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网已相继刊发过关于城市地名与街道命名的文章3篇《重塑城市语言景观助推全域旅游雄起》《各方人士漫议晋城市城市街道地名命名(一)》《名钟灵而街昱秀方尽善而城焕美——市区街道名称定名更名方略刍议》。今天择发城市街道地名命名研讨会当天精彩发言(部分发言未经原述者审核)。
牛迷书(晋城市产促会名誉会长、原市人大副主任)
今天,请有关部门的同志共同讨论城市街道的命名问题。城市街道命名是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一个,为晋城城市的文化建设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如何能使城市街道命名体现文化历史的传承,时代的特征,和我们晋城的特色,贡献我们自己的一点智慧吧,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一次研讨会就能说清楚的,主要想邀请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能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进而引深继续思考,可能的话最后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汇报给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
晋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张桂云、市规划局市政管理科科长刘鹏分别通报两个部门在城市街道地名命名、使用、管理中的做法后,与会同志进行了发言。
赵胜利(晋城市规划研究院一所所长)
站在如何命名这个角度,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街道命名要考虑哪些要素:第一,原有名称的延用;第二,在这个空间上有没有现存的历史建筑;第三,历史事件;第四,著名人物;第五,自然地理特征;第六,居民的向往、期许。
二、命名的层次:第一片区,晋城市有2区4片6个组团;第二街区;第三主干道;第四次干道;第五,支路;第六,巷路。
三、命名的时间:在道路网专项规划编制的阶段命名的工作要同步启动,在将来向社会发布的时候,一并来征求社会意见。
公路的命名与街道的命名是有区别的,公路的命名一般考虑起止地点。
左重阳(原晋城市规划局调研员)
我们做规划,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是说现在有几条路了,再去给它起名字,要相对提前给这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世的元素拟一个恰如其当的名字。做规划时往往没有正式定名,而且职责过去也不在规划部门。因此,谁编规划就先给它起一个暂时能识别的名字,比如从牛匠到浪井的牛浪路,大多数路名是这么来的。这就如西方国家在编规划的时候,就是用字母或者数字编号,天津的经一路、经二路等也是这样,在纽约曼哈顿除了华尔街叫长街,其他纵的都是第几大道,横的第几街,到扩张时再编码。一个城市要有文化底蕴,要记得住乡愁,要有一个记忆系统,地名是很重要的,反映一个城市有没有底蕴,甚至有没有未来。过去做得很有问题。
我参与过两件事情。一个是当时公布的17个地名,我觉得是政府主导做的比较好的一次。但也留下了遗憾。如“锦溪落花”是晋城古八景之一,大家建议命名一条“锦溪路”,结果被以为是弄错了,改成了“景西路”。我问怎么可以错成这样,还说:没错啊,那不是在景德桥西面嘛!——晋城的黄花街过去很有名,华街广场类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是在空间位置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结果改成了全国不知道有多少的人民广场。这次街道、广场改名总的来说,从官员、专家、居民,接受度是比较高的,评价比较好。
再一个是白水街。整个东南片区这块,当时规划是以火车站的塔为地标,道路是弧形过去的,小区、道路都是以塔为轴来布置。除了白水街以外,其他都是很短的街道,最后取了一些自然景色的地名(如瑞霞、祥云等)。但是就是那个规划的公园没有起好名字,暂时叫带状公园。结果东南新区的公园现在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依然叫带状公园,孩子已经长大了,还没有名字。当时这个公园是按地形和形状叫的,其实是待定名。中国人很讲究雅致,连翻译都讲求信达雅,如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名。在城市地名中也是反映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关于地名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晋城市城市地名命名之种种乱象,反映了晋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发展目标不明,无所适从,搞规划的患上了小城镇病症。晋城谈不上摊大饼,放一百个心,我们也患不了大城市病。主要还是车加速了,我们适应不了。我赞成这个评价,没有一个“顶层设计”。虽然有总体规划,但是没有一个总体设计,是不明的。形势比我们的观念走在前面,我们跟不上发展,在“小城镇,大战略”那个口号中适应不过来。
第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国家战略正式明确晋城市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明年即将展开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晋城作为一个试点和示范。这个规划为晋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定性定位,给出顶层设计。借这个契机,建议编制城市地名规划,作为一个专项规划。现在天津市、西安市等城市均强调地名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来制订地名专项规划。晋城市在年定的是发展到13万人口,当时文昌街叫南环路,就走到边了。年做总体规划时,我们坚持做到50万人口规模,到年常驻人口已经突破了50万;个人认为,晋城发展目标进入国家二型大城市(万人以上)这个标准,我们的城镇化就进入了平稳的状态。但是发展路径要科学规划,否则缺30万人口抓壮丁也抓不来。要依据城市规划来做好地名规划。
第三,提两点建议。第一要重视地名工作,要使地名工作跟上这个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服务,要规范它的法律依据,增强主管部门对地名管理的力度。借晋城市有了地方立法权,将年《晋城市地名管理办法》这个规范性文件,通过立法变成地方性法规。主管部门职责要专,代表政府主要抓规划的制订和规范的把握,具体承办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可以交给其他方面来做。广州、深圳等市地名中心与规划编研中心设在一起,拿出规划就要相应做好地名,是一个完整的规范的方案,然后报民政部门审核,市政府审批。主管和承办的适当分离,可能更利于做好。再一个,现在规划是一个体系,是动态的一个体系,随着五年一调整,每一年的维护,与年度计划的相衔接,下一年的评估,地名工作都应该相应跟上。民政部门和规划部门抓住明年这个时机,理一遍,给全市人民拿出一个示范性的动作。根据晋城城市多组团格局的特点,主张规划的命名,按功能,按层次来做。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街巷该怎么做,有所区别。有的地方难分纵横,该定路还是定街要因地制宜。要消除迎宾街、文化路等重名现象。
王之鸿(晋城市产促会研究所所长)
我先接着左局长的话题说一下第一次街道、广场改名的事。年9月,市里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城市规划建设,我一般是做编辑为主,不太出去采访,很偶然的原因碰上了。没想到的是,领导们对规划建设意见不大,普遍的不满声音主要集中在街道地名上了。我在另一篇文章的第二节《回望当年气象》(早期白癜风早期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