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36期)目录
程溯洛:《宋史?于阗传》中几个问题补证,1
(日)白井千彰:关于《明史》八答黑商传——也论《明史》西域传与《西域番国志》之间的关系,18
孙振玉:试论10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在中亚历史中的地位,22
萌萌: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34
刘学清:向西开放的先遣队——新疆对苏贸易考察观感,41
戴春阳:齐家文化社会形态浅析,46
周广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墓土标志初探,52
张俊民:居延汉简贳卖衣物刍议简札记之一,58
蒲朝紱:武威汉墓的分期与年代,62
邓海弟:兰州的教育与兰州的振兴,74
赵建利:兰州的出路在于科技兴市,80
刘清廉:发展中的兰州当代社会科学事业,86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37期)目录
武守志:丝路佛教文化论纲,1
马曼丽:关于乌孙西徙葱岭的几个争论问题,9
王秉诚:关于金满县残碑若干问题之管见,15
荒川正晴:スタイン将来「蒲昌群文书」の検討——Ast.III.3.07,08,号文書の分析を中心にして-(附译文,谷祖纲、李桂兰译),23
王北辰:甘肃黑水国古城考,45
钱伯泉:中国“丝绸之路”血红蛋白病研究与西北史地,51
刘美菘:也谈唐代民族政策中的几个问题,54
蒲朝紱:酒泉汉代墓葬,63
张宝玺:仙姑灵迹图,73
吴礽骧:战国秦长城与秦始皇,77
赵建龙执笔:张川大阳阎家村遗址调查记,82
何双全:两汉时期西北邮政蠡测,85
牛汝辰、牛汝极:《突厥语大词典》第三卷地名译释,96
张永江:关于瑞洵的几个问题,98
张德强:兰州市发展外贸生产的困境与出路,
王宏:西北地区城市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马波:兰州与甘肃中小城市在发展中的关系,
刘丽华:兰州市人门素质分析,
罗新本:突厥活动初见于史籍在大统六年考,
杨力:《汉唐和亲研究》已出版,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38期)目录
席臻贯:戏曲音乐历史渊源中的陇右、河西地位——为《中国戏曲志?甘肃卷》“概说”而撰,1
(台湾)毕庆昌:论丝路为亚洲大地构造格局中的天然孔道,16
张久和:达怛述论,20
李吟屏:古代于阗国都再研究,28
赵沛:从居延汉简看西汉时期西北边塞的粮食配给,37
马曼丽:蒙古族的西进及其与西北各族的关系,43
薛英群:彭泽墓志释述,50
郎树德:论甘肃古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57
赵建龙:从高寺头大房基看大地湾大型房基的含意,64
张珑:从考古发现看《诗?大雅?公刘》的真实性——兼谈先周族的迁豳路线,69
陈启生:陇南氐、羌探踪,76
罗万寿、吴万善:论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族的变迁,76
钟兴麒:库车与曲先考辨,87
赵以武:试论十六国时代河西文化的成就,91
李志敏:高梧关地理位置探讨,99
张德强、葛生华:向西开放,建立我国对外开放的完整格局,
武文军:甘肃精神文明环境的再认识,
赵建利:城市人口控制的几点思考,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39期)目录
苏北海:新疆伊犁地区岩画中的生殖祟拜及猎牧文化,1
王吉怀:齐家文化概貌及社会性质的研究,12
周星:黄河上游史前遗存及其族属推定,21
张行:甘肃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29
方步和:五凉文化对莫高窟艺术的催生和哺育,37
赵建龙:关于敦煌古效谷县与宜禾的地理位置,45
王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合葬墓,51
张俊民:史讳补例,61
鲜明:《水经注》苑川考,66
钱伯泉:新疆坎儿井的历史及其渊源,70
王宝元:武威的鲜卑地名考,79
刘进宝:鄂登堡与敦煌遗书,81
高永久:丝绸之路上的于阗国,89
翟婉华:西汉在西北的屯田及其经济效益,97
王宏:论兰州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的条件、重点与对策,
刘清廉:试论兰州在黄河上游经济区中的主要作用,
费耐生著、赵红译:伊朗文化的分期,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40期)目录
吴礽骧:新获敦煌马圈湾汉简中的西域资料,1
戴春阳:月氏文化族属、族源刍议,12
阎渭清:试论“概率分析”在考古学中的运用,21
张珑、王自刚:山丹仙堤故城的调查与研究
吴斌祥:试论交河城衰废的必然性,34
霍升平、胡迅雷:试论东汉乌氏梁氏家族的历史地位,39
卢建一、王犹生: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户籍制度一一居延汉简学习札记,44
程民生:宋代西北地区特殊的商业形态,57
杜常顺: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兴衰述略,62
葛生华:试论先秦及秦汉时期兰州农业经济的发展,71
武文军:西北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77
谢鹏:对兰州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83
黄建华:清朝以来吐番郡王家族的社会经济,88
马永山:略论清末哲盟地区的蒙地开发,93
齐清顺:清代新疆官员的更换制度,
沈传经: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哥老会,
年西北史地总目录,
纪念本刊创刊十周年敬致作者、读者,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41期)目录
