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
最好的中秋就是有家人陪伴
与家人团聚在一起
赏月、吃月饼
聊习俗、诵诗文
……
来源:太行日报
编辑:张燕翔
我/们/的/节/日
中
秋
八月十五月儿圆
珏山吐月
1节
日
起
源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2
节
日
习
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常以圆月象征团圆、寄托情思。在有“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之称的晋城市泽州县,中秋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习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风韵,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
中秋祭祖仪式也是一年中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礼记》有云“秋暮夕月”,中秋节祭拜月亮的习俗古来有之,泽州地区的百姓既可在家中举行家祭,又可在珏山参加集体祭月。家祭一般由当家主妇主持,供品一般有粗细月饼、时令水果等,旧时的大户人家还要蒸28种动物,甚为隆重。每当八月十五的月亮升起之时,当家主妇盛装打扮,向着月亮口念祝词、许愿祈祷,而后全家依次跪拜。主妇按照全家人数平均切开月饼(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还有灶王爷一份),不多也不少。灶王爷先吃过后,再分给家人吃,跪拜完“月婆婆”(当地人将祭月称为拜“月婆婆”)后,放一挂鞭炮,结束祭祀仪式。
中秋节的活动长至三天: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做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赏月。而月饼,是其中的一道重头戏。珏山中秋节所用的月饼有细月饼、粗月饼之分,主要是素食和甜食,而且形状统一为圆形。细月饼就是现在常见的超市里出售的各式提糖月饼,珏山细月饼的制作工艺与其它地方的相差不大,只是表面的花纹和里边的馅料更具地方性。
集体祭月的场所位于晋城市珏山,“珏山吐月”为古泽州八景和晋城四大名景之首,这一胜景尤以八月中秋为最佳。自然环境的优势,加上长久战争的创伤以及泽州地区自古对天体文化的崇拜习俗等,使得中秋节在珏山一带集中展示与体现,这里成为极具地方特色和保护价值的中秋节文化传统示范地。大典由道姑主持,事先要向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设大型香案,案上供品包括粗细月饼各1盘、水果5盘(一般有柿子、毛豆、苹果、西瓜、葡萄等,柿子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等。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焚香诵经,红烛高燃,祭拜正式开始。祭月通常焚香3炉,头炉先祭月亮守护者二十八宿二十八支,二炉祭三十六天罡三十六支,三炉祭七十二地煞七十二支。三炉焚罢,参与者随主祭者一起跪拜。祭月仪式结束后,参与者均可分得一份供品。
据文献资料和古代碑刻记载,珏山早在南北朝时期即有隆重的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至唐宋更甚,而且已在古泽州地区以及其周边的晋东南、豫西北、冀南等幅射区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逐渐由祭月、拜月向赏月转变。
3
节
日
文
思
漫话晋城中秋习俗文化
千秋明月照晋城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说明古时有秋日祭月之俗。晋代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据考证,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起成为法定节假日。
中国长期属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秋”字释义“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机缘巧合,今年国家设立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农历秋分日,即9月23日;而次日(9月24日)即为中秋节,真可谓天人合一庆佳节了。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和“中秋晚会”便是佐证。今年的中秋晚会于中秋夜举办,主会场在山东曲阜尼山——孔子诞生地,另外两个分会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澳大利亚悉尼。晚会分为“不舍昼夜”“悠悠我心”和“大道之行”三个篇章,希望借此向海内外彰显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之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晋城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中秋习俗和月文化十分厚重。古人惜墨如金,清康熙《泽州志》记载中秋习俗时称:“戚友以果饼相馈赠,月下会聚剖瓜佐饮。四县同”,却言简意赅。清初,泽州官员代管驻地县(即晋城县)政务,其余四县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笔者查阅相关地方志和民俗书籍,方知习俗概貌: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在院落东面摆上供桌,上置月光马儿(即月神图像)、月饼、西瓜、毛豆、水果等,全家肃立于庭院中,仰望一轮皓月,主拜者叩头敬献,口诵拜月歌如“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之类的词句。