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的晋普山脚下,有一个钟灵毓秀的山村。论岁数,它已有近三千年;论形状,它像一只肥大的蝎子;论地势,它像一个“聚宝盆”。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蝎形村”的历史文化名村——冶底。
冶底村位于太行山的一个小山坳中,距晋城市区约15公里,属泽州县南村镇。现有人口约人。登上村南佛头山,俯瞰这座千年古镇,俨然是山坳中一只静静匍匐的蝎子。故称“蝎子村”。它头部朝东南,尾部向西北,两个钳角分别是村东北的古寨和村南的奶奶堂,而村西北土岗上的岱庙便是它的尾刺。明清古道“清化一大道”穿村而过,奠定了冶底商镇的重要地位。宅院、街道和星罗棋布的古建筑,无不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年,冶底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沁河流域,古村冶底,天生久远
泽州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冶底,位于太行山的一个小山坳中,距晋城市区约15公里,属南村镇。冶底村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寨,晋城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冶底九莲灯,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资源优势的古村落。
冶底探奇
蝎子形的村庄,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蝎形村正好与二十八星宿中房、心、尾三宿的天蝎星座相对应。这个对应关系不仅揭示了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证明了蝎形村的悠久与神秘。冶底村以其特有的形制为古村增加了一抹神秘色彩,也吸引着人们慕名前往。
神奇地貌
立冶底古道的南山高岗俯瞰,冶底古村俨然一只毕肖的蝎子,头向东、尾朝西蛰伏在盆地河滩。村东的土岗寨与村南的奶奶堂仿佛蝎子的两个螯角,村西的岱庙恰似蝎子翘起的尾刺,生动活脱,形象逼真。令人惊奇叹异,颇觉神秘,不知其奇形怪状是受地理条件之限制而局囿形成,亦或是先人别出心裁的造化。冶底村人多为董氏,有家谱记载,冶底村董姓为西汉名相董仲舒之后裔迁徙而至此。董仲舒既为名相又乃鸿儒,深通六经,善解《周易》且家学渊源,其后人绝非浅智等闲之辈,因此他们落足定居,测风水,建村立庄,必定如意吉祥,出神入化。
让人叹为观止的岱庙
冶底村岱庙,也叫东岳庙,俗称西大庙,位于村西头土岗上,坐北朝南,三面环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冶底村现存年代最远的建筑。其始建年代不祥,但最晚宋代已有之。庙内有碑文《重修东岳庙碑文》记曰:“山仁圣帝灵庙,不知何代创建也,自元丰三年更修,又至正德改元之岁,不知几百年矣。”从此碑文可以断定岱庙的始建年代早于宋元丰三年(年),宋代时重修此庙,现在所保留下来的建筑形制基本上是宋代所建。
天下诸山,五岳为雄,而五岳之雄又独以岱岳居尊。岱岳泰山神,掌管阴曹地府,生死转生,吉凶祸福,等级贵贱,故八方多有敬奉。冶底岱庙山势而建,分为上下两院,地平高差约2.81米。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方形水沼、竹圃、戏台、天齐殿,两侧又设有五瘟殿、土地殿、靖王殿、高禖殿、东配殿、西配殿、速报司神祠、关圣殿等。