王北辰:甘肃河西古城骆驼城考,1
余太山:关于鄯善国王治的位置,9
赵沛:居延汉简见西汉时期西北边塞日常勤务制度,17
尤明智:东汉初期的陇右割据与丝路复通,25
吴承义:历代王朝经略青海各民族政策史要,34
贺继宏:维吾尔族源研究,42
彭清深:对近现代西北民族贸易之历史考察,48
魏启宇:评《兰州市公路交通史》,58
苏北海:新疆富蕴县的洞窟彩绘岩画及其猎牧文化,60
许永杰、赵建龙:也谈唐汪式陶器的文化属性,76
张俊民:《劳边使者过境中费》册折,82
戴春阳:秦人?秦文化浅议,87
马建华:甘肃与青海东部地区史前文化试探,96
翟婉华:试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性,
王宏:兰州现代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发展趋势,
刘清廉:兰州市人口文化素质分析,
(日)岩崎力著、李大龙译:西凉府政权的灭亡与宗哥族的发展,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42期)目录
阎渭清:汉字起源的考古学考察——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谈起,1
赵雪野:析齐家文化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及相关诸问题,7
蒲朝紱: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历代主要货币,16
唐晓军:居延汉简所见礼俗考,25
蔡锋:论秦统一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32
莫任南: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43
羽离子:西辽官方所行用的几种文字,51
羊毅勇:关于巴里坤境内清代的几条交通路线,57
赵信: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与研究,64
李并成:西汉酒泉郡若干县城的调查与考证,71
张庆有:赛仓?罗桑札西绕杰与布里亚特蒙古汗王施供关系述略,77
梁新民:姑臧城的若干问题及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小辞典》“武威”条的五点质疑,79
王锷、漆子扬:邢澍著述考,85
张德强:兰州城市经济发展再议,91
方创林、王宏:兰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国图经济开发,97
(日)江上波夫著、王子今译:匈奴的住所,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43期)目录
马曼丽: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特点,1
杨建新:关于回族族源和形成问题,10
王秉城:关于北庭回鹘历史若干问题的探讨,17
续西发: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的生活习俗,28
许成、汪一鸣:论西夏京畿的皇家寺院,32
杨东晨:商周至春秋时期今陕西方国的形成及特征,40
王希恩:游牧与氏族——匈奴社会组织演变纵论,49
杨剑虹:论唐太宗与佛教,57
党养性、谢继忠:“关西出将”原因探析,68
朱莉:兰州市劳动适龄人口初析,73
张荣芳:研究成果的结晶学者入门之津梁——《居延汉简通论》读后,78
张书城、张亚娃:忠臣烈士千古同联,81
唐晓军:甘肃岩画初探,83
张俊民:《居延新简》释文例补,93
马晓东:明清时期甘肃清真寺建筑,
武文军:一项重大的成功的示范工程,
葛生华:兰州近代工业发展述论,
(苏)J?H?A基斯利亚科夫著、何俊芳译、马曼丽校:中亚塔吉克的大父权制家庭,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44期)目录
高永久、王国华:藏族原始文化的核心——本教探究,1
李学江:大夏国都统万城兴起的地理基础,9
钟进文:甘州回鹘和摩尼教的关系——兼述东西贸易中的宗教因素,13
杨建新:蒙、元时期甘肃的少数民族,16
黄建华:额敏和卓家族统治吐鲁番盆地时的维吾尔族部落及人口,25
曲英杰:秦都栎阳城考辨,33
戴良佐:唐代庭州守捉城今地考,37
石蓥:明代西北茶禁与茶商的活动,43
王迎喜:简谈清代西宁府的教育,51
穆长青:慕少堂先生之生平与著述,58
张世华、索南: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62
赵建龙:关于月氏族文化的初探,67
唐晓军:居延汉简所见“竞走”形式考略,75
赵雪野、司有为:甘肃白龙江流域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79
伊国清:关于《甘肃公路交通史》编写中有关问题的探讨,85
祁国玺、王宏:兰州城郊城镇体系建设初探,92
翟婉华:试论封建农奴制下的西藏藏族婚姻制度,96
邓海弟:困境与出路——谈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农村的小康之路,
(日)岩崎力著,秦永章、李丽译校:宋代河西藏族与佛教,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45期)目录
郎树德:甘肃史前史研究与展望,1
蒲朝紱:兰州汉代墓葬,9
薛英群:说驰刑简,17
高荣:秦汉时期西北疆域的变迁,24
杜斗成:隋文帝分舍利建塔的意义及其有关问题,30
祝世林:唐代的陇右牧?八马坊,36
张伯元:西夏?佛教?皇权,43
周伟权:略论兴庆府在西夏建国史上的历史地位,50
陈玮:明清时期青海蒙古部落兴衰史述略,55
张体先:卫拉特蒙古在国外的分布,63
马文华:清代新疆教育述略,65
王国华、霍青满:甘南临夏地区宗教状况调查,73
杨琰:兰州市人口分布与城镇发展,83
武文军:贫穷而又富饶的黄金带——欧亚大陆二桥地带开发试析,87
葛生华:我国西周时期的官吏侧度,93
