人稀,森林植被丰富,在当时狩猎工具还不够先进的情况下,老虎多并不稀奇。实际上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建瓯偏远山区还有老虎出没。

曾有人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提出质疑,认为他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听来的一些有关中国的故事,然后再加以夸张想象,或者是基本上按照旅行的路线记事,但往往离开旅行的路线,根据传闻说起他没去过的城市来。但不管怎样,这本13万6千多字的游记的影响与价值却不容低估,他首次记载并向西方人介绍了中世纪亚细亚大陆各国奇异的风土人情。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就是参考该游记制作的。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也就是看了这本游记之后,出发寻找富庶的中国,结果发现了新大陆。

——本文摘自《风雅建瓯》

阅读往期经典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