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近代山西医学院校的名称变迁兼论近代医学教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0-11-10

中国医学教育的近代化转型,受到西医教育模式的冲击,书院制度、科举制度的废止,以及历次学制的推行掺杂交织的影响。除了在行政管理、教育学制、内容模式等诸方面发生巨大转变外[1],医学教育机构的称谓也频繁发生变化。

近代山西教育领国内风气之先,在清末的“新政”中建立的山西大学堂,曾经与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并列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2]民国山西执政者阎锡山,在“六政三事”中兴办教育。年,陶行知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其时山西的教育。[3]山西的教育模式被作为样板向全国推广。[4]近代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又先后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山西大学医学院”等等名称。尤其是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附设医学专门学校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医学教育近代化的独特视角,颇具深入剖析价值。

一、善变之“名”

1.革新:医学馆与医学堂

近代中国的医学医院基础上创办的医校。年,美国公理会在广州创办南华医学校(即博济医校);年,英国圣公会在杭州成立广济医学校;年,英国伦敦会在香港成立爱丽丝纪念医学校(又称西医书院);年,南医院附属医学院。由于教会处理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很大,加之其时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还未建立,这些由教会举办的医学校,多采取在国外注册,沿袭英美教学体制的做法。[5]所以,这些学校的称谓,也基本上按照国外名称或注册地名称独立行事,有称“医校”或“医学校”的,有称“医学院”、“医科”的,甚至还有叫“医学书院”的,不一而等。

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多采取师承和家传的“师带徒”教育模式,也有通过自学而成为医生的。明以前,各代宫廷虽设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但规模小、培养人数有限。清同治元年(年)太医院教习厅改名为医学馆,医院宫廷办学的沿袭。[6]随着“西学东渐”,人们意识到传统中医教育的弊端:一是“师带徒”教育模式无法短期内造就大量的医学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二是师承教育模式容易造成门派之别,无法开展共同研究。于是,开展新式的医学教育成为中国医学教育界的共识。

最先借鉴西医模式,尝试开展新式医学教育的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的医学馆,由马根济按照美国课程培训,是中国官方举办的第一所西医学校,后改称北洋医学堂。年,浙江名医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学制五年,课程在“医籍之外,兼课以古今中、西一切学术”,是近代最早的民办中医教育机构。[7]

与此同时,医学教育的制度建设也提上清政府的日程。年,管学大臣孙家鼐上书清廷:“医学一门,所关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求考中西医理,令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梁启超在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设立了卫生学(包括医学)一门。随后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第四科即为医科,并分为医学和药学两门。在“壬寅癸卯学制”中,设立“医术科”,下分医学门与药学门。年,清政府谕令各地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学堂。[8]这个由“书院”到“学堂”的改革,除了称谓发生变化外,还强调教学内容上的中西并重。

年,山西巡抚闻风而动,建立山西医学堂,是为山西医学教育之始。山西医学堂地址在太原市上马街桑棉巷。常年经费白银1万两,由藩库支出。学堂开设中、西医两科,并设有预科。中医开设的课程有内经、药学、方论等;西医开设的课程有体学、医理、药学等。另外还有科学、算学、历史、地理、博物、理化、体操、图画、国文、英文等公共课程,中西医两科均需学习。[9]学堂教员20人,职员25人。并聘请中国医学会的创始人、近代名医周雪樵为教务长。[10]山西医学堂于年停办,先后培养名学生。[9]

年,刘志詹在山西晋城县城创建的晋城医学馆。是一所民办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馆开设有脉决、药性、汤头、杂病、妇幼、古文、英文等课程。从第二期始增设西医课。晋城医学馆学制3年,前后共招生两期,每期30-40人。[11]