剡永生:略论古代君主文绩与政绩参差的原因,98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46期)目录
杨东晨:论西北地区民族的迁徙及贡献,1
王秉诚:再探“务涂谷”与“金满城”地理位置,12
赵沛:居延边塞吏员课考制度,21
陈永中:神泉障障址四议,29
王素:高昌得名新探,33
谭吴铁:于阗故都新探,40
钱伯泉:从《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看麴氏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商人和商品,48
羊毅勇:佛教在新疆南部传播路线之管见,57
阮大荣:关于民族学的几个问题,64
程溯洛:回纥汗国兴起前后与唐朝的关系,71
乔益洁、王定邦:简述辛亥革命时期陕西起义及其影响,82
张德强: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特征与面临的危机,88
赵朋柱:连城古城再考,93
刘萍:产权市场与企业兼并,96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47期)目录
王子今:说“周”“舟”通义兼论周经营的早期航运,1
刘汉东:鲜卑河西陇西“诸部”考,7
裴卷举、王俊英:宕昌国王城地望辩析,14“辩析”应为“辨析”——整理者注
张国藩、陈琦:敦煌交通地理文书考释——兼谈唐代敦煌通西域道之情形,24
张乃翥:武周政权与中古胡化现象关系之探索,31
杨富学、牛汝极: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释文的几处商榷,40
夏雷鸣:《福乐智慧》与古代维吾尔医学,47
尹伟先:试论明朝对甘青藏族地区的管理政策,58
梁新民:天梯石窟的变迁,65
邵如林:甘肃明肃王初探,68
张承宗:简论鸦片战争前夜的边疆史地研究,70
熊国尧: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刻石考略,76
王国华:’92兰州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80
杨永铭:抓好乡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82
陈守陆:市场经济对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86
翟宛华:论中国古代虐杀女婴的恶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89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48期)目录
陈炳应:中国蚕桑丝织的起源初探,1
武文军:略论“新丝绸之路”经济走廊的开发
李并成:居延汉简里程简地理调查与考释(一),15
李万禄:穿越腾格里沙漠的丝绸之路,22
易学言:展望亚欧第二大陆桥,26
方步和:古丝路上的“密宗裸体艺术”,32
梁新民:姑臧是魏晋至隋唐间西域同中国内地贸易的枢纽,39
李华瑞: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44
邵如林:元亦都护高昌王纽林的斤葬地考,52
孙振玉、陈燕玲:清代浩罕国商业移民与中国的乌兹别克族,59
刘进宝: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及其成就,67
陈玮: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结构及政治制度浅析,79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49期)目录
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1
马曼丽:论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与开发利用,9
杨东晨:论西戎的变迁和民族融合,15
陈琦、张国藩:论河西走廊交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3
姚继荣:明代西北马政机构置废考,36
张金龙:《魏书》札记三则:关于北魏河西士人家族,43
武守志:西行求法僧文化人格片论,48
罗绍文:杨增新时期的新疆教育,57
梁志胜: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古代区域经济史研究综述,71
张乃翥:论洛阳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相关的若干考古学资料,89
江波、钟福国:论现代裕固人的社会参与——观念与行为的调查研究报告,97
阮大荣:原苏联民族问题初探,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50期)目录
王劲:大革命时期邓小平通志在西北地区的活动,1
穆长青:轩辕黄帝本事暨黄帝陵新考,7
赵沛、王宝萍:西汉居延边塞休吏制度,15
唐晓军:汉代居延地区的政权组织,21
克里木:柯尔克孜族名称来源考,32
韩茂莉:宋代陕西沿边地带的兵屯与土地开垦,34
陈育宁:元代对宁夏地区的经略,39
高永久:萨毗考,46
羽离子:《元史》等六史一碑爱薛传甄误,53
王宝元:民族巨雄,爱国先躯:纪念阔端萨班凉州会商年,58
周云:岳钟琪西征准噶尔述论,60
王钺、吴来山、张树青:俄国统治对哈萨克社会的影响,67
朱允兴、王夏刚:杨增新治新十七年内政简述,72
满达人、贾国芳编译:西藏文献综述,79
尚衍斌:从茶、棉、葡萄酒、胡食的传播看古代西域与祖国内地的关系,86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51期)目录
张崇琛:屈原神游西北的地理问题,1
张华、张益明:伏羲?成纪?大地湾,5
木易:齐家文化所发现卜骨的民族考古学研究,10
王野苹:“龙城”新考,15
刘文锁:佉卢文遗物在新疆的考古发现,18
吴景山:东突厥汗国社会性质评述,27
