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黄陂盘龙城遗址可以证明,早在年前这里已成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武汉也是一座讲“理”的城市,同样是在黄陂,二程书院讲述着两位理学大师的故事,于是我们慕名而来拜访这“讲理”的地方,看看“理”到底是怎么讲的。
黄陂前川出二程二程书院坐落在武汉黄陂区前川街鲁台村,是纪念和尊奉两位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地方。二程书院始建于明代,后来几经损毁重修,变换用途,如今的书院是年重建的仿宋建筑。印象里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洛学的创始人,老家在河南洛阳,为什么武汉黄陂会有二程书院呢?
原来程颢、程颐的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为官清政勤勉,一生清贫未留遗产,卒于任上后,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四兄弟尚年幼,无力返回洛阳,只好留在了黄陂。多年之后,仁宗录旧臣后,授予程珦官职,但因为拖家带口不能到远方赴任,就在黄陂做了县尉。程颢、程颐兄弟就是父程珦任黄陂县尉时出生的。后来程珦又先后到江苏、江西、广西、陕西、河北等地任职,退休后回到洛阳终老,享年85岁。黄陂人感激他在任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又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因此二程书院修建了启贤殿,供奉程颢、程颐的父母程珦和夫人侯氏。
求学入仕,宦海沉浮程颢、程颐兄弟在黄陂前川度过了童年时代,十四五岁时随父亲来到江西,见到了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并拜师求学。名师果然出高徒,程颐二十四岁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当时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用《颜子所好何学论》出题考试,程颐作答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胡瑗对程颐颇为赏识并授予"处士"身份。
宋神宗时,程颢曾任御史。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未被重用,于是潜心于学术。《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北宋嘉祐四年(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按照当时的制度,世代为官的程家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程颐却没去做官,把“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其他族人,自己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接受来自各地的学生从事讲学活动。洛学由此兴起,在中原大地广泛传播,当时河南书院中,与洛学有关的书院占了一半,明道书院、春风书院、鸣皋书院、嵩阳书院、太极书院、颖谷书院、显道书院等都和洛学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