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图解晋城历史区划1秦汉篇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17-8-3

读历史,查看地图是一个难点。中国历史悠久,行政区划变动频繁,理清其中的情况,是一件难事。

这里以《泽州府志》第二卷中的《历代建置表》为文本,参考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晋城的行政区划变动进行图解。

《中国历史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

秦朝

秦,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上图为《秦时期全图》,记录了秦朝后期的疆域区划。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分天下为36郡。到了秦朝后期,除京师附近为内史辖区外,全境分为48个郡。红点为晋城的大致位置。

秦朝时的山西,大致包括雁门、太原、河东、上党4个郡。晋城属上党郡。上党者,与天为党也。因为地处太行山巅,用“上党”来形容她的高。

古人称上党为两上党,北部为今天的长治市,南部为晋城市。在年历史长河中,晋城多半的时间都属上党郡管辖。

秦朝后期,晋城范围内有两个县,分别是端氏和高都。高都为新设的县。

西汉

置六县,分属三郡。濩泽、端氏属河东郡,泫氏、高都、阳阿属上党郡,沁水属河内郡。

上图为《西汉时期全图》,记录了西汉后期的行政区划。西汉后期全国包括个郡、国,除京畿地区7郡以外,分属13个刺史部(均为监察区)。

《历代建置表》中的晋城共有6个县:濩泽、端氏、泫氏、高都、阳阿、沁水,分属3个不同的郡。

图中绿线为黄河大致流向。红色方框为晋城大致范围。

西汉后期,山西东部主要属于并州刺史部,西部属于朔方刺史部,南面部分地区划分在京畿范围内,属司隶校尉部。

并州刺史部有6个郡,分别为:上党郡、太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定襄郡、代郡。

西汉后期,晋城共6个县,其中泫氏、高都、阳阿属上党郡。泫氏是高平的古称,高都在此为泽州县的古称。

现在我们谈阳阿,一般指的是大阳镇。但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西汉的阳阿县在今天沁水与阳城的中间位置,显然不是大阳镇。有人认为谭其骧的地图有误,此处不做分析、考证。

西汉时,司隶校尉部共辖有7个郡,沁水县属河内郡。

但从图上可以看出,西汉的沁水县居然在今天济源市的东侧,进入了河南省的范围。

河东郡属司隶校尉部。西汉时,濩泽县、端氏县属河东郡。濩泽是今天阳城的古称;端氏则是沁水的古称。

注解:《泽州府志-历代建置表》中共收入6县。清朝泽州府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晋城市。显然这6县中,沁水并不在清朝泽州府的管辖范围内。

东汉

属并州,郡县属同前汉,惟阳阿、濩泽置国。

上图为《东汉时期全图》,记录了东汉顺帝永和5年(公元年)的疆域区划。包括司隶校尉部、12州刺史部共13个部州,包括个郡、国、属国,辖个县、邑、道、侯国、公国。

东汉继承了西汉的疆域划分,有一定的变化。对于晋城来说,变化不大,基本保留了西汉时的划分标准。故而《泽州府志》说“郡县属同前汉”。

晋城6县,泫氏、高都、阳阿,仍然属上党郡。

此图为《西汉、东汉晋城对比图》。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晋城区划几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沁水县,同西汉时期一样,仍然隶属河内郡。

端氏、濩泽两县,仍然属河东郡。

东汉时期,《泽州府志》提到的6县,和西汉的大致情况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历代建置表》提到“惟阳阿、濩泽置国”。就是说,这不是两个普通的县,而是属于封国类型的。

其实,两汉时期晋城的封国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泽州府志》第26卷《封爵》中汉朝一节内容繁多,提到的封爵情况就有26条。

其中阳阿侯国,在西汉时期记录有两条:1、阳阿侯下卞;2、阳阿侯其石。但在东汉时期,没有记录。不知《历代建置表》中提到的东汉“阳阿置国”是什么情况。

濩泽国,指的应该是濩泽侯邓鲤。他在东汉建武元年(25年)获封,到了汉明帝时,因为卷入楚王刘英谋反案下了狱。《泽州府志-封爵》说:“明帝时以出楚狱引陷”,说的就是这件事。他是被诬陷的,后来被救出狱。

读晋城,了解我们的根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是否传染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