李志敏:“纳职”名称考述——兼谈粟特人在伊吾活动的有关问题,34
孟楠:回纥别称“花门”考,39
郑炳林:读敦煌文书P《后唐清泰三年六月沙州{亻+亲}司教授福集等状》札记,44
闫天灵:《西域行程记》“马哈木王”考,51
陶广峰: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法律法学的东渐及其影响,56
钱伯泉、吐娜:罕东左卫蒙古人的迁徙及其融入撒里畏兀儿的经过,63
加?奥其尔巴特:从《卫拉特法典》追溯古代蒙古人的刑法思想,68
何步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与甘肃西海固回民起义述评,72
阮大荣:关于民族本质属性的探索,80
王钺、张树青:苏联时期中亚各民族的文字改革和语言的变化,84
杨铭:藏文史料中关于萨毗的记载,89
王应国:民族地区地方史志的力作,94
魏启宇:一部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史,96
介绍《西夏谚语》,93
中国墓葬研究系列图书,95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52期)目录
张耀民:皇帝冢原址考,1
申珝:从秦陵俑坑中的胡人形象谈起,6
莫任南:再谈汉代有罗马人迁来河西吗
石磊:雪海、走马川、渠犁地望初探,13
吴松弟:唐代铁勒诸部的内迁,16
梁新民:五凉文化渊源探微,25
郑炳林、高伟: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29
陈国生:论汉都长安并非最善之地,37
王雅红:试论兴庆府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40
胡祥庆:成县古道钩沉,45
王冀青:德国特林克勒尔中央亚细亚考察队的学术成就,48
徐象平:抗战时期诞生在西北地区的地学刊物,52
康民:冯玉祥与西北诸马结盟始末,57
高永久:二十一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民族社会发展展望,62
陈永中:《宣德宁夏志》名称考辨——兼说宣德《宁夏志》之重要价值及古灵州州址,67
汪受宽: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71
王劲、杨荣:于右任与陕西靖国军,77
刘喜堂:青海建省述评,84
杜思平、李永中:考古所见河西走廊西部的农业发展,91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53期)目录
杨剑虹:居延汉简三类会计簿书窥则,1
王三义:河西五凉文化与拜占庭文化比较,21
雍际春:绵诸道城址考辩,28
吴正科:汉张掖郡故城址及迁建时代考,33
杨小敏:赵壹及其《刺世疾邪赋》,41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44
夏雷鸣:古代维吾尔族时间医学的文化透视,47
党宝海:论阿尔泰兵变,52
钟长发:略谈凉州西夏碑与西夏文创始,57
杨永平:格登山碑文考证译释,59
石敬仁:左宗棠在西北植树种桑考,63
王夏刚:杨增新在甘肃,70
冯岁平:论《新修白水路记》的几个问题,75
黄建华:新丰纺织公司的筹建与夭折,79
王君:试论西部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81
徐象平:西汉龙首渠的历史地理及其有关问题,86
喇海青:回族在河西走廊之历史活动及其变迁,93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54期)目录
余太山:西凉、北凉与西域关系述考,1
苏北海:西突厥初期的王庭位置考,6
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14
沈颂全: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21
罗绍文:麈沆考,24
杨永平:李白《天马歌》赏析,28
(日)土肥祐子:宋代的漳州商人,33
陈玮:试论仰华寺与青海蒙藏关系,36
周云:清代新疆土地制度研究状况概述,43
张树青:国际法中的两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法律地位和民族自决权,59
高永久:西域景教考述,64
江波、钟福国:论主观社会指标调查在民族学研究中的意义,71
吴恒祥:辛亥革命烈士——焦桐琴,76
王希隆译、吴吉康校:从西宁到库库淖尔,80
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87
吴承义:青海汉族溯源,91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55期)目录
祝世林:陇山以东平凉地区南部古代地理地名探索,1
李惠兴:西域“丝路”上的邮驿,8
漆子扬:古代甘肃书院考,12
赵长林:西北图书馆追记,17
赵沛:居延汉简所见《兵簿》《被兵簿》——兼论居延边塞兵器配给,20
张金龙:十六国“地方”护军制度补正,30
申茂盛、许卫东:浅论秦人贞洁观的强化与秦文化内容的发展,39
郑炳林、冯培红:读《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札记,44
陈海涛、刘惠琴:炳灵寺石窟及其三个重要阶段,50
包随义:乱中求治,坚持统一的窦融,54
张华:葫芦河文化与中华文明,59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述论,64
李崇新:《穆天子传》成书时代考,73
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上),80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56期)目录
陈育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1
戴良佐:唐渠犁今地考,11
范三畏:“甘谷”县名的深层文化意蕴,13