2.初试:医学传习所与医学社

年民国政府建立后,迅速制订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此次公布的学制在关于医学教育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照搬了西方特别是日本的做法。在《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中,都采用西制,没有中医、中药学方面的内容,史称“漏列中医案”。二是强化了法律的约束力量。《医学专门学校规程》第九条规定:“凡公立、私立医学专门学校,除遵照专门学校令及公私专门学校规程外,概依本规程办理”。[12]换言之,学制的实行,使未列入学制的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违法的处境。三是学制的权威性还得到“取缔医师条例”等与医师执业相关法规的呼应。年4月,阎锡山致电筹备国会事务局询问:“医师既作为社会职业,但寻常医生未经警厅取缔,是否亦得认为社会职业?”事务局的答复是:“医生非得有内外国医学专门学校、学堂三年以上毕业文凭,或经官厅考验合格者,不得认为社会职业”。[13]这样,从毕业资格上将未按学制建立的医学院校直接予以否定。

由于对中医的高度认同和现实需要,年4月,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字伯川),鉴于中医“无教育之设置,无系统之研究,无互益之团体”的现状,倡导成立了以“改进中医及药学使能成为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为宗旨的中医改进研究会,开展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14]

阎锡山准备开展的中医教育,除了面临以上与北洋政府的学制相冲突的问题外,还面临着中医办学没有模式可供参照,以及中医师资、课程设置、课本编写的缺乏。其实,早在年,周雪樵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今之言改良医学者莫不知注重学堂矣;然医学堂有元素焉,则教员、宗旨、课本是也。”[15]阎锡山致电筹备国会事务局中,同样为即将开展的中医教育师资请示:“又如前清举人出身,充当塾师,是否亦在社会职业范围以内?”答复称:“前清举人出身,充当塾师,应在社会职业范围以内”,[13]总算在医学教育的师资来源上留了一丝余地。关于课程和教材问题,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人,近代实业家张骞在给阎锡山回函中吐露实情:“中医教材缺乏,教者学者又堪通才,与西医教材教法实相径庭”。在谈到中西医兼授问题时,张謇说,中西医“一时沟通,亦殊不易”,只能“拟于中医科加生理、化学二科,西医科加本草、药物二科”,“令学生自相融洽,希冀沟通”。[16]所以,要举办符合学制的中医高度教育,还有很长距离。

环顾业内,年福建名医陈登铠创办的私立三山医学传习所由于“创办宗旨以中医为本,据以西医为补助”曾经获得内务部批准。[17]所以,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首先于年9月探索性创办了山西医学传习所,省政府每年拨款元作为办学经费,时任山西政务厅长杨兆泰兼所长,是为地方政府举办的医学教育机构。[14]

山西医学传习所学制为一年半,课程设置为中医为主,兼授西医。中医课设有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及内、外、妇、儿、针灸、医学史等;西医课程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防疫等。

医学传习所“延请省内外之深于医者”担任教员,成立之初共有教师24人,职员15人,其中西医专业8人,英文教员1人。前清举人,曾任山西大学堂医官的阴庆元,被聘为儿科教员。[18]留日西医,医院的江苏人孙达生,担任病理学兼内科大意教员。世传中医,时任介休县知事彭承祖,兼任医学丛谈教员。

山西医学传习所的的培养目标是“专以改良中医及学习西医浅近应用学术,俾将分配各县区就近疗治人民疾病”。要求学生的资格“以于中医素有研究,文理明白,年在四十岁以下者为合格”,这样就暂时回避了毕业后执业的问题。学生由各县按照名额选送,选送县公费交纳学杂费、饭费,甚至还发给来校旅费,标准是“每80里为一程,每人每程发小洋4角”。[19]

传习所的培养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中医改良研究,有的学生“所投星期应征稿件,皆斐然可观,选登杂志,供众研究”。所长杨兆泰充满信心,希望学生“由是而更精以求之,发挥而光大之,谁谓吾中医寿命不过二三十年乎?”到年第六期学生毕业为止,传习所前后共培养13个班,余人。山西“各县区奏刀圭为平民疗疾者,多半曾熏陶于讲习所”。[20]

冠以“社”的医学教育机构,最早见于年杜炜孙创办的绍兴医学讲习社。年,恽铁樵、章太炎、张破浪共同组织成立的“中国通函教授学社”,则是以“学社”的称谓出现。该学社地址设在上海英租界西藏路,是一所影响较大的中医函授学校,举办3年关闭。[21]却为后来的中医称谓之争埋下伏笔。

以上可见,“传习所”或“学社”只是一种医师进修或业余培训机构,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医学高等教育机构。

