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南村镇冶底村的岱庙,年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它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可见其规模相比于府城玉皇庙和关帝庙、珏山青莲寺等而言,不算很大;但是相较于晋东南地区寺庙普遍的一进院落而言,其规模又不算小。规模上的不突出自然不能使其在众多寺庙建筑中脱颖而出,而被人记住。但是既然它能成为国宝单位,必有其过人之处。这里卖个关子,先从宏观方面来谈谈其建筑布局的特点。
岱庙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天齐殿[2]。其中下院包含山门、鱼沼和竹圃;上院包含舞楼和天齐庙。下院地势低而上院地势高,需拾级而上。从中可见,下院的布局着实与我们常见的寺庙布局有所不同。倘如去掉上院,单看下院的话,谁也不会联想到寺庙——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为清净幽雅的园林环境[3]嘛。硬要往宗教色彩上去扯,大概也只有观音大士的南海竹林差相仿佛了。
据看庙人董相林的说法,设计者被考证为是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正是因为设计者别具匠心的园林布局及景观点缀,才让岱庙具有有别于其他庙宇与众不同的风采,这种说法想必不错。可惜如何考证没有明说,这就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但是从情理上来理解,假如设计者缺乏一定的审美,断不会有如此设计。正因为这人具有了如此的审美观,在世人眼中,这人是饱学之士应该不会错吧[4]?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下院:进山门就是鱼沼。所谓沼,就是方形的池子。水池往往是圆形和不规则形居多,前者多是人工所造而后者多是天然形成。方形池子不多见,但是也不是没有,如晋祠就有鱼沼飞梁。或可推测:方形的鱼沼在宋代之前可能是一种时尚的建筑风格,在宋以后,风格转变,鱼沼则开始少见。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逐渐成为上层建筑或者旧知识分子附庸风雅的一种表现手法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鱼沼要么是宋代所留下来的真迹,要么是后人(所谓饱学之士)的仿宋作品。总之,这个东西具有宋代烙印应该不错。
鱼沼内侧壁有雕有龙头、虎头。泉水自池北壁中间的石雕龙头口中涓涓流出,流入鱼沼之内。相传鱼沼可以预报地方旱涝:当水淹龙头,当年多为涝年;而虎头外露则为旱年;龙头不淹、虎头不露即风调雨顺。这是采用了一种地势差的原理,粗略估计当地的雨水量的方法。三尺小儿也能明白的道理,却被人包装上一层神秘外衣,以期达到崇神愚民的目的。
鱼沼东侧的碧霞元君祠前并列着两株约23米高的人字桧柏[5],古柏倒映在水中,这些借景与托景的园林化处理,使其赋予了正如云水楼上方题刻的“柏映寒潭”的景致,形成了“庙在园中、园在庙内”的园林化祠庙建筑景观。
鱼沼之后为竹圃,由竹圃过渡到庙内第二层台梯石壁之下,石崖上方建有舞楼,舞楼两侧为东西云水楼。拾级而上则进入了第二院落,即所谓的正院。
这一院落才是岱庙的核心,也是其成为国保单位的重要原因。“冶底岱庙最珍贵的莫过于它金元风韵的舞楼和北宋正殿天齐殿”,而这两个建筑都位于这一院落内。但其建筑布局也相对简单,正殿天齐殿坐北朝南,与舞楼正好对面。我曾在拙文《晋城地区神庙中的献亭(舞楼)》一文中说过,只要听到舞楼这个名字,根本不需要实地考察,其年代一定要比明清久远。因为唐代建筑遗存很少,因此舞楼出现的年代多在宋金时期。岱庙舞楼亦如是。
舞楼坐落在高约1.03米的台基上,为平面正方形单开间[6]、十字歇山顶亭式建筑。其藻井为八卦形木构架。四根立柱只有东北角那根雕有花、草、童子等图案,其余三根皆素面且砂石质地与前者不同,因此推断应该不是同时之物。据记载,“早些年舞楼东北角石柱柱头东侧题牌中还有隐隐可见的字迹”,中有“正隆贰”三字。因此,推断出舞楼创建于金正隆二年(年)。另据庙内碑刻所载,舞楼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年)。根据建筑特征,专家判断台基、台明、石柱、檐额及勾栏仍为金代遗构,而斗栱及屋架、屋顶等显示为明代风格。这个好容易理解一些。毕竟石质材料比木质材料要坚实得多,因而保存得更久远。
