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图(北宋)
高平开化寺,位于县城东北40里的陈区镇舍利山腰。
那天我们在高平坐上最后一趟班车,于晚饭时分到达了这座小镇。小镇被古老所包围,拥有最古的寺观壁画和最古的两处民宅。
我们先抢着时间去看了两处元代的姬氏民居,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两座民居建筑,一座有纪年题刻,一座风格雷同表现更细腻但缺少确证。
▲中庄村姬氏民居(元)(整修前)
▲西窑头姬氏民居(元)
▲中庄村姬氏民居(元)(整修后)
▲中庄村姬氏民居元代题记
回镇上便学着刚放学的孩子们,找了个路边摊吃麻辣烫。
陈区镇虽小,却有一所学校、一间旅店、一家邮局、一个超市,还有路边的小吃摊。
街道干净整洁,居民面带微笑,空气中有清新的山风。
雨后天阴,天气不冷不热,吃着路边摊的麻辣烫,写着寄给朋友的明信片,想着附近不远的山谷中隐藏着的宋代古寺,那种世界如此美好的感觉又一次不期而至。
于是吃着吃着忍不住哼起歌来,原以为,旅行的意义将尽在这歌声里倾泻无疑,却不料吐出来的旋律竟然是《不留》。
是的,连我自己都被惊呆了。
寄明信片时邮局已经下班,但营业员小妹依然去给我们找邮票,抽屉的钥匙被同事带走了,她便只能找到那种主题邮票,撕出中间的那一枚枚给我们贴寄,真是十分感谢。
饭后沿着干净的柏油路往村外散步,同伴指着对面的山头说,不如我们爬到山上去玩玩吧。
这山便是舍利山。
▲舍利山开化寺(北宋)
1
舍利山山高林茂,满目苍翠,峰峦起伏,风景秀美。
在山脚下仰头看去,找不到开化寺的殿宇,只有一条长长的台阶通往山上,蜿蜒通天。
倒真是契合古刹的气场。
▲舍利山开化寺(北宋)
带着朝拜之心上山,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北宋古刹开化寺,露出了飞檐一角,好似天上宫阙,坐落于苍翠的山海之间;又好似茫茫山海间的一座孤岛,竦峙在悲喜的天地人间。
终于走完台阶,迎面是一座高耸的山门,在蓝天下矗立如城堡,这便是开化古寺了。
古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初名清凉若兰,相当好听的名字。北宋改名为开化禅院。
▲开化寺山门(明)
眼前的山门也叫大悲阁,两旁有钟鼓楼。
小心翼翼跨进山门,一座醇和的大殿就这样一下子出现在眼前,无遮无挡,开门见山。
▲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宋)
这便是始建于北宋熙宁六年(),成于绍圣三年(),整整修建了23年的大雄宝殿。
奠基的时候还是熙宁新政呢,竣工时已经化作了元佑党碑。
▲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宋)
大雄宝殿三间见方,坐落在寺院的中心,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硕大齐整,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一眼望去,醇和典雅,古朴苍劲,宋风凛然。
▲大雄宝殿斗栱(北宋)
▲大雄宝殿斗栱(北宋)
再走近些就能看到殿内梁架精美的彩绘图案,古钱纹,海石榴、龙牙惠草等,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作纹样极为一致,是我国现存最标致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大雄宝殿彩绘(北宋)
大门外面有一圈铁栅栏。等管理员的间隙站在栅栏外远远地看,看殿内北宋壁画朱红碧绿经过千年时光洗礼留下的一殿风华。这种远观所能看到的影影绰绰的壁画让我想起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那一身身美丽落幕的旗袍,以及缓缓不惊的音乐。
这把乐声里的小提琴好似魔弦,赋予这座大殿无可比拟的魔力,吸引着我卷入它的漩涡,像磁铁般无法逃脱。
尽管我知道,开化寺作为千年古寺,以一寺之地而存留五代后唐石塔、北宋大殿、金代观音阁、元代文昌阁、明代山门和清代禅堂,是一座不下于龙门寺的历代古建筑博物馆,但我什么都不管,只想立刻进入殿内,看看那些千古流传的壁画,能不能让我目不转睛,魂不守舍。
▲大愚禅师石塔(五代后唐)