踏上几级古老的石阶,便是岱庙的山门。山门为元代建筑,明清时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琉璃剪边,前檐柱头斗栱五踩双下昂,计心造,总计4朵。山门前有一对“无臂”石狮,高约2米多,下部有1米多高的束腰须弥座式基座,优美而不失威严。石狮虽然被砍掉了一双前腿,但剩余部分毫无倾斜,自若如完整一般,使人不禁猜想它是否本就没有前腿。那炯炯闪光的双眼,婀娜却又端庄的姿态,优美得震慑人心,威严得使人臣服。古人将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力学原理巧妙结合,再加之高超的技艺,让人不得不叹服。
山门西侧,有一株粗壮的银杏树,号称“银杏王”。冶底岱庙的银杏树奇妙有二:一是他的年代之久远,二便是他是独雌无雄,单株孕果。银杏树一般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树开花授粉,雌树结果,而银杏王方圆数十里内都未发现第二株银杏树,但时至今日依旧丰收着累累果实,不能不令人称奇。其树高约25.4米,干高5.0米,胸径3.1米,盘根周约14米,树冠东西13.1米,南北14.6米。主干以上原有8枝干,其中6根已被据掉。
龙泉井东侧台基上,即岱庙下院东侧的高禖殿前,比肩挺立着两株古柏,这是冶底岱庙的又一奇,两株古树基本齐高约二十余米,挺拔伟岸,树冠似伞状华盖。这一奇便绝妙在它的形上,古柏初露地面之时,为两株,在约一米高处汇合成一主干,笔直而上,直冲云霄。其下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故称“人字柏”。因其比肩而立,仿若一对相互守望的亲密恋人,因此又称其为“雌雄柏”。
鱼沼两侧,各砌有15级石阶通向上院的“鱼吞清月”、“柏映寒潭”两道门。拾级而上,回望可饱览下院如画般的园林景象,登至山门,便到了岱庙的上院。岱庙的主殿为齐天殿,位居全殿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宋金期间重建。天齐殿坐落在平坦高大的石基上,体态稳健,前沿有四条石柱,石柱上分别记载了元丰三年四名捐赠石柱者的姓名,柱下是一米见方的方形覆莲柱础。天齐殿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脊上有一对琉璃龙吻,其形逼真,活灵活现。殿门中开,双扇门板,每扇各设七路门钉。门前两侧有青石地袱卧门石狮墩,一雌一雄,相守相望。神态自若,生动形象。两边次间为破子棂窗(三角窗)。殿内原有的天齐帝黄飞虎与其妻儿的塑像早已不在,而神台、神龛花罩上又有“狮滚绣球”“麒麟啸天”“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各式绝美木雕,让人叹为观止。
与天齐殿对视而立的舞楼,始建于元代。庙中有碑文记载:“池之北左右阶而丈余,入左右二小门,之间有楼焉。南则俯视于池,悚然而觉其楼之高也;北则仰瞻于祠,恍然而悟其楼之卑也。”此文中的“楼”所指,便是舞楼,坐南朝北,坐落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其平面为正方形,单开间,宽约7米有余,四角立方形抹角石柱支撑十字歇山顶,出檐深远达1.9米。
晋豫陕通衢之地
冶底村外古道与村内古街相通,连为一线。古街约三华里之长,六米之宽,由青石铺就,坚硬结实,整洁光亮。街两旁楼连楼、房挨房、门对门、窗映窗,商店林立,作坊排列,商贾繁华,气象兴隆。其中买卖兴隆的老字号有“贵兴隆”、“广聚兴”、“三和堂”等,另有客栈、旅店、骡马店留客住宿,人流繁多,成为晋城南乡一大集镇,因此人们有“冶底村大”、“户逾千、人上万”之传说。因为村大,所以村中还有另一条街道,与主街道相差无几,相向而行。村中的小巷曲径,纵横交错,通院至户。走门串家,摆摊叫卖、下棋博弈的大人与游戏玩耍的小孩其兴勃勃,其乐融融,风土人情,耐人寻味。
古寨静静站立在村东的高岗上,感受小镇的宁静与生机,虽然伟岸依旧却掩饰不住疲惫,年迈的她依然在这里尽心守护着冶底的后人们。
旗杆院西院
旗杆院分东西两院是清代中叶文武举人(佚名)所修。其中旗杆西院保存较好,为典型的“四大八小”院落。联系上下层的楼梯位于室内。侧着身体,踩着青石台阶蹒跚的爬上二楼,屋内光线昏暗,古老的木椅上,仿佛有一个留着长辫的书生正在伴着细雨声声诵读。慢慢推开木窗,好似深闺中的女子,恍不知自己身在何年。
“赵百万”(赵谷洞)院
