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长辈们说起“九头十八匠”,但从未细细研究过它的由来。
偶尔翻阅到“九头十八匠”的资料,原来其影响和地位竟如此深远。
九头十八匠,通常用来形容明清时期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古代发达的冶炼业。
它,是晋城境内一些带“头”和“匠”的地名的统称。
形成原因:
古代泽州(晋城)在金元时期是金朝和宋朝,元朝和宋朝前线对峙的地方。当时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金朝实行头户州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了许多带头的地名。元朝实行匠户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了许多带匠的地名。这便是“九头十八匠”的来历。相传以姓氏作地名的“匠”、“头”都是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技术高超的工匠。现仍以“头”字作地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以“匠”的姓氏作地名的如夏匠、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申匠等,共26匠。
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可基本确定“十八匠”是哪些村子。
上联是:冯吕苗郜夏马牛;
下联是:孔申司孟谢武侯;
横批是:金江郝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这种口口相传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受到严重冲击。“九头十八匠”的传说逐渐趋于衰落,亟须抢救和保护。
主要地名:
晋城市所有的头:岗头、道头、佛头、椿树头、二圣头、洞头、谷堆头、尧圣头、花园头、尧头、大坡头、渠头、庄头、水磨头、坛岭头、庵头、寺头、石伏头、坪头、西岭头、马坪头、下窑头、焦窑头、马窑头、石淙头、宋壁头、窑头、望头、坡头、横道头、石合头、将军头、西凰头、东凰头、望兴头、大池头、韦头、泉头、冶头、黄头、大岭头、山头、铺头、西街头、大峰头、小峰头、店头、坂头、窑头、大井头。
晋城市所有的匠:夏匠、冯匠、郜匠、苗匠、西吕匠、西马匠、孔匠、牛匠、南马匠、段匠、司匠、西谢匠、东谢匠、郝匠、东吕匠、苇匠、西武匠、东武匠、金匠、申匠、江匠、王匠、岳匠、孟匠、侯匠、祁匠。
来源:晋城范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