▲大愚禅师石塔禅师像及铭文(五代后唐)
▲观音阁(金)
▲观音堂金代题记(金)
▲山门外景(明)
2
殿内的壁画绘制于元祐七年(年)至绍圣三年(年),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上,共88平方米。
壁画以说法图为中心,但其主要的画面空间却是以表现本生故事为主的巨幅通景式连环故事壁画,突破了绘画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墙壁上把那么多的故事内容和极其复杂的情节画面,组织安排得井井有条,纵横驰骋,浑然一体,琳琅满目。
▲说法图全景(北宋)
▲说法图局部(北宋)
其中尤以西壁本生故事和北壁天宫伎乐为佳。
顺着西壁依次看去,首先是须阇提太子本生经变图,故事源自《贤愚经》,画的是波罗国须阇提,因叛臣罗睺篡国,偕父母逃亡,途中粮尽,父母饥饿,太子遂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救之的故事。
▲须阇提太子本生·归国团聚
▲须阇提太子本生·问药
这就已经是典型的汉化后的愚孝故事了,跟佛教以智慧而非伦理为导向的本质早已背离。
我很反感类似二十四孝之类的愚昧说教,于是移步看中间画作。
中间部分主体依然是一铺大型的说法图,在说法图四周描绘了忍辱太子、华色比丘尼、转轮王舍身供佛三个本身故事,绘功成熟,极为精彩。
▲忍辱太子本生,华色比丘尼本生
▲忍辱太子本生·太子得报
▲忍辱太子本生·父母得疾,割肉充药
尤其是位于画面上部的华色比丘尼本身故事,绘画手法之精,艺术水准之高,背景故事之曲折,叫人看得惊心动魄:
一位妇女和丈夫带着孩子外出,路上丈夫被毒蛇咬死。埋完丈夫路遇河流,妇女先带着两个小孩子过河再回来接大孩子,不料才走到河中央就听到大孩子在岸边叫喊,原来他身后扑过来一只饿虎。妇人大惊之下放下两个孩子回身去救,上岸之后孩子已被饿虎吞食。再转身来看,那两个小的孩子也在瞬间被洪水淹没。
▲华色比丘尼本生·全景
妇人忍着悲伤过河上岸,却听到了娘家父母因房屋失火而丧命的消息,悲痛得昏厥过去。可是苦难尚未到头,醒来之际发现自己已被强盗掳去,霸占为妻。
▲华色比丘尼本生·过河
在强盗的屋子里,一日因为哺乳婴儿未及开门,强盗盛怒之下越墙而入,将她怀里的婴儿夺过来剁成肉块,并强逼她吃下去。
▲华色比丘尼本生·杀婴
这个强盗很快就被官府捕获,处以极刑,她也被作为强盗的妻子一同活埋。在断气之前,她又被贪食尸体的饿虎从土里刨出来捡回性命,凄惶无计之时,终于得到释迦佛的点化,皈依佛教,也终于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华色比丘尼本生·刑场
壁画中《刑场》一段画面,表现的是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被处决时的情形,赋予了中国的乡土风情和内容。画中一个骑白马穿红袍和一个穿绿袍的官吏,由一群随从簇拥而来,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身带枷锁,被刽子手推到土坑边,坑旁还有两个手执铁锹的刽子手,正准备行刑。这一段画面仅占很小一段篇幅,图中人物众多却神情各异,复杂的情节内容刻画得鲜明生动,叫人过目不忘,印象至深。
▲华色比丘尼本生·刑场(局部)
华色比丘尼本生故事以这样一帧帧画面组合到一起,浓烈的色彩宣泄着无声的抗议。
由于画面多在上部,我不得不搬来一张凳子,站在上面,透过画面仔细阅读这个故事,越看越觉得浑身发冷,脊背发凉。
故事虽说在宣扬皈依佛教,其实却又何尝不是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法之徒为非作歹,妇人承受着常人根本无法承受的灾难,受尽悲苦,喜乐无门,最后只能在生死的边缘靠佛祖拯救。
▲转轮王供佛本生·舍身燃千灯
▲转轮王供佛本生·剜肉
▲东壁·普光法堂会
▲观音堂法会·阿弥陀佛
如果画面对社会写实度不够,也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所以,我们常常认为的在整个古代史上最为先进最为繁华最为市民主义的北宋,想不到亦是如此艰辛,至少表明在北宋后期,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宋江、方腊起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在绘画华色比丘尼本生的那一刻,我相信在画师的脑海里响起了那一声汨罗江畔的叹息。