3.遵律:医学专门学校

年,教育部《学校系统令》中规定“专门学校本科3年或4年毕业,预科1年”,[22]出现了“专门学校”的称谓。以后创办的医学教育机构大多采用“医学专门学校”或“中医专门学校”的名称。年4月成立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第一家民办的西医学校。[23]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获批立案,是第一所民办中医专门学校。

经过充分筹备后,年8月,中医改进研究会又成立了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占地平米,房舍余间,医院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24]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旨在培养“注重中医,兼授西医,以期发明中国医理,改进中国医术,俾能成一有统系之科学”的中医专门人才,与医学传习所的招生对象、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校长仍由杨兆泰兼任。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的学生报名条件是“有中等学校入学程度”,年龄在16-25岁之间,天资聪颖、性情慈和,具有“发明中国医学之宏愿,济界活人之热心,以医为终身营业之志愿”。报名入学者,需要参加国文和理化的招生考试。学生录取后,免缴学费、课本等费。学校学制4年,课程以中医完全学科及西医主要学科为教授科目,并加授英、德、日三国语言文字。[25]学校先后共招收3个班人。

按照阎锡山谕令,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的毕业证书,有在社会充当医生及在军政各界充当医官之资格。年,第一班学生毕业时,王润甫等4余人,“经呈请兼省长批准,派赴各团营见习军医”。其余杨祖荣等10余人,则返回家乡,医院或行医。[26]

但大多数学生面临无法获得行医资格的风险,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开始积极谋求备案。可备案道路却坎坷不断。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会议在太原召开,中医改进研究会发挥地主优势,代表全国中医界提出了有关中医纳入教育系统的4项议案。会后呈送北洋政府教育部,并随案附上参照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的详细教学课程设置计划。中医界闻讯后积极响应,同年9月,浙江、湖北、湖南中医界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上提出类似议案,合并送呈教育部。不料在随后的教育部部务会议上,被教育部一句“不合教育原理”,束之高阁。[27]教育部否决了中医纳入教育系统的提案,中医学校性质的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的备案自然无望。

4.困局:医学专科学校

年,南京政府成立后,立法院通过新的《大学规程》、《大学组织法》和《专科学校组织法》。规定医科只能在大学及独立学院设立,将医科大学修业年限定为五年,并取消了医科预科的设置。随后,教育部通令各地关闭医学专门学校。在以中华医学会为代表的西医界与教育部呈请后,最终议定“医学教育分为本科、先修科两级;医学院得设专修科,4年毕业,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28]在《专科学校规程》中规定了“专科学校”的类别及最低限度开办费、常年费标准,[29]也正式出现了“专科学校”的称谓。

于是,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又改称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校长仍由杨兆泰兼任。除了名称的改变,按照国民政府相关法规要求,学校还增加了相应的设施设备,完善了课程设置,调整了师资力量。18名任职教师中,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外知名西医大学,有5名还是留日归国人员。

学生的入学考试在国文和理化的基础上,又加试了英文,复试还要对学生进行体检。学制四年,第四年为临床实习。课程设置则以西医为主,兼授中医。年8月,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后,招收西医专科生一班。因为原山西医学传习所“中医专修科”未毕业,又将该班改为中医专科生班,保留了中医课程。学校先后共招收学生人。

虽然山西医学专科学校的“名”与法令吻合,但“西医为主,兼授中医”之“实”,同样遭遇了教育部的否决。而且,随着年“废止中医案”的出炉,教育部要求中医学校改名为“传习所”和“学社”。不但备案无望,还面临生存之虞,由此引发了学潮。继任校长王鸿遇和陈观光因为顾及稳定,打压参加学潮的学生,最后都被迫相继下台。年9月,山西省教育厅将山西医学专科学校解散。

