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晋城建市初期二三事
地市分家
年国务院决定把晋东南地区作为“市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将晋东南地区一分为二。长治市由13个县区组成,晋城由一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晋、高、阳、陵、沁。不久,小晋城又分成城、郊两区,从此晋城市管辖四县两区。晋东南地区作为一级行政机构从此解体不再存在。5月底,省委工作组召开晋东南地委和长治市委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大会,宣布:晋城市第一任书记是崔光祖,代理市长是薛荣哲,会议决定分家移交工作尽快开始进行。
在地市分家时,只有少数单位保留了财产,绝大多数单位只是决定到晋城工作人员名单,不带任何资产,就是“净身出户”,这就决定晋城市需要白手起家。虽然说晋城发展前途光明,但是开头却是困难重重。在“市管县”体制改革中划归晋城的人,好多是心不甘、情不愿,对于习惯了在城市舒适生活的干部们来说,一下子是无法适应在小县城环境下生存。但在省里催促下,没有办法拖延,好多单位只好硬着头皮来了晋城。85年刚下来时晋城市真是一无所有,“南迁”(从长治搬到晋城),不说城市功能如何,就连工作人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市政府当时就选择在小晋城新建设的老干部家属院(现在新市东街)建立了建市指挥部。政府机关就在小院挂牌开始办公。60间办公室、来张床,设了一个可供数百人就餐的大食堂,晋城市的创始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建市、创业、办公。其余的单位的人来晋城后大部分暂住在一招和“晋翔饭店”(长期包房)。我们农机局的人员当时也是一分为二,除了部分人员和离退休老干部留在长治,另外30来名干部职工划归晋城,原晋东南地区农机局的财产也归晋城。因为我们在长治有大本营,“市管县”体制改革前几年,除了少数人长治晋城两头跑外,其他同志一直在长治办公,直到92年办公楼、家属楼都建好后才正式搬迁到晋城办公。
晋城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
长治---晋城路难行
我因为丈夫84年已经调到晋城的省运工作,后来我也就分到晋城市农机局工作。晋城市的首脑机关在晋城,我们农机局工作在长治,因为我在晋城有地方住,自然就成了长治晋城两头跑的人了。分家之后的5、6年时间,由于晋城没有固定住所,在晋城工作的干部一直是周一坐车来晋城,周末坐车回长治,长期奔波在太洛路上。我则是在晋城开会领会精神,跑回长治传达贯彻。长治距晋城约公里路程,当时在太洛路上只有唯一的一条破旧不堪的三级公路。那时各单位的汽车很少,处级干部坐小车也需要三四个小时,而科级以下干部只能乘长途客车,长期颠簸在长治至晋城的太洛路上。一会绕行在盆地、一会绕在山间,穿村走镇,逢点就停,公里的路一般走六七个小时,从上午走到大半下午。特别是在赵庄山一带,由于路况差,交通事故频频发生,遇上有车祸往往一走就是一天!有的路段连一点可吃的东西都买不到。时间长了有经验了,就随身携带点饼干、点心之类的东西,当时的苦衷真是难以言表。从年后半年开始,每周有几百辆汽车来回往返在长治晋城的路上,真是油耗无数,开支不小。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晋城家“小钱买了油,大钱盖了楼,提起搬家发了愁。”的民谣。
小市街巷拥挤不堪、高低不平交通不便
新市区白手起家艰难启程
在基础设施比较好、道路平坦的长治工作生活了15年,刚到晋城,看到那一道道泥泞狭窄、高低不平的巷道、拥挤不堪的街市,对晋城的环境很不适应。当时,市政府开会一般在一招,我得从省运骑自行车途径新市西街去开会。当年,新市西街的大坡特别陡(后来挖下去三、四米,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捏住闸也是狂奔而下,只怕摔倒。回来时,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汗流浃背也骑不上坡,最后还得推着车子往上走,晋城市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真是让人心里发愁。
从85年后半年开始,晋城开始城市的规划和基本建设。记得当时省运的西北面是小晋城老街和居民区,东边是上辇村,南边全部是上辇、下辇、钟家庄的大片土地。市政府办公大楼、凤台街、凤翔小区、泽州路就在此基础上修建的。当时,市委书记崔光祖的指导思想就是设计要先进,20年不落后。70米宽的泽州路确实几十年一直在全省领先。
86年七八月,我受命负责分管农机局晋城家属楼和办公大楼(当时叫“林业、畜牧、农机联合办公大楼”,就是现在的农业大厦)的基建。当我来到规划地(凤翔小区东南方)看到遍地都是钟家庄农民在坑洼不平的地里种植的绿油油的玉米,向东看是正在挖掘中的70米宽的泽洲路。86年底,我们的家属楼开工奠基,向北边望去是正在兴建中的凤翔小区14---19号楼,中间还都是空地……总之,晋城市当时就是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
年12月的凤翔小区(农机局家属楼开工奠基)
此后几年,晋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战胜了重重困难,一方面组成千军万马四处求援,向上要钱要政策,争取支持,市政建设开始起步并初具规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80年代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先后在市区建起了“天鹅商场”、“白云商场”、“晓光大厦”、“金辇大酒店”等一大批乡镇企业,它们的出现,加速了晋城的城市建设,健全完善了晋城的城市功能。当时的晋城是靠乡镇企业起家,是一座农民托起的新型的现代化城市。
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晋城建市初期,素有煤铁之乡之称的晋城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虽然小煤矿、小铁矿曾一度给晋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晋城人从前出门是除了灰、就是烟,抬头根本看不清天。
30年来,晋城人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转型跨越发展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内,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四通八达,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川流不息,四面八方高楼林立。豪华高档的商场、酒店屡见不鲜,市场的商品的琳琅满目。晋城市区街道两侧绿化非常漂亮,尤其是凤台街、泽州路种植的雪松、塔松,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今日的晋城东有玉龙潭和凤凰岭森林公园,西有吴王山森林公园,北有白马寺森林公园、植物园,南有百丽园、西秀园,中有泽州公园,到处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绿化、美化在全省、全国首屈一指。行走在晋城市中心城区,每隔数百米就可见一处规模各异的街头游园,到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不管任何时候你走在街道上,出门满眼绿身在花海中,仿佛行走在一幅山水画里,你仿佛走进了一个大花园中。到处碧水蓝天、处处百花争艳、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国际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我们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现在,晋城通往出市、出省的一级路、高速路比比皆是,长晋高速、晋阳高速、晋焦高速、晋济高速…..快捷方便。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晋城赢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被誉为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
如今的晋城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息,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我们生活在晋城无比幸福!美丽的晋城让人无比自豪!
作者:胡翠平
来源:晋广论坛
年5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zx/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