3
敦煌的莫高窟也有诸多的本生经变故事,但那种一个洞窟只给5分钟的走马观花让你根本来不及有任何情感的代入体验。
而在这里,你可以静静欣赏,静静聆听,聆听生民的控诉,聆听天国的纶音。
这邈邈仙乐来自北壁东次间的观音堂法会,那里正在举行一场天界的盛大狂欢。
▲说法图·飞天
▲观音堂法会·菩萨赴会
这一天,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成道,四面八方各路仙佛同来赴会朝贺,整个天界都发生了交通堵塞,脚踩的祥云都征用不过来。
画面的中央是一组巨大无比的建筑,天界的观音道场观音堂。北宋时期,有匠人在四川安岳凿造出中国最美的观音像,就在同时期,亦有画师在这里画出了最美的宋代建筑样式的高峻的天宫楼阁。
▲观音堂法会·天宫楼阁
而在天宫楼阁的正中央,是一组寺观壁画中极其罕见的舞乐伎图,所营造的伎乐歌舞场面之浩大华丽,声色之繁复浓烈,令人叹为观止。
▲观音堂法会·舞乐伎
▲观音堂法会·舞乐伎(局部)
▲观音堂法会·舞乐伎(局部)
外貌秀丽的乐伎交脚而坐、一边六个,排列成行,笛子、琵琶、箜篌、拍板、笙等各种乐器一应俱全,弹奏自如。
婀娜的舞伎位于乐队中央,翩翩起舞,喜乐的氛围洋溢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一派妙音众出、自由自在的佛国世界的美好。
▲观音堂法会·舞乐伎
▲观音堂法会·舞乐伎(局部)
看着这满壁舞乐,我的脑海里竟忽然浮现王维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从华色比丘尼本生跳跃到观音堂法会舞乐伎,从极度悲惨到极度欢歌,这种切换叫人瞠目结舌!
就好像王维,二十一岁就高中京兆府试第一名的大唐超级年轻进士,以一曲《郁轮袍》俘获玉真公主芳心的翩翩美少年,却在玉树临风的一骑绝尘中,选择了终南山辋川别业,这种落差极大的人生切换,非我佛不能慈悲:
▲终南山·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是佛心王摩诘的非凡人生感悟,也是开化寺壁画的高度艺术成就。
如果说,先前在山林间看见开化寺一角飞檐像山海间的一座孤岛,那么这铺壁画放在中国寺观壁画美术史上来看,则是一片冬原上的秋色,一座废墟中的丰碑。
▲观音堂法会·舞乐伎
开化寺壁画能被称为绝品,至少有五胜:
一是整体构图的完美。虽以说法图为中心,但四周的大篇幅留给了佛本生故事,题材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画面布局谨严、连续贯通;景物远近大小、虚实有变,浑然一体,如一幅依着壁墙徐徐展开的卷轴画。
▲善事太子本生·楼阁亭台
▲善事太子本生·归国
二是人物刻画的生动。相比于唐代佛像“热烈放姿”、博大恢弘的风格,宋代佛像从外物走向内心,注重个性化的情感意绪,表现出细腻秀婉的特质和纤细柔和的审美意识。
画面中对女性的描绘,精妙入微,妩媚秀丽,人物冠带服饰都极为精美。其他各色人等也是形神兼备,各呈姿态,气韵生动。
▲说法图·菩萨
▲说法图·菩萨
▲说法图·护法金刚
三是用色绚丽。在线描底本行笔流畅、线条遒劲的基础上,画师的填色也是极富水准,用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鲜明,却毫不庸俗。作为画师亲绘的西壁,主要以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为主,兼用地板黄,形成一种独特而优美的色彩感,气韵和谐,暖色微重。
这种优美的色彩感,在山西所有早期寺观壁画中,唯洪洞水神庙可与之媲美。
▲说法图·菩萨众
▲说法图·宝盖飞天
四是原貌保存完好。极其难得保存了北宋壁画原貌,尤其是精美的西壁,未经后代重妆。如壁间有金天会()十三年墨书题记“寺周种麻和山麦”,例证了殿内墙面未经后人更改和修葺,乃宋人原作。
如此大尺幅的宋代寺观壁画能留存至今,弥足珍贵。
▲集王羲之字功德碑(北宋)
▲大殿题记(北宋)
五是史料价值巨大。壁画题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zx/1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