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开化寺荔枝树下未了情上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1-20
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1

开化寺旧影(图片来源:《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

福州城中有山,别名三山,城西有湖,故名西湖,湖中有三岛,曰开化屿、谢坪屿、窟角屿。其中开化屿最大,岛上有小山,雅名小孤山。杭州西湖中有座孤山,福州西湖小,湖上的山也相应地小了一些。开化屿因岛上的开化寺得名,开化寺原是明朝谢廷柱私宅旁的一座小庵。谢廷柱,长乐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官授大理寺评事,后任湖广按察使佥事,罢官后在小孤山建私宅,因在长乐青湖和福州西湖都有田宅,自号“双湖居士”。谢廷柱还精通风水,著有《堪舆管见》一书,谢坪屿之名也是源自“谢评事”的谐音。后来,谢廷柱舍宅为寺,明嘉靖三年()由知府汪文盛捐资兴建,寺以“开化”为名,取开导教化众生之意。

据《西湖志》记载,清朝时西湖多次疏浚,开化寺也经历了多次重修。现在的开化寺是以清康熙四十四年()总督金世荣重修时的样式为范本建造的,大门三楹,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钟鼓楼,禅堂左为客寮,右为方丈。乾隆十三年()、二十四年(),巡抚潘思渠、总督杨廷璋又先后进行了修建。杨廷璋礼请西禅寺方丈传边禅师兼任开化寺住持,开化寺成为西禅寺的下院。

民国三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将开化寺前辟为公园,重新修缮开化寺古迹,在寺前建矩节、完素、赏雨、海棠等亭。民国九年(),又在寺前建紫薇厅、万字亭和李铁拐喷水池。据说李铁拐石像相当精致,手中抱一葫芦,水从葫芦喷出,可惜“文革”时不知去向。著名作家郁达夫年到福建省政府工作,常到西湖游玩,他在4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晨起,正欲写家信,而顾君等人来……就和他们出去。先在西湖公园开化寺门前坐到中午,照相数帧。”可见开化寺是当时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人最喜欢留影的地方。郁达夫还在散文《福州的西湖》中特别提到:“开化寺前的茶店,开化寺后,从前大约是宛在堂的旧址的那一块小阜,却仍是看晚霞与旭日的好地方。”

受此指引,我特意挑了黄昏时候,去开化寺拍照。五点多,寺院就闭门谢客了,夕阳从大梦山上缓缓落下,梦山阁的倒影在波光中摇曳,夕光透过树梢,把开化寺的大门染得一片通红,悬挂在正门两侧的对联显得格外耀眼:“开士门宽容大众,化城人喜拜如来。”我在开化寺前一直坐到日落,想到郁达夫在此曾有片刻的停留,顿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我在《福州老照片》书中见过一张开化寺的旧影,当时公园初建不久,路边的小树仿佛刚刚种下,电线杆也是刚立起来的样子,画面右侧的开化寺一目了然,四周空旷而寂寞。这张照片出自年出版的《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让我有幸见识了开化寺一百年前的风景。

开化寺旧影拍摄位置现在的景象

2

开化寺规模不大,却也有一二三进,佛像不多,但塑造得颇为精致。寺里只有一位僧人,住在钟楼之中。开化寺平日里香客不多,来往的游客只是将这里当作一处景点,年轻人则旁若无人地在大雄宝殿旁的榕树下谈起了恋爱。还有几只松鼠在树上神出鬼没,不时顺着树干爬下来觅食。寺里的僧人在距离地面一米多的树干上装了三块小碗,常有市民送来饼干水果供养这些精灵。游客走近拍照,它们也不害怕,任由你拍。松鼠吃饱了,就一溜烟地蹿到树上休息去了。

开化寺墙外西南角有一棵树干中空、长满青苔的老荔枝树。这株荔枝名“十八娘”,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古代荔枝中的名品。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十八娘荔枝又被称作“红绣鞋”,核小而尖,形如角,如丁香,味极甘美。清代诗人黄任每次游西湖,都要先尝尝开化寺的荔枝。他在《福州西湖杂咏》中赞美道:“丹荔千支压殿墙,每来开化寺先尝。雪霜肌肉丁香骨,传说当年十八娘。”由此可见,古时开化寺内外曾遍植荔枝树,后因战乱和“文革”被砍伐殆尽,只有这株因为位置隐蔽,逃过了劫难,可由于年事已高,已经好多年没有结果了。这棵古荔枝树,经历岁月沧桑,历经数劫而屹立不倒,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开化寺的后院是个古朴典雅的江南园林,灰瓦白墙,小桥流水,竹林小径,假山池沼,还有近水的楼台、四时的花木,将寺庙、园林巧妙地融为一体,是个大隐于市、清静自在的好地方。抗战期间,开化寺一度荒废,解放战争期间曾被国医院和军械仓库,寺内佛像俱毁。新中国成立后,开化寺经历了多次整修,做过动物角,养过金鱼,办过花展,年才复建为佛教寺院建筑并与盆景园连为一体,但是没有供奉佛像,仍然是个展览珍稀花木、根艺盆景的地方。直到年,开化寺才恢复成宗教活动场所,再次成为西禅寺的下院。

开化寺的香火,使西湖的水有了灵性。对于西湖来说,开化寺是承载历史和信仰的重要人文景观,而对于开化寺而言,西湖的自然山水、亭台楼阁都成了它最美的点缀。《榕城考古略》记载,古时开化寺外“环湖桃柳,春红冬翠,掩映镜中”。寥寥数笔,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书中对开化寺周围的环境还有精彩的描绘:“孤山在湖中央、开化寺后,树木阴翳,华实盈畴。案旧记:孤山有亭,曰宛在亭,又改为湖心亭。四面波涛嘡嗒,数家结屋其旁,以捕鱼为主。晴日晒网,凫雁鸬鹚,飞鸣上下。雨后烟雨迷离,渔舟荡漾,都非恒境。客与缁流往返寺中,自行驾筏以渡,两岸桃柳纷霏,云霞掩映,常有梵王钟鼓,与樵歌渔唱相和也。每岁端阳,城内外人竞渡于此,采莲画舫,士女缤纷。”

文人墨客流连于西湖胜景时,也留下了不少关于开化寺的动人诗篇,收录于《西湖志》中。其中清代诗人郭雍的《开化寺诗》流传较广:“金碧湖心寺,澹烟朝夕横。我来芳树暖,钟动晚波平。欲结鸥边侣,空题竹上名。寂寥听偈后,孤月向人生。”我比较喜欢的诗句还有林豫吉的“雨后湖光定,春深野意齐”、杨庆琛的“野寺湖波外,寒山夕照时”以及叶大庄的“乱山遥看孤帆去,野寺闲携短策寻”。三位诗人不约而同地用了“野”字,在他们眼中,开化寺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远离了尘嚣,古寺的梵音与湖上的渔歌交织,烟波中的禅院在那一刹那,既是净土,也是仙境。而今西湖已成为城市公园,看不见孤帆远去、渔舟唱晚,只有计时收费的游船,从高楼的倒影中穿梭而过。

——《闽都文化》年第六期

闽都文化研会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