5.权变:“私立”医学专科学校

看似无解的阎锡山医学教育之路,却又绝处逢生,出现了转机。年《私立学校规程》公布,其中第七条规定:“私立学校之名称应明确标示学校之种类,并冠以‘私立’二字。”[29]年6月,教育部第8号训令要求:“凡已经设立之私立学校,无论曾否报经前北京教育部核准有案,均应遵照《私立学校规程》,重行立案。”[30]该训令的本意是要求已经北洋政府核准的私立学校,重新向南京政府备案,加强管理。山西省政府抓住漏洞,年1月,将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改名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川至”系“阎伯川恩泽所至”之意)。学校同时搭建了校董事会,并“遵照《私立学校校董条例》、《专科学校条例》、《专科学校规程》及《大学组织法》,分别拟具《简章》、《大纲》及各种表册”,[31]上报教育部立案。改组后的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与中医改进研究会脱离隶属关系。阎锡山出任学校董事长,留日医学博士靳瑞萱担任校长。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五年,纯授西医。设置了医学和药学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耳鼻喉科学和花柳病学。原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未毕业的4个班均归入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32]

年5月,教育部受理备案申请后,派员视察。认为“该校组织、编制、建筑、设备、课程、训育、医院一切办理情形,均有优点。”但提出校务会议组成不完善、兼任教员资格经验不足、欠缺化学研究器械药品、医院内血液及痰唾之检查须设专室等等不足[33]。学校逐一改进后于年9月19日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号文获得批准立案。[34]对照标准改造立案的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此时医院校了。

由“中医为主,兼授西医”的医学传习所,到“中西兼授”的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再到“西医为主,兼授中医”的医学专科学校,最后成为“纯授西医”的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阎锡山也是无可奈何。他在川至医学专科学校第一期学生毕业时,仍然对中医改进念念不忘:“中医确有改进的必要和价值,至于改进方法,富效各国学者,采取中医研究西医的方法,来把西医作我们改进中医的参考资料。”[32]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西医,来把西医作为改进中医的参考。但时易境迁,此时的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已经与中医改进分道扬镳了。

年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事变化、校址的搬迁,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先后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35]解放后又改为山西大学医学院。此时,这些名称的变更只是作为政医院校奉命行事而已。

二、“名分”之争

医学院校的称谓决非仅仅是一个词语符号,其变更关系到教育学制、教育性质和内容,甚至成为了中西医论战的重要议题。中医、西医都视“名节攸关”,“只字不让”。

1.中西医之间

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在年2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原则》,将中医称为“旧医”,要求不准登报介绍和成立“旧医”学校,对已经成立的“旧医学校”要“禁止”。“废止旧医案”一被披露,即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中医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成为中医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当年3月17日,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集会于上海,会后组织代表团赴南京请愿。面对声势浩大的请愿队伍,教育部答复“今后对于中医学校,一律组织‘中医讲习所’,准予备案。”听似好像答应了中医学校的备案要求,但前提却是要成为“讲习所”。1个月后,请愿事件稍事平复,教育部发布第八号公告:“查现有之中医学校,其讲授与实验既不以科学为基础,学习者之资格与程度,亦未经定有标准,自未便沿用学制系统内之名称,应一律改为‘传习所’,以符‘名实’”。而且,因为“此项‘传习所’,不在学制系统之内,即无庸呈报教育机关立案。”[36]教育部用“名”的更改,否定了中医学校“立案”的“分”,和中医界兜了一个圈,将中医学校踢出学制系统。

中医界立即再起而抗议,但教育部不予理会,严令取缔中医学校,禁止各校招生。迫使全国中医界一年之内二次组织请愿团进京。年3月,教育部发布第号训令,称谓上稍作修改,要求各中医学校一律改称“学社”。“学社”更多是属于学术社团性质的名称,中医界自然不能接受。

和山西的情形不同,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年8月接到广州市卫生局要求尽快改名的通知后。召开校董事会商议,鉴于情势决定“暂改名广东中医药学社”。虽然校长陈任枚向全校解释,改名不影响教学,而且中医“前景可期”。但有该校学生在校刊发表文章,痛惜学校“受恶势力之摧残,至今犹称学社,可不惜哉!”部分学生因觉得前途莫测而退学。[37]