王钺:略论清代中期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贸易,18
王平先:韩国藏大谷光瑞中亚文物收集品的种类及变迁,23
闫天灵、张树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藏传佛教状况的比较研究,28
刘建丽:北宋的秦川蕃部与堡寨,35
夏雷鸣:巫术与维吾尔族民间医学,42
王希隆: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49
王宝元:武威高沟堡古城考察记,54
王红蕾:试论成吉思汗的法律思想,60
彭建英:关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战争,65
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下),71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57期)目录
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及运行机制,1
马曼丽:论跨国民族的特征及发展趋势,12
王北辰:桥山黄帝陵地理考,17
张华:伏羲传说之史影,32
李崇新:《穆天子传》西行路线研究,41
彭文: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53
马建军、杨明:从考古资料看古代戎族的社会发展状况,61
曾礼:武都道初建地略考,69
邵如林:“河西文化”论,73
帅婷:简论隗嚣,91
费雅君:青海巴藏沟鲜门门宦的形成与演变,90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58期)目录
陈守忠、陈秀实:两河西、两云中、双龟兹+历史地理考证,1
李并成:西汉酒泉郡池头、绥弥、乾齐三县城址考,7
贺继宏:民族大迁徙为西域带来的发展和繁荣,12
高永久:论犍陀罗佛教艺术,19
徐黎丽:忽必烈官制之探析,23
徐实:超勇亲王策棱述论,31
费雅君:折冲樽俎虎口索食——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35
管守新:陶模抚新刍议,42
周云:清代南疆的瓦哈甫土地制度,50
张秋霞:金树仁与哈密事变,53
戴良佐:抗日期间昌吉地区捐献运动,64
侯伟丽:新疆锡伯族人口发展及状况评析,69
江波、费翔:临夏伊斯兰“女学”研究,75
杨伟:弘扬塞外文化振兴宁夏经济——评《移民与宁夏区域文化》,85
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库库淖尔考察记,91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59期)目录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1
范三畏:汉代天水郡郡治考,8
李万禄:古代沙陀部的兴衰演变与汉姓李姓,15
石磊、齐正奎:炳灵寺扎地山石刻考释,19
徐百成、程鸿运:浅论唐代丝绸之路过天山路径,26
李弈萱:岑参西域诗中的火山、赤亭、走马川考,43
董念清:华尔纳与两次福格中国考察述论,49
王劲、杨荣:于右任与国民军,55
黄建华:浅议《新疆省工业五年计划》,61
罗绍文:杨增新、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和新疆“三七”政变,67
闫丽娟、江波:民族政策的核心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84
刘兰:略论地方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86
王钺:战后中亚各民族人口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88
(俄)彼?库?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库库淖尔考察记,92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60期)目录
杨建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1
郭殿忱:秦灭义渠及其地望考,6
张耀民:义渠都城考证琐记——义渠国都在今宁夏焦村乡西沟村,10
黄布凡:象雄历史地理考略——兼述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的影响,13
王彦俊:丝路天水段古镇考略,20
杨巨盛:试论陕西古代交通的演变与启迪——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体会,27
刘铭恕:龟兹库木吐拉发现的鬼子母壁画,37
戴良佐:吉木萨尔和阜康的道教探讨,39
刘仲华:试论羁縻政策的思想基础,42
张岩:新疆近现代政府对哈萨克族的统治,47
姚军:西夏何时陷金之会州,57
陈显远:安公生祠碑考,59
杨荣:民国时期甘肃民族教育述略,63
黄建华:迪化和谈前有关新疆问题的中苏交涉,68
张稳刚、平凡:新亚欧大陆桥与甘肃经济发展,74
王建红:亚欧内陆经济区构想,80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61期)目录
苏北海:唐代四镇、伊西节度使考,1
王献军:西藏早期的家族式政教合一制,18
汪国富: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开发前景,25
陈显远、王云林: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30
王雅红:西汉的市场与经济区,33
贺继红:西域文化东传繁荣了中原文化,39
王耀民:东汉北地郡治富平城考,48
戴良佐:蒲类和木垒,50
崔永红:金、夏积石州考,52
杨永俊:试比较“凉州三明”的治羌政策,52
彭建英:元代民族政策的类型特点及其主要指导思想,82
王平先: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的动机,60
