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炎帝陵景区简介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2-23

炎帝陵

炎帝陵景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南。相传远古时期,神农炎帝就在上党地区的羊头山一带活动,曾在此得嘉禾、播五谷、制耒耜、尝百草,开创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晚年,在炎帝岭尝百草时,因误食“百足虫”而中毒身亡,且长眠于此。

炎帝陵,俗称“皇坟”,陵旁有庙,谓之五谷庙。早年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上下两院。现仅存正殿五间,为金元重建。院内有一古柏残根,径约3米,专家考证有五千年的生长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最早的炎帝陵石碑重见天日,该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生元申道统所立。碑后为陵,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

炎帝陵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保留下来的建筑损毁严重,修复炎帝陵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年以来,在台湾各界精英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在国台办、山西省、晋城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我市于年5月启动了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至年5月工程告竣。同时于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成功举办了丙申年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大典。同年7月,举行了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是年12月,炎帝陵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年4月,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年5月,成功举办“问祖炎帝寻根高平”丁酉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省长楼阳生、新党主席郁慕明等领导参加了拜祖典礼。景区自试运营以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

修复后的炎帝陵景区,总占地面积余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共有大小殿堂房屋间。景区建筑群均为木构,并采用了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充分彰显了炎帝陵威严肃穆的宏伟气势和古朴端庄的历史风貌,建筑格局为四进三重院落。景区目前人文及自然景观20余处。

炎帝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始祖恩情泽被千秋万代。我们追寻炎帝足迹,就是要寻文化之根,寻精神只根,寻发展只根,寻找两岸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唤起龙族子孙的责任与担当,共同书写五千年文明古国新的辉煌篇章。

炎帝陵景区热忱欢迎您的到来!

炎帝陵简介

前言

炎帝陵景区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祭祀谒祖的场所,也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人们情感、精神、心灵的寄托,是维系、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炎帝陵是圣陵、神陵、魂陵,占有无比崇高而又神圣的地位。为了突出景区神圣、神奇、神秘的三个特点,将进一步提升景区的人文内涵,以提高炎帝陵的震撼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激发游客崇祖爱国的情怀。

牌坊

四柱三枋式冲天石牌坊,昭示着始祖炎帝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

朝圣大道

全长米,宽12米,整条大道全部为高平当地黄砂岩铺墁,象征0年古老的中华文明。入口处采用四柱三枋式冲天石牌坊,宋式风格,高12米,宽24米,古意盎然,气势雄伟。牌坊摺柱花板正面摹刻“炎帝陵”三个金字,背面携四个行楷大字“福佑中华”。

天梯

天梯上承炎帝广场,下接朝圣大道,长95米,宽12米,共12个梯段个台阶,中间镶嵌12块雕龙丹陛石。数字“12”蕴意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12时辰,“”为12个月、24节气、72候之和,代表炎帝“制历分时”之功德。天梯每个梯段9个踏步,每个平台进深5米,丹陛石两侧台阶宽均为5米,寓意炎帝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左右栏板雕刻有五谷图和百草图。天梯两侧是坡地绿化景观,选取“火”“谷穗”“耒耜”“陶罐”等元素构成炎帝文化的缩影。

山门

山门,又称“三门殿”、“四季殿”。殿身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建筑面积.06平方米。两侧墙壁绘有炎帝四大臣子“四季神”的画像。句芒为春神,主管万物生长;祝融为火神,《晋书》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祝融本名)为夏官”;禺号为海神,主管水和万物生长、丰收;后土为土神,掌管大地山川和万物休养,被尊为“大地之母”。

功德殿

炎帝陵中轴线上第三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歇山顶,建筑面积.4平方米。殿内东西两侧壁画向世人展示了神农炎帝发现五谷、教民耕种、垦渠凿井、制麻为布、首倡交易、五弦礼乐、作陶为器、发明医药、筑墙为城、炎黄结盟等十大功绩,再现了远古时代的生活场景。

始祖殿

位于炎帝陵中轴线上,规格等级仅次于炎帝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东、西、南三面出廊,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2平方米,为祭祀神农炎帝之场所。殿内壁画展示了华夏始祖生平事迹和炎黄结盟的伟大功绩。