2.中医内部

中医学校的“名节”之争还蔓延到中医内部。年成立的中央国医馆及各省市的分馆本来肩负“得附设国医学校”的厚望,但年10月,南京政府行政院又下令:“除各省中医学校仍应改称学社外,对于《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第八条及《各省市国医分馆组织大纲》第六条规定‘得附设医药学校’者,亦须修正为‘学社’”。[38]中央国医馆不但对此没有抗争,而且在年5月,主动发布了第号令,要求国医学校根据层次更名为“学社”或“研究所”:“查各省市国医学校、学社、传习所等,所订学则课程,向无标准,影响所及,专才固不易成就,术亦无从发扬,不有整齐划一之规,难期事半功倍之效。本馆有鉴于此,业将国医教育机关分别厘定名称。凡以教授国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者,定名为‘国医专科学社’;其以研究国医之高深学理为宗旨者,定名为‘国医研究所’。”此令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各地中医药团体纷纷质问。湖南医药建设委员会等7个团体联合通电反对:“教(育)、卫(生)部消灭中医之主张,在中馆自应反抗,今不特不与反抗,转为教卫代庖,实施其消灭国医之工作,则国医之亡,不亡于教卫两部,实亡于中馆诸公也。”[40]国医馆此举,原意在规范现有中医教育机构,为争取中医加入教育系统作准备,但训令沿用了中医界坚决反对的“学社”名称,有“失节”之嫌,因而被一些中医讥为削足适履,受到抵制。

三、“名实相符”的结果

1.“中西医兼习”导致中医教育转向

清末的“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学习引进西方教育,特别是日本教育模式的产物。虽然采用西制,在“医术科”中要求主授西式医药,但各门却将“中国医学”与“中国药材”列为主课之首。而且,鉴于“中国风俗礼教不同”,医学门中还不开设解剖学与组织学课程,认为“但以模型解剖之可也”。[41]这些都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书院”改“学堂”过程中,强调了“中西并重”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医学教育中就是“中西医兼习”。即学生同时学习中医、西医课程,“中学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中学之未备者,以西学补之”。在处理中西医学的关系时,特别要求“务在中学驭西学,不以西学驾中学”。[1,18页]由于“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和医学教育经验的缺乏,学部短期内又无法厘定教学规程,如何处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也含糊不清,其执行必然半途而废。御史徐定超发现了京师医学实业馆“中西医兼习”的弊端,认为“兼营并鹜,学者辄以为难”,于是改为“中西分科肄业”。最后又将在校学生全部送往日本学习,结束了清廷医药高等教育的尝试,[42]宣告了这种办学模式的失败。反映出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水乳交融的现实。

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中医教育方针的改弦易辙,除了中原大战失败后的阎锡山在卫生政策上向南京政府妥协,以避其锋芒外,再一次印证了中西医兼授的教育模式存在缺陷的问题。

周雪樵曾指出,中西医兼授的办学“若夫宗旨,则中西医不可不通,而中医又不可废弃;合中西而论又不能相通也。”[43]杨兆泰认为:“在西医方面言之,本无借助中医之必要”,西医可以独立存在,他们学习中医无关生存,只是为了使其学术更臻佳境;而中医却非得借助西医,方能进一步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对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的学生“与其不中不西,徒袭皮毛,如何专精西学之为愈乎?”所以,在毫无中医经验的毕业生看来,学习西医显然更加容易,也更为简便,纷纷转向西医。[44]

结果是,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学生毕业时,“询其志向,则趋重西医者十之七八”,只有20%~30%的“少数人志在发明中医”。这就使办学初拟定的学生毕业后要“分派欧美医学最高之国留学,以在医科大学专科毕业为度”,回国后使“中医乃能与西医并存于世界”[25]办学初衷落空。大批中医学生毕业后改行西医,学校招生的“名”与培养的“实”截然相反,自然要考虑改变办学的“名”。

事实上,产生于系统论基础上的中医和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西医,二者的来源、模式、方法完全不同,无法通过简单叠加进行融合。当代的研究证明,只有在复杂性系统学融贯思维下,才能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医学。[45]

2.医学教育的近代化日渐成型

西医在近代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其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得益于它的社会建制。基于西方体制的西医学制,首先促进了西医教育的迅猛发展。近代中国建立的50余所西医教育机构中,年后创办的就有25所,大部分为政府创办,其中称为“医学院(医科大学)”的有21所(见表1)。这些机构无论从开办经费、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管理水平上都与西方现代医学教育接轨,促使中国西医教育的水平迅速提高。

