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最近我偶翻《红楼梦》,想到一个问题,大家都听说过女娲补天,可是补了多大呢?
《红楼梦》有一条线索,按《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就是说,要计算天上的窟窿有多大,只要知道每一块石头的面积,再乘以即可。
计算补天石面积之前,先谈谈为什么要补天。
为何补天女娲补天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因为「天不兼覆」,所以要打个补丁。
天怎么「不兼覆」了呢?
东汉王充《论衡》提到:
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按《论衡》的说法,共工和颛顼争夺天帝(颛顼为天帝,命令重、黎二神「绝地天通」的就是他。),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西北方的天柱,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四极废」中的西北极。
古人的想象很有意思,天柱折断,不是天掉下来,而是大地翘起,大地好像个跷跷板,西北方翘起来,东南方自然塌下去,于是「地不足东南」。
《红楼梦》显然采用了这个说法,第一回写甄士隐出场: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地陷东南」和「地不足东南」是一个意思。
共工撞不周山这句话,《淮南子·天文训》也提到了: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但《淮南子》并没有说不周山和女娲补天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王充把它们糅在一起了。其实仔细一想,仅一座不周山和「四极废」不可同日而语,除非有四个共工级别的大神一起,因此这到底是不是一件事,不能确定。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和共工争斗的是祝融,而《山海经》又说共工是祝融生的(「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关系乱的一塌糊涂。中国上古神话看起来支离破碎,互相矛盾者很多。
半截不周山掉哪里去了呢?有人说被元始天尊拣去炼成法宝番天印,赠给广成子,封神一战砸死了不少人。拿天柱砸人,很有想象力,不过《封神演义》并没有提到番天印的来历,这是现代作家的想象。
不论如何,天是破了,于是「宇宙大祖母」女娲出场了,炼石补天。
计算补天石大小要计算石头的面积,关键是搞清楚「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是什么意思。而高度与面积无关,因此只要考察「方经二十四丈」指什么,有三种可能。
面积「方」可能是面积,比如「方圆十里」,指的是半径十里的圆。事实上,如果你看《红楼梦》程本,它写的很直白,就是「见方二十四丈」。因此,我们有了补天石面积的第一个说法:
1.程本:补天石面积=24丈2
边长但是「见方二十四丈」也可以指边长二十四丈。例如「一米见方」,是指边长一米的正方形。还有人说,「方经」本来写作「方径」,而「径」是长度,例如「直径」。如果是这样,那有可能是说长二十四丈。
那么是边长二十四丈还是周长二十四丈呢?
如果按「一米见方」之说,指边长,就有了补天石面积的第二个说法:
2.边长二十四丈:24x24=丈2。
周长《西游记》写猴子出世,是这么写的: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你看中国最著名的两块石头,连尺寸都这么相似。可见要强调天灵地杰,总不外乎二十四,三六五之类的。这里「二丈四尺围圆」显然是周长。因此,补天石周长二十四丈也说得过去。当然了,《西游记》不代表《红楼梦》。一个是野生的,一个是娲皇至尊亲手所炼。但为了结果全面,我们把周长也算在内。
周长二十四丈,相当于边长6丈。这就有了补天石面积的第三个说法:
3.周长二十四丈:6x6=36丈2
综上,根据《红楼梦》,补天石的面积有三种可能:
1.程本:24丈2
边长二十四丈:
丈2
周长二十四丈:
36丈2
对应的补天面积分别为:
1.程本:24*=丈2
边长二十四丈:
*=丈2
周长二十四丈:
36*=丈2
至于到底哪个结果符合原文,我只能严谨地表示——留给专家吧。
1丈=?米古人管男子叫「丈夫」,因此一丈差不多一个人那么高(现在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cm左右)。而且古代身高一丈算是大个儿了。据《三国演义》,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关羽还不到一丈呢。
实际上,丈的长度远比身高要长,且随时代变化(单位的确定都很难,需要近代科学手段。例如,米的定义是「光在真空中1/秒前进的距离」,古人不可能也没必要定义这么精确)。
下表是历代「丈」的长度1,单位是厘米。
可见,丈的长度是递增的。三国时期一丈=cm(因此关羽身高2.18米),而到了《红楼梦》时代的清朝,一丈=cm(营造尺)。
现在可以把补天面积换成平方米了。
计算比较麻烦,我写了一段程序,想要哪个朝代的结果只要找到对应的转换倍数即可,例如三国时期,就输入2.42:
//三国threeKingdoms=areaCal(2.42);
清代就输入3.2:
//清qing=areaCal(3.2);
《红楼梦》是清代的书,就以清代结果为例:
清代(1丈=3.2米):1.程本:丈2=米2=8.97公里2。2.边长二十四丈:丈2=280米2=.29公里2。3.周长二十四丈:丈2=米2=13.46公里2。
「程本」的结果最小,8.97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半故宫。最大值.29平方公里,相当于三百个故宫,也正好等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半(海淀区面积是平方公里)。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遍这几个数字:
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
看起来很眼熟,对,这不整个儿一「年月日」么?
为什么这么巧,只有「天知道」了。
JavaScriptCode/*1.程本:24*=丈^22.边长二十四丈:*=丈^23.周长二十四丈:36*=丈^2*//*「丈」和「米」转换三国:1丈=2.42米清:1丈=3.2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