供器有香炉、烛台等,香炉中点燃一种盘曲的线香,称芸香。孩子们要面对月神图像许愿。供桌上的月饼有蒸制和打制的:蒸制的月饼粗犷,上面印有花鸟之类的图案,由大到小摞成塔状;打制的月饼十分考究,馅儿分多种,上面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等到月兔东升,月光照临桌上供品,便表示月光菩萨已领受了这份情意,于是众人烧香焚纸,皆大欢喜,分吃桌上供品。“剖瓜”之瓜是西瓜,按人均分,取西瓜其音之“喜”,其形之“圆”,其瓤之“红”,其子之“多”,意喻全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要保存到中秋使用,必须在收获时精心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留下来,专为祭月。毛豆要选摘嫩黄连枝的煮熟,其色味金黄清香,兔子最爱吃,据说祭月的毛豆是专门为月中的玉兔准备的。祭月毕,合家围坐侃大山,话题自然集中在月亮身上,嫦娥、吴刚、桂花酒……说的人说得精彩,听的人听得入神!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并且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丰富着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当然,中秋之夜,在晋城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到珏山观看吐月。珏山双峰对峙,巍峨壮观,宛如一对碧玉镶空,故名珏山。坐落在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是离市区最近的风景名胜区。这里自古就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称,其月亮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著名的赏月名山,“珏山吐月”是晋城“四景”之首,明嘉靖《创建珏山一天门记》碑文曰:“每年八月望,月自中出,谓之珏山吐月,亦游览之胜景也。”与庐山赏月、三潭印月、石湖串月、象山夜月等同为我国观月名景。珏山因此成为中秋习俗示范保护地。
古代,每逢中秋之夜,文人墨客站在山脚下的青莲寺内的款月亭内向珏山观望,一轮硕大的满月自珏山双峰间突涌而出,如水似银的月光将珏山周边的山、林、水、石泼泻得银光闪烁。而珏山双峰则被裹在轻纱般的月色中,勾勒出其绝美的形胜,朦胧迷离,隐约天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不朽名篇。金代泽州人、状元李俊民五律诗云:“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山吐三更月,松摇万壑风。流年飞鸟过,浮世落花空。不有归来兴,何能见远公。”明代阳城人、吏部尚书王国光七绝诗云:“同人宴月待层台,不让南楼庚照怀。广寒玉女抽金匣,闪烁东方一镜开。”中秋时节,这里出现一派灿烂壮阔的红叶世界,加之特大石拱桥穿越其间,游览珏山,能够夜观吐月名景,昼览双峰之峭,红叶之美,峡谷之幽,大桥之雄,岂不乐哉?!
珏山秀美的风光佐以恢宏的建筑群,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赏月名山,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月文化名片。
然而,晋城境内还有一张“吐月”名片却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陵川县的“熊山吐月”。据《陵川县志》(年版)记载:该古景“在县城东北30公里的浙水村附近的熊耳山。这座山两峰峭立,一峡居中,每当中秋,一轮明月恰从山峡的正中升起,宛如从熊山吐出一般。‘熊山吐月’周围山势凶险,沟壑纵横,溪水常流,山上并建有空翠亭(俗名支弓豁)点缀其间,风景优美。”明代万历年间第12任陵川知县、林州人司之翰曾写诗点赞:“两山高并立双熊,夹捧银盘上海东。松柏参差摇桂树,岩崖超绝倚蟾宫。偶因甲地钟神秀,每使诗人咏画工。云振沧溟龙起蛰,衔珠一枚屹晴空。”我们期待着这颗“衔珠”重放光明。
李白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让我们承前启后,发扬光大晋城中秋月文化品牌,为中华优秀传统习俗文化增光添彩吧!
4
节
日
吟
诵
金
李俊民
游青莲寺
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
山吐三更月,松摇万壑风。
流年飞鸟过,浮世落花空。
不有归来兴,何能见远公?
清
陈廷敬
珏
山
铁锁钩梯细磴分,半空时有凤箫闻。
双峰夹送三清月,万壑全收太岳云。
插汉桂榆垂欲下,摩霄龙鹤动成群。
人间何限卑栖意,待剪香茅岭上耘。
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心月——珏山感怀
萍踪
珏山之声望似乎因“月”而生。
自隋唐人在此发现赏月的奥秘后,特建“过月亭”于山巅,“月老亭”于山腰,“款月亭”于山谷……
走进一天门,似乎看得一抹清辉在山谷流淌,在眼前飘荡,那发丝、裙裾仿佛依稀可见。我知道,她没有走远。
走进二天门,听到滴翠的声音,莹润着夏虫的呢喃和山花的绽放,我伸手一摸,枝叶间竟挂有几滴月露,抑或是忘情之水,抑或是相思之泪,只一滴就似乎能映照她的心事,月亮的心事。
走进三天门,恍若感到了她的气息,愈来愈近,愈来愈清,似乎她刚从这里离开,亭榭里还留有清芳的体温,飞檐上还拓印淡蓝的吻痕……这一切都是古诗的韵味,楹联的韵味,值得我细细地品尝,费心地想象。
我隐隐感到了,那过月亭里的几分彷徨,几丝惆怅;那款月亭里的几声低吟,几句浅唱……淡淡月华,总有无尽的思绪;殷殷秋波,总有痴情的寄望。伫立于双峰极顶,抬头看天,我真的看见一颗又大又圆,又清又明的月亮,在慢慢地西沉,又慢慢地东升,然后高悬于珏山,辉映于太行。
哦,珏山如梦,心月如蓝……
四世同堂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中秋青莲寺款月亭望月
柏扶疏
珏山一带好秋光,
款月亭中景物芳。
待到二峰玉盘吐,
窗成明月月成窗。
目前+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