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国家的成语里就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想象力,《狐假虎威》《鹬蚌相争》《叶公好龙》……简直数不胜数,而且还包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比如《如鱼得水》《车水马龙》等等,连大人听了都觉得特别有意思。所以,常爸选择了有趣有意义又适合孩子的成语故事,以和小小常情景对话的形式生动演绎,制作成音频,让孩子们过足听故事的瘾,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理解了成语的含义。
而且,成语的语言规范,可以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为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滋养。爸妈千万不要强行让孩子们背诵记忆成语,只需让他们享受听故事的过程就好,日积月累,我们一定会发现孩子运用词汇能力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有故事的词汇带给他们那份充盈的愉悦和满足。
今天推送的成语故事是:愚公移山。
故事概要
相传太行和王屋两座山原本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方圆七百里,数千丈高。外面的世界被这两座山挡得严严实实。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山林和云雾缭绕的怪石。人们想要走出这大山,需要辛苦走上大半日,出入非常费力。
在山脚下,住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人们都叫他“愚公”。有一天,他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说:“我们全家一起把门口的王屋、太行两座山移走吧!”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提出了疑问:“老头子,就凭你的力气,恐怕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铲不平,怎么可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呢?就算你能把山移走,可是挖出来的石头和土块又堆到哪里去呢?这堆起来不就又是一座山了吗?”
大家出主意说:“渤海距离咱们这儿不远,我们可以把土石都丢到渤海边上。”于是,第二天愚公就率领着儿子、孙子,一队人挑起扁担、拿着锄头开始挖山。他们挖土、砸石头,积攒成堆后,再用竹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家的寡妇有个孩子,才七八岁,也跟着愚公一起移山。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没有停歇过一天。即使刮风下雨、生病受伤,也挡不住他们移走两座大山的决心。
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忍不住讥笑愚公:“愚公啊,你简直是太愚蠢了!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挖几年啊?你剩下的力气恐怕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了,又能把这大山怎么样呢?”
愚公笑呵呵地说:“智叟啊,你真是太顽固了。就算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我的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这两句话说得智叟无言以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将它报告给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打动,命令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从此,愚公家门前平平坦坦,从冀州的南边一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借指有决心和毅力,知难而进,不怕困难。
1
END
1
戳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优质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