表1近代医学教育机构称谓统计(-年)[](单位:所)

学堂(馆)学校传习所学社专门学校专科学校医学院(医科)其他合计

中医类2

西医类512521151

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参照西制,西医依靠和借助政治力量逐渐入主行政管理体系。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西医的社会建制一旦确立,行政力量“自上而下”迅猛推动了社会制度变迁[46]。

学制的影响,不仅在教育阶段,还对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有巨大影响。民国政府在医生管理中,要求申请执业医生须具备合法医学校学历,从而倒逼学校遵照学制办学。前述私立三山医学传习所,作为中医为主的教育机构,在年5月为首批学生颁发毕业证时,申请内务部备案,却又被婉拒:“惟本部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内,未订有中医课程,应毋庸本部立案。”[47]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更因为无法备案,毕业证不能作为申请执业证明,而引发学潮,导致学校解散。

同时,中医界在教育探索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西医学制合理的内容,逐渐与国民政府的学制趋同。年4月,山西医学传习所开设了“中医专修科”,旨在培养有志于中医的青年。由于培养对象无既往行医经验,与原医学传习所招收的业医不同,学习期限由1年半增至2年。课程也做了相应调整,“先教应用科学:(1)医经择要,(2)诊断,(3)感症伤寒、温病,(4)杂症,金匮附,(5)方药、本草方剂”;再教应用专科:“(1)妇科、产科,(2)儿科、种痘,(3)针灸。”考虑临证实践的重要性,“再发给《内经》、《难经》,俾学者由浅深入,参考研究”,要求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一个阶段。最后,还要开展继续教育,“发给名医学案,俾学者知历代中医学术源流,各家专长,以备博采精取”。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会发现,这些从未接触过医学的学生,如果按照2年时间,“因期限短促,兼需于实质的考察,恐难达到目的”。于是,年将“中医专修科”在读学生并入附设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年限也改为4年[48],无意中遵循了西医的教育期限。

中医课程的安排和中医教材的编辑是建立中医学制的基础,但这项工作庞大,“必须全国人才通力合作,始克有成”。年,全国11所中医学校人士齐集上海,讨论“厘订课程”、“编辑教材”事宜,由于意见不一未果。年,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再次召集了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基本议定了中医学校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开设课程、教学时数、教学安排,但距离实施还有较大距离。年3月6日,教育专门委员会就焦易堂等53名委员联名提出的《责成教育部明令制定中医教学规则》讨论。认为“《条例》(指《西医条例》、《中医条例》)既有二,暂作过度之办法;《规程》不可再有二,庶合平等之原则。”对于中医学校的课程,由于“查部颁《医学专科学校暂行课目表》,并毋限制于原案;所列基础学科及应用科学,两相对照,科目大致相同。”所以,最后议定:“养成医师之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应遵专科以上学校之规定,以收受高中毕业生为原则。教学规程不必另订,参照医学专科浙学校暂行科目表办理,得加设特别科目,呈请教育部及卫生署核准备案。”[49]这样,中医学制正式倒向了西医学制,中西医学制归于一统。

四、结语

“名分之争”后,由于中医学制基本明确,掀起了中医办学的高潮,年后创办的中医教育机构达59所。但是,“名分之争”有限制了中医教育的规模、性质,近代创立的80多所中医教育机构中,有“学社”18所,“传习所”6所,“研究班”、“专修班”、“讲习班”19所。称为“专科学校”的只有6所,“医学院”则是5所(见表1)。并且,这些中医教育机构大部分为民间社团或个人举办,只有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中央国医馆国医特别研究班、广东生理国医学院等少数几所具有政府背景。至此,“西医在朝,中医在野”,中西医并存的医学教育格局形成,医学教育的近代化成型。

(摘自:刘洋,张培富.近代医学教育的“名”与“分”——兼论山西医学院校的变迁[J].自然辩证法研究,,33(3):-.)

作者:刘洋,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博士,主任医师。

感谢广大读者、医学爱好者对本栏目文章的好评和积极回应。本栏目系列文章均已收录作者新著《近代山西医学史》,有提供史料线索、交流问题、咨询购书的方家,敬请来函:liuyan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7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