炎帝大殿

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轴线三大殿中的主殿,座落于月台之上。面阔9间,进深5间,通高24米,前出廊,重檐庑殿顶,建筑面积.56平方米,为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规格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36根擎天“金柱”,二人方能合抱,高三丈有余,雄伟壮观。中间供奉神农炎帝木雕贴金神像,坐九龙椅,高5.65米,鹿、鹰侍奉左右(相传炎帝幼时在鹰、鹿呵护下长大成人)。神像有一独特之处,即肤色黝黑,因炎帝尝百草时中毒所致,为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献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东西两壁壁画,为鸿篇巨制的《朝谒炎帝图》,历代帝王、皇子皇孙、明相名医、儒流贤士、孝子贤孙、天地神祇、三山五岳等与炎帝神像形成一个整体,体现天、地、人的东方哲学思维及信仰意识的文化内涵。

百草殿

位于炎帝大殿西侧,与五谷殿遥相呼应。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建筑面积.7平方米。殿内供奉手持药草、药钵的神农炎帝和药童、药工的木雕神像。

溯源堂

位于中轴线西侧,紧邻百草殿。堂身面阔5间,进深6椽,悬山顶,建筑面积.8平方米。堂内追本溯源,从地理、气候等方面充分印证了上党所处太行山区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炎帝文化向神州各地辐射传播,构成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中心花开、八方辐辏的文明格局。

五谷殿

炎帝陵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庙宇,旧称“神农上庙”、“炎帝陵庙”、“五谷庙”。始建于元初,明、清两代均有重修,年,高平市政府落架大修,五谷殿得以保护。现正殿为明代遗构,殿顶琉璃脊刹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刻“大明嘉靖六年”题记。殿内供奉炎帝、夫人及太子神像。石神台为宋金遗物,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大梁上以彩绘镶金的金龙标志着神农炎帝的顶级规格。

炎帝陵寝

位于炎帝陵景区东北隅,其北枕翠屏,南眺丹水,西望羊山。冢为圆形石砌结构,径15米,丘高5米余,石墙高3.15米。冢前立石雕神龛,其内即为闻名全国的“炎帝陵”石碑,碑高0.95米,宽0.66米,为明万历三十九年申道统所立,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碑。冢下有一神秘地宫,内有一盏万年灯,常年不熄。亲历者中庙村邢姓老人为地宫内的万年灯送油,曾顺墓道进入地宫。

农耕堂

位于中轴线东侧,与五谷殿相对。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建筑面积.7平方米。堂内图文并茂,展示了农耕之祖神农炎帝获嘉禾、种五谷、制耒耜、兴稼穑的历史性功绩,并列展了中国古代数位农业科学家对农业发展的卓越成就。

碑亭

亭身面阔3间,进深4椽,高9.5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碑亭造型独特,鸟瞰犹如大鹏展翅,欲上九霄。其匠心独具之处还在于亭内不设梁袱,整个屋顶重量全部由斗拱进行支撑,加上巧夺天工的八角藻井、精致绝伦的琉璃宝刹、神秘莫测的栓天链,是为“四绝”。从碑亭前通过券门观赏炎帝陵寝角度极佳,初看神龛古碑与碑亭浑然一体,穿过亭身,景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令人叹为观止。此欲扬先抑的建筑手法全国仅此一处。

钟鼓亭

原五谷殿前钟鼓楼历经千年风雨,俱废,仅留五尺余高墙基,现择地重建,再现昔时繁华。重建后的钟、鼓亭两建筑形制相同,均为攒尖顶,每个亭建筑面积64平方米。

根源堂

位于中轴线西侧,紧邻医药堂,面阔7间,进深6椽,悬山顶,建筑面积.7平方米。堂内重点展示炎帝在上党地区尤其是在高平境内留存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庙宇、碑刻、文献、传说、诗文、民俗以及祭祀文化等,昭示了炎帝创造文明的根源之地,奠定了高平炎帝陵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

医药堂

位于炎帝陵主轴线西侧,与百草殿遥遥相望。面阔5间,进深2间,歇山顶。堂内以图文形式向世人呈现了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尝百草、兴医药的伟大成就,并集中展示了历代医药名家在中医方面的传承与发展。

关圣殿

旧称关帝庙,原址位于五谷殿以东,现迁建于山门西侧三合院内。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6椽,悬山顶,建筑面积.3平方米。为祭祀武圣人关公之地。关公生前曾终生护卫炎汉皇叔刘备,去世后被封为武圣人,古人将关帝庙多建于陵庙内。寓意继续守护神农炎帝的陵寝。

古柏

此古树残根为炎帝陵最久远的历史遗存,是炎帝陵寝活的见证。该树种为桧柏,原有两株,分立于五谷殿正殿前甬道两侧,径约3米,五人方能合抱,树龄有五千年之久。相传黄帝即位后,封炎帝后裔参卢于潞,亲手栽植两株古柏,以铭记始祖之功德,荫泽万世子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18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