关于“赵百万”发迹,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一段故事:“赵百万”发迹前只是一个赶着骡马到河南贩粮食的小商贩。一次,他忽然在河南病倒,花光了身上所有钱财将病治愈,自此就连微薄的房租都无力支付,房东便将他赶出了家门。走投无路,他只好又找了一个条件比较优越,但因晚上不安全而无人居住的大宅院。“赵百万”原本只想求得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安不安全也便不在乎了,立即搬了进去。夜晚,“赵百万”在屋内向院中一望,院中银光冲天,白晃晃的吓人。他稍加思忖,便找一把镢头趁夜到院中发光的地方挖掘,惊奇的发现原来地下埋着一大窖白花花的银子。于是“赵百万”悄悄将这些银子用毛驴和骡子连夜驮回山西冶底,因此成为冶底古商镇的富翁。随后,就在冶底村赵谷洞修置宅舍六院,并于院东修建后花园。现后花园早已毁坏,六宅老院犹存。宅院前的石板路全部用长条砂石铺砌而成,漫步其上,古韵犹在。
棋盘院
明万历年间,冶底村董氏被选入官,名噪一时。想那年,定是鼓声冲天,乡民远送,这是何等的荣耀,冶底村在这方圆百里也着实是火了一把。伺候地方官便在北方的周村和南边的蔡岭(今犁川镇天水岭村)立下路碑,昭示路上:凡经此道过冶底的文武大小官员,均须在村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显娘娘威仪。冶底村的许多高宅大院也是在此时兴建起来的。娘娘董氏祖辈所建的棋盘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因其门前有一对石狮,又被后人称为狮院,这对石狮高1.3米,一只在“文革”前被大水冲走,另一只十余年前被村民烧毁。棋盘院前后两侧左右并列,共有四院。两个前院都是标准的北方四合院形制,两个后院因夹有河界,为三合院,只有北、西、东三个居室。全院四角有楼,楼高于中间正房。
在冶底古村,古时有许多庙宇,如岱庙、老君庙(今为幼儿园)、袛园、下东庙、十方院、中心庙(今村委办公处)、南堂、小堂、山峡庙堂等,还有五个阁楼。但是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现仅存岱庙、老君庙等庙宇建筑。
冶底村的富翁“赵百万”修置了宅舍六院,并于院东修建后花园。现后花园早已毁坏,六宅老院犹存。宅院前的石板路全部用长条砂石铺砌而成,漫步其上,古韵犹在。
明万历年间,冶底村董氏被选入官,名噪一时。地方官便在北方的周村和南边的蔡岭(今犁川镇天水岭村)立下路碑,昭示路上:凡经此道过冶底的文武大小官员,均须在村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显娘娘威仪。冶底村的许多高宅大院也是在此时兴建起来的。娘娘董氏祖辈所建的棋盘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冶底村民以董姓居多,约占全村的百分之八十,为泽州八大姓氏之一。传说董姓村民为西汉名相董仲舒后裔。冶底的兴盛繁荣,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得益于古“清化一大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也为冶底孕育了无限的商机。二是源自大自然的造化,冶底村周边有丰盛的矿产资源。品其名“冶底”,就可略得一二。
环村的林荫水泥路、芳香诱人的百亩果园、灵秀的岱庙、坎坷的古道、威严的小寨、朗朗的民居,这一切更是今时今日冶底村人自豪的资本。
冶底村中还有许多古宅院,形体别致,各具特色,恕不毕述。冶底村真可谓历史古村落的典范楷模,有感而赋《南乡子·冶底村》:“蝎子星座村,历经千秋呈奇形。神工巧匠鲁班艺,世惊。
往来旅客双目青。细细观楼群,行尽长街又短亭,心中羡赏忘归程,夜明。月下流连最有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2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