年,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在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被发现。然而如果岱庙舞楼创建于金正隆二年为真,那么岱庙舞楼的建造年代要比王报戏台还早26年。“不过,由于雕花的东北角石柱风化严重,现在石柱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通过它确认舞楼确切的修建时间”。即便如此,岱庙舞楼仍是年代及其久远这一点毋庸置疑。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个建筑群的主角——天齐殿上来。所谓天齐殿,就是奉祀东岳大帝的殿堂。它是坐落在高1.64米的砖砌台基上,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檐两椽出廊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该殿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供了岱庙始建年代的下限——殿前的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见方的方形覆莲柱础为宋代遗物,且柱上有宋元丰三年(年)题记。另石质门额上的题刻也表明是宋代遗物。专家断定为天齐殿“是一座主体构架属于宋代(元丰三年,公元年),而局部木构件及装修等历经金代(大定二十七年,公元年)重修的木构古建。”还可以证明天齐殿为宋代遗物的证据是天齐殿的台基。据看庙人董相林说,台阶上的砖与砖间,由一些黏状液合拢,缝隙很小,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这种工艺只有宋代才有。这是“冶底岱庙独特有价值的地方”。究竟何种工艺,并未详说。许是听了专家的叙述,于那繁复专业术语没有记住,只是记住了这最后铿锵有力、不容置疑的的断语。不过从前面所说来看,石柱,石额都是宋代作品,石基为宋代作品当不会错。
除此之外,“前檐板门上方与攀间枋之间的壁画三幅,不论其面积、绘制方法、内容还是保存情况均可堪称阖殿壁画的奇葩。壁画内容为山水木石、渔樵耕读,经多方面专家鉴定为宋代原物”。这也算是一个宋代遗物的证据吧。“三幅壁画皆为水墨浅绛小写意,山石披皴,浓淡墨的不同变化而深浅得宜,清新宁静幽雅之境跃然壁上,体现出宋代乡野生活的恬淡安然,具有极强的写实主义画风。”
金代重修时增添了石刻门框及角石上的俯狮。门框选料讲究,线刻龙、狮、菊、莲、牡丹、化生童子等图案,刀法洗炼,工艺精湛。殿内神台为须弥座式,上有砖雕图案。台上有明清时的大型木雕神龛花罩,艺术价值都比较高。
行文至此似可结束。然而仍有一些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那么就让我们暂时从上院再回到下院里来。在下院西北角有一株银杏树,为山西省现存银杏树中最大、最古老的一株。它主干之上原本有八个枝干,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去了六个,如今只剩下两个。该银杏树的树龄推测在5千年至7千年之间,已远超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除此之外,其最奇特之处是单株孕果[7]。
除去其自然属性之外,其所被赋予的历史意义也颇有几分道理。冶底村岱庙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庙和道教主流全真派道场”。为何岱庙会修建在冶底这个地方?据董相林的介绍说:岱庙山门前的大道,在古代被称为“清化大道”,西通陕西、东经清化,是古代晋、豫、陕各省运输物资的必经之道。当然,帝王封禅也要走这条道。秦始皇去泰山封禅时,路过这里,对这株历史悠久的银杏树起了崇敬之心,因此决定在这里也修建一座岱庙。这个传说当然不值得推敲,但是能将银杏树和岱庙通过秦始皇这个媒介巧妙地联系起来,也不得不佩服当地人的“聪明”了。
[1]占地面积为平方米。
[2]两侧配殿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
[3]因此有人称冶底岱庙为北方园林建筑的“活化石”。
[4]当然可能不是,而且不是的可能性也很大。再说了,如何算饱学,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可是在人们内心,自然是希望这人是个饱学之士。
[5]所谓人字,是说其从地面生长时,分成了两个枝干。然后在离地面1米(另一株2米)处合为一体。这两株桧柏又被称为“夫妻柏”。
[6]宽约7米。
[7]银杏树分雌雄,一般是雄树开花授粉,雌树结果。
本文引用的文献并为在文中标出,兹录于下:
冶底岱庙,百度百科;冶底岱庙董相林,新浪博客;晋城冶底岱庙的守护者:董相林,中国文明网;[晋城国保]全国第二座岱—探访泽州县冶底岱庙;冶底岱庙简介(董相林)——美篇;泽州冶底岱庙(似水年华)——美篇。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诗词和古建筑的朋友
请扫描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zx/1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