李新市、马雪芹:王若飞被捕前后,64
闫丽娟:红军长征对西北回民的工作——兼论回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67
王锺翰:《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评介,66
杜平译:萨珊王朝后期伊朗与突厥的关系,89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62期)目录
薛仰敬:彭泽年谱,1
裴卷举:浅述白龙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内涵,18
王彦俊:论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26
杨昌泰:谢彬与左宗棠开发新疆之比较,37
王红蕾:近代中国西部边疆变迁的原因,44
李万禄:浅议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52
刘文锁:新疆出土简犊的考古学研究,58
张俊民:汉代居延屯田小考——以甲渠候官出土文书为中心,66
张兴胜:论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73
邵文实:开元后期唐蕃关系探谜,80
徐晓萍: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84
高士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90
张树青:关于当前民族主义现象特征及原因的思考,94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63期)目录
苏北海: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1
朱普选: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19
姚继荣:明代西北官牧制度中的“马价”问题,24
李并成: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30
王国华、徐万和:浑邪王归汉年代辩正,33
石磊:炳灵寺附近城关考,39
何俊芳:卡尔梅克族:历史与现实,47
苏依拉:东乡族妇女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思考,54
汤代佳: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与满州的关系,59
邓浩:从《突厥语词典》看喀喇汗王朝的物质文化,64
刘正寅:西域伊斯兰教派和卓势力的膨胀与叶尔羌汗国的衰落,71
李惠兴:隋朝内地与西域关系述略,81
王劲、黄明:北洋军阀统治甘宁青历史概述,85
彭文:秦人?齐人?尚武精神,93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64期)目录
苏北海:阿力麻里古城的位置及其历史发展,1
王治来:历史上汉族人向西北边疆的迁徙,14
陈新海:历代移民屯田政策对青海社会的影响,21
申珝:试论地理环境与秦霸业,26
高荣: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33
李万禄:丝绸之路上的一块丰碑——对东汉《曹全碑》历史与书法之讨论,40
张耀民:“北萧关”考,43
田俊迁:成吉思汗的经济措施和其指导思想,49
党宝海:扩廓帖木儿的族源、本名与汉姓,59
易雪梅、李淑芬:西北地区地方志概述,62
陈海涛: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综述,67
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及其惩贪治腐举措,75
郑炳起、李新市:略论西北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81
(俄)彼?库?柯孜洛夫著、杨自福译:定远营考察,87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65期)目录
钟进文:裕固语地名“西至哈至”考释,1
尹伟先:关于突厥——维吾尔文献中的“吐蕃”名称问题,6
张久和:河西地区的达怛,20
王青:也论卢水胡以及月氏胡的居处和族源,25
张敦福:内蒙古牧区公共资源的困境——一个社会史的回顾,31
江波、赵利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宁夏吴忠上桥乡解放村的考察,36
裴卷举、王俊英:沓中考,45
张耀民:豳国辨,53
彭建英:试论清朝的治藏方略,56
廖杨:论清代西北地区的民族立法,67
刘仲华:清代新疆的封建教育和科举,76
耿淑艳:甘南古洮州地区藏族妇女服饰文化初探,79
徐实:关于甘肃省图书馆藏乾隆抄本《乌鲁木齐政略》,83
李文:十年内战时期的甘肃新闻事业,86
杨自福译:从哈喇浩特到定远营的考察,91
民族出版社出版《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94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66期)目录
苏北海:唐朝在吐鲁番盆地的国防设施,1
郭睿姬:《周易》与秦陵及秦兵马俑关系初探,27
王茂福:汉末北地、安定郡内徙新考,32
张耀民:战国魏长城暨在庆阳遗址的考察,39
张文琳:抗战期间陕西(国统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及其功用,46
杨晨:保安会谈的历史意义,53
徐晓萍: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与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比较研究,58
黄明:试论北洋军阀统治对甘宁青近代化的影响,63
张力华:丝路诗词中的河西物产考释,68
