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一争三快两率先”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中部崛起、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区的大好机遇,坚持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了一条从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到依靠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煤层气、化工、电力、冶铸和装备制造六大行业齐头并进的转型发展道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以创新驱动为先导
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相信很多人都经常听说按斤买米买面,但相信很少有人听说按斤卖煤炭的。前不久,记者在阳城县优煤易购的生产基地就看到这样令人新奇的一幕:工人们正忙着把煤炭洗选精加工后,按照煤炭的热值、灰分、大小等进行精细化分类,统一装入编织袋子里,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优煤易购是我市煤炭行业精细化发展的典型代表。
煤炭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五年来,我市本着“不能脱离优势找优势,更不能继续走粗放式发展老路”的理念,坚持做好煤炭大文章。以建设全国重要的集约、高效、清洁型无烟煤基地为目标,以大型现代化矿井为主导,通过资源整合、推进采掘机械化、监控智能化、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集团和骨干企业主导的煤炭产业格局,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目前全市煤矿数量压减到座,总产能达到1.15亿吨,平均单井规模万吨/年,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矿井生产装备机械化率%,综采机械化程度达%,综掘机械化程度达93.5%,现代化矿井建设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着力推进煤炭产业多元发展,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煤炭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煤转电、煤转化等产业发展,在煤炭资源的洁净利用、高效开发和延伸加工中实现多元化集约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阳城电厂为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为主体,以易高、胡底、中船重工等为代表的煤层气、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多元发电为支撑的电力格局。建成以兰花田悦、晋煤金象等化肥企业为主的化肥基地。年,全市发电量达到.3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产量达到.5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火力发电基地和化肥生产基地。
积极改造提升铸造产业,打造特色冶铸产业集群。通过提升冶炼铸造技术,重点发展了以高平泫氏、大通铸造、骏通铸管等为骨干企业,初步建设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特色的冶炼铸造产业集群;同时,依托清慧、金工等骨干企业,打造以汽车发动机气缸、气套、变速箱体、过滤器等零部件为主的汽车发动机类铸件产业集群;依托金秋铸造、昌平煤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压缩机铸件、内燃机、工程机械铸件和矿山用铸件等高档合金机械零部件,打造高端精密铸造产业集群,实现了“晋城铸造”向“晋城制造”转变。年,全市铸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通过改造提升,全市传统的煤炭、电力、化肥、铸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新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年,全市原煤产量万吨,钢材、生铁产量分别达到万吨和.9万吨,为工业经济稳步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以招商选资引智为突破
一批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日前,由山西清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两种高端铸件顺利出口到德国,每吨价格达四五万元,较国内市场高出近五倍。清慧高档铸造件是“晋城制造”的先进代表,也是我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狠抓工业转型项目,大力发展以煤层气、太阳能光伏材料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清慧制造和金鼎煤机为主的高端结构铸造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富士康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取得新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升,构建起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全省煤机和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整合效应,依托晋煤金鼎煤机、江淮重工、天巨重工等企业,立足高端、瞄准先进,大力发展煤炭采掘、支护、运输、钻探成套煤机装备制造和以煤层气勘探开发装备、煤层气压缩装备、煤层气液化装备、煤层气管输装备、煤层气发电装备等为主导的煤层气高端装备制造业。还依托富士康、江淮重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核阀门、风能等高端智能装备,取得显著成效。年,全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转型新“引擎”。近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持续推进与富士康集团的合作。截至目前,富士康集团已累计在我市投资亿元,先后建成了精密模具人才培训中心和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A、B、L三区,所生产九大系列产品全部为高科技产品,各项装备、工艺技术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产品类别走上了“高精尖”。已成为我市当仁不让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年,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吸纳就业人员3万余人,完成产值.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10%,实现营业收入92.74亿元,提供税收3.5亿元。目前我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讯连接器、精密刀具产品生产基地。
“气化晋城”步伐明显加快。煤层气是我市得天独厚的宝贵清洁能源。全市煤层气探明储量亿立方米,是目前全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程度最高、最具开发潜力的煤层气气田。近年来,我市把煤层气开发利用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在“气化山西”中先走一步。目前我市范围内共设有煤层气采矿权5个,总开发面积平方公里。截至年底,全市完成钻井口,投运口。全市煤层气开采企业10家,其中央企2家。全市已实现农村气化户数10.95万户,市区和高平、阳城、沁水三个县(市)中心城区居民气化率达90%,陵川县城气化率达80%,全市主城区和各县(市)县城基本实现了煤层气管网全覆盖;主要工业园区气化率达到30%。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
