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些地方,绚烂多姿,而历史却赋予了一层厚重,让山河也有了情感…它们见证了我们的团结,我们的牺牲,我们的决心!
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向前。济源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了众多红色旅游景点。
为全面展示济源红色旅游发展成果,系统介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大力宣传红色旅游中所蕴含的红色历史、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促进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济源党史特推出《红色济源》文化旅游系列,带领大家走进济源这一个个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在旅途中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追寻先烈的足迹,再次感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
引沁济蟒工程
引沁济蟒工程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写照。
愚公儿女以“山是石头人是钢,引不来沁水不还乡”的壮志豪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在高耸入云的太行之巅,在深沟高垒的太行峡谷,拉响了引沁河之水、济蟒河之流的开山炮。
引沁济蟒人用铁锤和钢钎、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辉煌史诗,书写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不朽传奇。
景点概览引沁济蟒总干渠工程年开工,年扩建竣工。10万引沁大军凭着改变家乡干旱缺水面貌的坚强决心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奋斗10年,建成了可与林州红旗渠媲美的“人工天河”。
总干渠渠首位于豫晋两省交界地——济源市和滩村沁河右岸,渠尾位于孟州市槐树口。总干渠沿沁河峡谷,穿太行南麓,环王屋山东峰,贯北邙岭脊,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全长公里,干、支、斗渠加起来近公里。
漫步总干渠,沿线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新渠首水利工程、河口水电站、东方红渡槽、新愚公渡槽、峡谷天河等20余个景点别具特色,无一不是济源、孟州两市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奇特景观。
渠首位于豫晋交界的沁河右岸,水闸矗立,依山而建,壁立千尺,无坝引水,堪称一绝。
河口水电站位于河口村,东有神龟岭,西耸凤凰山,南邻卧虎山,北踞黄龙峰,更有泄洪飞瀑如白练飘舞直下。青山与飞瀑相依,碧波与曲径相伴,景色宜人,气壮太行。
引沁济蟒总干渠遗址位于河口村沁河右岸,为总干渠改线后遗存,毗邻河口村水库。渠道左侧百米悬崖,谷底滔滔沁河,堪称“峡谷天河”。渠道、隧洞、绝壁,青山、碧水、峡谷,使人备感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和当年济源人民建设工程之艰辛。
新愚公渡槽位于承留镇李八庄村,长米,高15米,是引沁济蟒总干渠上最长的渡槽。渡槽全部由块石和料石砌成,42个桥孔21个肋孔,古朴典雅,稳如磐石,渠水涌金。周边群山横亘,山花烂漫,移步换景,四时不同。
东方红渡槽位于中原特钢厂区,长米,高50.5米,是引沁济蟒总干渠上最高的渡槽,如一抹彩虹飞架在高山峡谷之间。下部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排架,上部槽身为钢筋混凝土矩型槽,槽顶人行道犹如天街伸向云端。极目远眺,东望济源市区,北到太行,西南至王屋,方圆景致尽收眼底。
史实考证1.工程决策与建设历程
济源山区丘陵区面积占全市面积88%,由于水利基础薄弱,每遇干旱,不但庄稼减产甚至绝收,而且群众吃水也很困难。年至年,济源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旱魔肆虐使群众“引沁河之水,补蟒河之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年及年,曾两度上马引沁水利工程,但因种种原因而停工。
年5月份起,济源再次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克井、思礼、承留、轵城、坡头等地旱灾尤为严重,人畜吃水也极为困难。因干旱减产,济源由原来平均每年向国家售粮万公斤,一下子转为吃国家统销粮万公斤。这使济源县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就必须全面贯彻中央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方针,兴建骨干工程,打破农田水利建设的瓶颈。
年7月初,中共济源县委书记侯树堂同志召集县委常委一班人,围绕引沁济蟒工程又一次展开认真细致的讨论研究。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决定抓紧拟定具体实施方案,提交即将召开的中共济源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审议。同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由济源县水利局拟定的引沁工程实施方案。至此,济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引沁济蟒工程正式启动。
引沁济蟒总干渠工程施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年12月至年7月,济源人民单独完成渠首至蟒河口长30.35公里的总干渠一期工程建设任务曰年8月至年6月,济源和孟县共同完成从蟒河口至孟县槐树口全长82.77公里的总干渠二期工程曰年11月至年12月,由引沁局组织济、孟两县共同完成对一期工程的扩容扩建。
