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轻松学时政年20大科技常识大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4-30

年0大科技常识大盘点

01

王泽山、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泽山是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技术的发明人。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包括年中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

0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潘建伟入选年《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03

“墨子号”完成三大实验任务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8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宣布,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

9月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当日,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已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04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深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可燃冰作为一种储量惊人的清洁能源,其储量几乎可以达到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两倍。是公认的下一代清洁替代能源。此次试采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第一名的国家。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我国引领的可燃冰开采革命,有望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05

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

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适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观测到同一个天体物理事件。

06

国产大型客机C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于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的全称是“COMAC”,COMAC是C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人。中国著名的大飞机三剑客:大型运输机运-0、水陆两栖飞机AG、大型客机C。

07

国产水下滑翔机海翼号下潜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08

暗物质粒子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年11月30日,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首批探测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国内外媒体对此有不同表述,不少媒体称“可能发现了暗物质”,引起了一些争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报道,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为标题,报道称,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学成果。利用“悟空”采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相关成果于11月30日正式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09

我国“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创新世界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10

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造岛神器“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

年11月19日,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造岛神器“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相比于它的前辈“天鲸号”,“天鲲号”不仅拥有更加“纯正”的国产血统,在性能上有更胜一筹。“天鲲号”具有非常强的挖掘效率和输送能力。“天鲲号”的最大挖掘深度可以达到35米,可以在一小时内将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

11

中国天眼(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

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通过国际认证。这是内地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1

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在青岛示范基地进行测产

9月8日,山东青岛,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和金口镇海水稻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表示,将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产量达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让盐碱地造福人类。海水稻(海稻):是耐盐碱水稻的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而是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海边滩涂是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

13

北斗三号组网部署加快

我国将加快北斗三号组网部署,年年底前建成18颗卫星的基本系统,提供初始服务;00年底前建成30颗卫星的完整系统,提供全球服务。

目前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格洛纳斯系统)。

14

复兴号高铁双向首发

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6月5日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6月6日,“复兴号”率先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

15

首艘国产航母(A型)下水

A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新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

16

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升空

这是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全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我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

17

全球首列无轨列车

年6月日,中车株洲所成功研制的一款名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全新交通产品在株洲惊艳亮相,这款产品昵称“智轨”。这是一款融合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各自优势的跨界之作。既保持轨道列车载人多的优势,又不需要建造专有钢轨,还能像公交车一样灵活穿行的城市交通工具。

18

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与“天河二号”

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强榜单6月19日发布,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与“天河二号”连续第三次占据榜单前两位。

19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

年3月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戴俊彪博士在展示培养皿中的酿酒酵母菌株。这些菌株中号染色体由华大基因杨焕明团队重新设计并合成,1号染色体由戴俊彪团队重新设计并合成。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所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酿酒酵母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式生物。以合成型酿酒酵母染色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组重排、环形染色体进化领域的研究进度,为人类环形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

0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

年6月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发现了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据了解,现有理论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的费米子,即狄拉克费米子、外尔费米子和马约拉纳费米子。人们所熟知的电子、质子、中子等就属于狄拉克费米子。宇宙中的费米子在固体中存在“影子”,这种“影子”或具有传统理论中费米子的行为,或能演生出完全不同的新型费米子。

课堂风采

紧握金钥匙,考试一定赢

分校一览表

太原总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