黄正林:北宋时期怀庆路的蕃族,71
赵珍:民国西宁道尹黎丹,77
王平先:大谷光瑞?中亚探险?佛学研究,82
高士荣:略论蒙元政府与西北各族首领的友好关系,87
王济宪:清政府在新疆的防腐败措施,92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67期)目录
李仲立:秦直道新论,1
王乃昂、蔡为民:凉都姑臧城址及城区变迁初探,7
薛仰敬:甘肃县市释名,13
陈新海:论丝路地区的尚武精神与民族体育,34
赵鹏翥:令居何在之我见,39
胡小鹏:元甘肃行省诸驿道考,40
戴良佐:务涂谷今地考,47
裴文:汉武威城址的初步考证,51
施连山:明肃王墓考略,53
(台湾)林恩显:台湾研究内蒙古、西藏、新疆、的回顾与展望,59
闫天灵: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71
孙功达:甘陇硕儒——刘尔炘,76
郭伟:揭开《帝王世纪》一书二说之谜,83
闫庆生、黄正林:八十年代以来庆阳古代史研究进展综述,91
刘瑛:《西北边荒布道记》及其史料价值,97
邓沛:淝水之战秦军人数小考,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68期)目录
杨建新:评忽必烈的三位理财大臣,1
徐黎丽:忽必烈的人才观,9
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15
高永久、马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18
张耀民:试论长城文化对甘肃的影响,24
彭海:汉语佛经中华夏国称的两大关系——“震旦”与“脂那”,35
顾柄枢:泾川回山与西王母,43
薛方昱:中国最早设置的邽、冀二县考,49
徐万和、王国华:“沙阴池”、“盐泽”、“穷水塞”考述,55
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58
辛玉璞:《汉书?五行志》所记十二“大人”为何物?,66
张志纯、陈全仁:明清时期甘州丝绸古道上的驿递塘铺和防御措施,68
李明珠:永葆及其《乌鲁木齐事宜》,74
乔益洁:民国初期甘青宁地区文化滞后及其原因,76
杜平:伊朗和中国,83
贾羽、胡玉冰:一部充满活力的史书——读冯福宽先生的《陕西回族史》,92
蒙特科尔维诺;鄂多立克
《西北史地》年第2期(中亚研究专辑)(总第69期)目录
杨恕:俄语“中亚”一词含义的变化,1
章莹:希望与困难并存的中亚市场,4
郭宝珠、任俊卿、张莹:中亚政治经济环境与我国向西开放,10
胡红萍:中亚的石油:大国和地区力量争夺的新焦点,15
陈香苓、魏长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亚华侨研究,23
杨建新、高永久:论中亚伊斯兰教的复兴问题,32
孟楠:沙俄征服中亚后对伊斯兰教的政策,40
潘志平:中亚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47
廖杨:试论中亚、突厥斯坦和土耳其斯坦的含义,53
张岩:浅析维吾尔族近代之封建剥削,58
石沧金:试述葛逻禄的衰落,65
马建春:元代东传之回回地理学——兼论札马剌丁对中国地理学的历史贡献,69
奇格:《卫拉特法典》体系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75
李琪:中亚史前文化的开端——旧石器时代文化,81
马志良:分门别类注重联系理清线索——也谈古代西域历史研究的方法,95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70期)目录
路笛:试解周人先祖的历史存疑,1
杨永俊:论西汉时期羌汉战争中的“羌中之利”,6
久玉林:论西汉时期汉匈民族的人群流动与双向同化,12
贺卫光:试论古代东亚游牧民族的西向运动,18
安俭:蒙古部落制管理形式初探,24
申艳红: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刑法制度初探,30
张军、罗惠翾:也论赵充国河湟屯田的成效——兼论《屯田奏》的理论意义,34
王文峰:略论《甘青宁史略》一书中的甘肃移民问题,40
刘金萍: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及实践,46
苏金花:丝路古国——阿兰考略,51
彭建英:明朝治藏方略的内容及特点,56
贾建飞:评马继业与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的建立,62
高荣、史秀花:先秦时期的河西农业,68
吐娜:清代伊犁牧厂经营始末,73
汤代佳:刘锦棠新疆屯田述略,77
王冰:明朝初期汉藏茶马互市的几个问题,82
于素兰、瓦莲西娜: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85
陈永中:《明史?张翀传》史实指误一则,88
王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成,89
王伟:符秦兴衰的“晴雨表”——符秦谣谚纵览,94“符”应为“苻”——整理者注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71期)目录
徐卫民: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1
苏裕民:汉代令居故址蠡测,10
黄正林:南宋初年主战派经营陕西述论,18
耿占军:试论清代陕西的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6
刘志荣、刘鹏:论述秦半两,31
胡政平:试论秦安古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地位,37
文静:对清末民初两次人口调查的分析——以当时新疆人口为中心,43
刘金萍: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新疆与俄国的贸易,47
连菊霞、刘建丽:西北吐蕃对北宋的军事影响,52
李行力:清朝统一新疆后推行的各项政策,58
杨文炯:关于伊斯兰教入华“标志”问题的再探讨,63