企业挂牌上市取得新突破。长期以来,我市企业一直以传统的重资产发展模式为主,总觉得“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导致引入现代管理方式、资本市场等不足。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创新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开展了上市企业培育工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通过引入现代管理制度、融资,完善管理制度、降低成本,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先后有相府药业、海诺科技、兰花纳米、兰花药业等多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晋城银行、兴达铸造等企业已与券商签订了合作协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形成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全市拥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60个,其中国家认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13个,市级技术中心46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级梯次发展的格局,大大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以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为载体
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
五年来,我市积极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式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由分散向集约、由单一向循环的转变。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推进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工业三废”利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市先后建成了以阳城晋煤能源2×MV为代表的煤矸石电厂,以高平鑫阳为代表的煤矸石烧结砖企业,以阳城金厦、沁水杏林为代表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以顺盛环保建材为代表的冶炼渣综合利用企业,以恒亚工贸为代表的脱硫石膏利用企业,以天泽煤气化厂万立方米/年污水治理及回用为代表的污水处理企业,以福盛钢铁、泫氏铸管等钢铁铸造企业的高炉煤气及炉顶余压和天泽煤化工、兰花田悦等化工企业均实现了余热发电和余热回收利用,促进了能源产业的清洁化利用和效益最大化。截至目前,我市已有5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方面示范作用明显,有3家企业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我市的煤层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被国家发改委作为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和旅游资源优势,坚持走黑色带动绿色、能源助推旅游的发展之路,积极引导鼓励兰花、天泰、阳泰等煤企向旅游业进军。先后由兰花集团投资开发王莽岭景区、阳泰集团投资开发了析城山景区、天泰集团投资开发珏山景区。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全市煤炭企业累计投入40多亿元,开发了包括蟒河、王莽岭、黄围山等多个景区,走出了一条“煤炭+旅游”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优势利用、效益最大化。
坚持以园区为承载,力促产业规模化发展。针对工业领域一度小、散、乱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综合效益低下等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园区化发展道路,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区六园”,即晋城经济开发区、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金匠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高平煤焦化工业园、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沁水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和高平新能源科技创新园六大园区,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功能协调、持续发展为原则,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促进了产业集结、工业集聚、企业集群。年,全市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80多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近亿元,实现销售收入多亿元,上缴税金30多亿元。
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为主的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五年来,全市新增A级旅游景区(点)4个达到20个,年旅游总收入由.8亿元增加到.6亿元,提高1.3倍。公路运输发展迅速,基本解决运输“瓶颈”,年均增长10.0%。房地产开发市场健康稳定,年底,全市在库统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家,比年增加19家。五年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年的.3亿元增加到年的.1亿元,净增.8亿元,年均增长6.4%,对整体经济形成较强支撑作用。
积极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建设。以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市政府累计安排市本级资金8.3亿元,重点支持低碳城市试点能力建设、低碳节能、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事业等方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低碳产业园区示范标准》、《低碳工业企业示范标准》、《低碳社区示范标准》等8个示范标准,在全市上下营造了浓厚的低碳发展氛围。我市低碳试点各项工作推进走在全国最前列,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出席“巴黎世界气候大会”的七个城市之一,并列入首批达峰先锋城市。
五年来,经过坚持不懈推进转型发展,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稳中有增、稳步向好。全市生产总值累计增长22.8%,年均增长5.3%。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4.1:64.6:31.3调整为4.7:52.9:42.4。“一煤独大”局面有所改善,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从72.9%下降到56.7%,非煤行业占比提高13.6个百分点。
来源:太行日报
责编:谢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