10年间,累计完成总干渠.72公里(包括复建长度),劈山凿洞处,跨越沟河条,动土石万立方米,完成砌体(包括混凝土)89.7万立方米,投工.3万个,投资.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万元,占30.9%,社队及群众筹资.9万元,占69.1%。由于工程属民办公助性质,并且建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因此济孟两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总干渠建设过程中,济孟人民利用简陋设备累计为工地生产水泥吨,加工炸药吨,烧制白灰6.11万吨,编制抬筐数十万个,修造工具20余万件,筹兑粮食万公斤(不含民工自带口粮),捐献木料、铁件、工具等不计其数。先后有62名民工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名民工致残。引沁济蟒水利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一钎钎、一镐镐、一寸寸、一段段,在崇山峻岭之间建设的“人工天河”。它制服了千年旱魔,润泽了万亩良田,驱走了贫困和眼泪,带来了丰收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在整个建设工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将永垂青史。
总干渠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灌区配套工程建设便提上了工作日程。在济源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地组织群众,在总干渠沿线开设干渠15条,支渠16条,直接在总干渠上开设斗渠、农渠近条,并在总干渠、干支渠、水池、水库上建提灌站80余座,在灌区范围内打机井余眼,从而把蟒河流域数以百计的库、池、站等工程串连起来,形成“长藤结瓜”“红线穿珠”、引蓄结合、综合生益的完整体系,解决了济源、孟州、吉利3市(区)40余万亩耕地的用水问题。过去荒山秃岭的不毛之地,如今山上树成林,园内果飘香,遍地禾苗绿,世代贫困的山区告别了干旱、贫苦与落后。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灌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使许多商品粮基地、苹果基地、瓜菜基地、养殖业基地等应运而生,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浅山丘陵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水利瓶颈。
2.愚公渠的命名
5年,在毛泽东著名文章《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展示先辈们壮怀激烈、英勇无畏的精神,重新审视、认知,重新理解、探索和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引沁济蟒渠济源段正式更名为愚公渠。
人物介绍红色链接1.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为根治蟒河水患,年冬,济源拉开治理蟒河的帷幕。年春,济源实现农业合作化,为大规模兴办水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按照济源县委、县政府“荒山绿化,坡地梯田化,洼地川台化,平地水利化”的号召,全县人民开展了“百库千井万水窖”、“十万(亩)梯田十万(亩)林”蟒河综合治理会战。经过治理,近千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和缓解,发展水浇地10万余亩,根治低洼盐碱地10万余亩,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济源人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蟒河”的经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的表彰。
2.高山水利化工程
年,中共济源县委提出了“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口号,决定按自然山脉、水系分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对横穿王屋山山区的铁山河、东阳河、大店河等三条水系逐一进行开发治理。到年,先后建成了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和天坛山水库及其配套工程,改变了山区农业长期干旱缺水的面貌。
周边景点1.蟒河口
距济源市区15公里,亦称为崇山口,因蟒水出于巍峨崇山而得名。两岸皆山,随水势徐迂徊环,层峦叠嶂,峰多峻拔,岭多平缓,林木苍翠,草低见羊。蟒河渡槽凌空飞架,巍巍壮观。水清见底,鳞光片片。新建的蟒河口水库是一座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大坝最大坝高75.1米,水库总库容.4万立方米。
2.盘谷寺
盘谷寺位于济源市城北南太行山南麓盘谷口,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年),距今已有1余年的历史,是河南北部最早的寺院之一。唐贞元十七年(公元年),李愿归隐盘谷,韩愈作序送之而使盘谷盛名。清乾隆作《盘谷考证》,并亲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定盘谷为“名山胜迹”。
现存古建筑有接官厅、山门、大雄宝殿、钟鼓、舍利塔、东西廊房等。寺前御碑亭,碑文为乾隆皇帝诗《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和韩愈名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书法如行云流水,洒脱而凝重。寺后千尺崖刻有乾隆御书《济源盘谷考证》,称为摩崖石刻。寺后谷内产盘石,是我国名砚之一盘古砚(又称天坛砚)的用料。“盘谷晴烟”被誉为济源古代九景之一。
3.河口村水库
河口村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改善河道基流等综合利用的大域型水利枢纽。
依托河口村水库建设的沁龙峡风景区,由坝上湖面峡谷景观、大坝文化园和坝下滨河公园组成。景区总面积6.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5.92平方千米,水面长18.5千米,属于峡谷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高峡平湖,风光旖旎,集水利科普、水情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拓展训练于一体,年被命名为河南省水利风景区,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来源:济源党史
点击发布济源房产楼盘信息免费发布济源本地权威二手房交易平台,买房、租房、卖房、更放心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