高永久、李林凤: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宗教自身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72
王献军:西藏摄政制度述论,76
申艳红:哈萨克汗国时期的法律初探,82
张嵘:关于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历史透视——以二十世纪初期新道德普世运动为视点,89
贾国芳、琛玉、满达人:国外人士研究中国西部文献史料析述,95
尹显芳:试论苏维埃俄国对波兰的政策(-年),99
《西北史地》年第1期(总第72期)目录
马曼丽、安俭:从成吉思汗的成功谈蒙古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1
杨永俊:对东汉“羌祸”的重新审视,8
朱世广、张亚萍、王立新、杨贵宝:陇东彭原古城调查报告,14
刘加林、王爱民、张德利:“古典时代”东西方人地观及差异探讨,19
张文琳:外籍医务人员西北行述略(-),24
宋保平:论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壶口瀑布的逆源侵蚀间题,32
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37
刘戈:回鹘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套语与断代问题,42
王晓晖、李艳:凉州土豪折逋氏考,52
曹希舜:李陵投降管见,59
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的发展史(16-18世纪),66
闫天灵:试论藏传佛教文化区域特征形成中的文化接触因素——以肃南藏传佛教文化区为例,75
张书城:再论李白“一房被窜于”哈密碎叶,81
葛桂莲、姚兆余:蓄之既久其发必厚——评《简明西夏史》,86
《西北史地》年第2期(总第73期)目录
杨建新:论西夏文化,1
陈鸿钧:从古文学形上看上古“华夏”与“四夷”的关系,28
王昭义:居延汉简中的“茭”,32
李林凤:浅谈贵霜王国与中国,37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41
杜平、孙家煌: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社会组织与制度同象论,49
刘加林、王爱民、缪磊、刘宇: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54
张中式:西汉张掖郡历史地理辨正——读徐万和《沙阴地、盐泽穷力塞考述》一文,59
黄正林、窦向军:论唐代以前活动在陇东的少数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66
(香港)周莲弟:富弼与北宋的御夏政策,75
彭建英:元朝治藏方略,84
张得祖:黄河探源综述,91
聂红萍:第一次平准兵力考,93
《西北史地》年第3期(总第74期)目录
★城市形象与城建法制专题研究★
叶骁军:关于建立地方学若干问题的探讨,1
董晓峰:城市形象研究的兴起,5
张生祥:兰州城市形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
张彩梅:法制建设与兰州城市形象研究,13
曹志兴、董晓峰:我国城建法制建设现状分析,20
曹志兴:兰州市城建立法浅议,26
曹志兴、曹琛晖:建设行政执法初探,30
王雅红:兰州市城建法制建设的缺陷与不足,38
周文魁:兰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43
董晓峰、牛慧恩:城市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62
赵虹:天下黄河第一路与兰州旅游,66
叶骁军:关于建设兰州标志性景观——中华国心塔,70
张彩梅:以兰州为中心,加速发展甘肃旅游业,71
任震英、董晓峰:兰州市山水特色与旅游开发研究,76
★专题研究★
曹志兴、薛陇平、郝磊:兰州城市建设法规体系和规划方案研究,81
杨建新、曹志兴、廖杨、申艳红:兰州市城市建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及其法制建设研究,90
★其它★
张佺仁、曾明浩:试论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法制的特点和经验,98
雍秉乾:满族名将兆惠述略,
《西北史地》年第4期(总第75期)目录
《西北史地》编辑部:告别读者
王爱民、缪磊磊:历史时期兰州、临夏地区人地关系的转型探讨,1
张兴胜:唐朝与突骑施攻战原因探微,9
范学勇:《八棱碑》考述,16
阎静生:新疆西突厥人与土耳其的源渊,21
吕春华:试论宁夏青铜文化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25
刘志荣、刘燕、白生君:试析西汉古镜的“透光”之谜,32
王宇兵、王浩、朱世广、张亚萍:北宋大顺古城调查报告,37
马占彪:浅谈青海玉树地区嘉纳文化,43
张力仁:河西走廊民风的区域差异,46
杨文炯:兰州市回族社区JAMAAT地缘变迁研究,52
马玉倩:保安族社区文化现状调查,57
黄建华:北洋政府的新疆对苏政策,63
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68
丁淑琴:格鲁姆?格尔日麦洛及其《中国西部旅行记》,75
王储:论九十年代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78
刘晖:打特字招牌,借丝路东风——论肃南旅游业的发展,84
张文琳:外籍艺术与科教人员在西北——抗战、解放战争时期,89
闫天灵:试论精致化人为宗教形成后的全民信教特征,95
岳廷俊:尼雅遗址浅析,99
张永平、龙杰: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改革模式的几点思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