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羲叟,字仲庚,北宋河东泽州晋城人,出生于高都镇东刘庄村,生活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知书”,“强记多识”,中进士,寓于乡。后经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力荐入朝,历任大理评事、赵州审判官等职。
刘羲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数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和工艺大师。他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研究成果,无不令人惊叹。
历法泰斗
羲叟“历学为宋第一”,所创“羲叟历法”在中国天文历法史上很有地位。他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唐一行和尚创立的《大衍历》基础上,获得了“远出古今”的称道。《宋史·律历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宋真宗皇祐元年()十一月某日月蚀,“崇天历”和“古圣历”都不准确,皇帝命令用唐人历和宋四历对照审订。许多人认为“崇天历”制定的度数密了点,应该作些改动。然而,刘羲叟则认为崇天历是对古圣历的改进,“颁行逾三载,所差无几”,万万不能否定。即使出现某些不吻合现象,未必是历法自身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人们校验出现的差错。这样,朝廷根据刘羲叟的意见,仍用“崇天历”。后来周琮、沈括等人都曾对“崇天历”做过些改动,都失败了。这时,他们才相信刘羲叟的主张是正确的。
史学名家
刘羲叟的学识与著作也是多方面的,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宋真宗皇祐元年(),刘羲叟担任了由欧阳修为总纂的《新唐书》编修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他负责编修《历志》、《天文志》、《五行志》等几个自然科学性强的专业志。
因为母亲去世,他要奔丧守服,皇帝批准他在家中编修。嘉祐五年(),经过11年的努力,刘羲叟终于完成了《历法》六卷、《天文志》三卷、《五行志》三卷共约30万字《历志》的编修任务。这是后人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资料。《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是年七月,《新唐书》送上朝廷,皇帝给他加官崇文院检讨。但他未来得及进朝面见皇帝,便因“疽发背”在家而逝,年仅43岁。刘羲叟多才多能,世所罕见。他著有《十三代史志》、《刘氏辑历》、《春秋灾异》等书,称为史学家当之无愧。
工艺大师
据《考工录》记载,《文房四谱》上说有一种制造澄泥砚的方法,人们都不知道怎么做。而澄泥砚是一种名贵砚台,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唐宋期间,澄泥砚颇为盛行。澄泥砚不同于石砚。石之优良,乃天公所成,而澄泥砚全赖人之所为,凝聚着制作者的聪明才智。这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地质、土壤、化学、美学、热处理等多门学科,以及书法、美术、造型艺术等艺术手段。研制的难度和艰辛可想而知,非学识渊博和悟性极高的人是很难研制成功的。当时著作佐郎刘羲叟不仅会按照这种方法去做,而且做得极好。许多人想得而得不到,视之如宝。
刘羲叟的书法也令人称道。如今,在位于巴公镇南连氏村东、晋城古代名刹碧落寺石窟的外壁上,至今还留存有其珍贵的手笔。如果有人对刘羲叟感兴趣的话,不妨前往,一睹为快。
太行横拥巨川回,三晋由来产异才!
展墓乘春走乡陌,负书拂晓下兰台。
河阳路侧花应合,田井关头雪未开。
会使乡人惊六印,莫羞今日敝裘来。
这是当年身为宰相的历史名人司马光,送刘羲叟返乡给母亲送葬时写的赠诗,把他称为出自太行山的三晋奇才。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资料来源《人物春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