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的鞋呢?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在山山水水间过着自己的生活,不问人间冷暖,不晓尘世繁华。然而,这种想法,全然是一厢情愿的相思和意淫。忘了,画画不用鞋书画往小处说是爱好和兴趣,往大处说是艺术,而总得来说它是内心世相的外在体现。没有内心世相的人,体会不到书画的苦和乐,更体会不到艺术的本质和真谛。美髯公是谁?太行赏云客是也一切都源于喜欢,而止于执着。喜欢是动力,执着是永恒。他们之间的长度,我很难用距离来度量,却可以用路程来归纳。有内心世相的人才能懂得书画起初的喜欢和永恒之间的所谓的“距离”和“路程”的区别。距离是直线的,路程却不一定是直线。从细微处观看每一个有生命灵魂的载体,推而广之,举而大之,或许是另一个层面对“见微知著”的理解。不需要对,但却是真实不虚的体会。艺术,哪来对错?阵容是汉子?还是女神?大胡子说是娘们;太原小伙说是大娘。你说呢?评论区回我。因缘种种,得以人心际会。除却一层不变的工作之外,我拥有一个小小的团体,这个团体,我给它取名为正本:正其心,求其本。四个公的,德福说:不识数,是五个好不好。我的综合知识架构是唯心主义,认为心生万物,万物赖于心而归于心。由心发轫,求是本,溯其源,再归于本心。因此,我对他们的称呼也是唯心的,叫“正亲”,也叫“正粉”。还有两个,外加德福都开小差去了吗
庚子夏月,我与正本的正亲正粉们,相约于太行山,漫步于王莽岭。这种相聚,是随缘随心。随缘好相聚,随心易风波——苦乐参半,乾坤一体。懂得天地,也就懂得了其中的容易和艰辛。天下事,心中想,无非阴阳并体。阴阳互抱,生生不息,不息才能生生。反观太行之行,不息致生生。生的是什么?我想,正亲正粉们都各有所得。我也有所得,只是或浅或深的程度不同罢了。威武霸气,本来摸啥呢?用唯心的世界观看世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一句不合常理的话。我非草木,怎知草木定无情,我是肉躯,也观世态常绝情。情生由心也由物。重登王莽岭,再走太行山。山川不曾巨变,草木再次笑人,烟岚越领复低沉。拾阶而上,取道而下,过了一山又一山,看人头攒动,任风西东。笔墨随心走,世相亦动容,薪火相传了无益。为学多进,为道乃损,识得草木复山川,听松且吟吟,凭水传情。我想,这就是我再次走进太行山的真实所得和所想吧!山高为顶谁为峰除此之外,说点正本的正亲和正粉们吧!遭遇围观,就是没遭遇群殴!活好力气大,谁敢我常常觉得,好为人师是一种耻,又常常认为教学相长是一种道。纠结人的人,怎么看都是拥有纠结的心。佛讲因果,也讲轮回。既然有这样的果,必然是有前面的因。于课堂,我是正亲正粉的老师,于私下,我是他们的晚辈。做好分内事,算是对因果和轮回最好的敬畏。本来画鸟,散人画山发自内心的讲,正本的团队我是喜欢的。因此,对于他们对于书画的喜欢,我愿意用真心作付出。会武术,挡不住先说书法的正亲正粉。还会走“猫步”
书法,求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种种之法,务必先求心法。法生于心,心传之于手,手传之于笔,笔付诸于纸,纸呈现迹,迹再反照内心。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诸法不从心上求,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晓得此理,其余之法,逐一推求,便能迎刃而解,若再起于细微,便能势如破竹,勇猛精进。是谁拍的,快说,保证不打你哈于书画而言,我之所学与我之所好,我业余的精力更用心于画。然而,工作之便,我沉浸书法也是十余载。十多年的工作积累,多在于理论的梳理和探索。因此,于书法而言,我更希望正亲正粉们能在追求技法的同时,多留意书理的跟进。你们玩儿,我画??关于画画的正亲正粉们,我想说的也仅仅如此而已。那,那,那,我认真画山吧国画,讲技法也讲画理。然而,一切技法和画理,终究归于自己对世界的内心世相再现。种种物,类类相,用心感于物,用情理于相,再用笔墨传递内心世相的第一感受。如此,一切所为法,才能如幻如电,如梦如斯。我于国画,是出自本能的喜欢。喜欢的东西,未必会有结果,喜欢的东西,也未必终须要结果。它的背后,承载内心,它的笔墨,体现世相,这是我对国画最好的解释,也是我对喜好,最好的回答。步伐统一跟上节奏源于机缘,我们为伍。我常说,书画能教,艺术不能授。这不是谦辞,也不是对自己水平不佳的说辞,而是对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必须拥有的敬畏。敬畏艺术,敬惜字纸,敬惜每一片草木,每一份生命和灵魂,以及心中的一份净土和乐园。乐着画,更有感觉
学员说:“学艺写生,伴友而形,五十知天命;问山拜水,雄峰奇树,取舍入画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书画都赢,日暮安营,推杯换盏,畅叙友情。”其实,黎叔也很认真问山拜水,再删繁就简,移花接木,再取舍由心,知此,便知彼: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登堂不在入室,拾阶不在登高,求其道,终归求其本心,求其本性。德福说:认真的人我不“亲”咦!谁信,就你那点心思,在拍照的时候都表现地淋漓尽致书画本是自性作,何须烦手信推求。正亲的画这样
还有这样
呵呵,还有这样
庚子夏月一行,是正本的正亲正粉们第一次团体入山交游,写写画画寓教于乐。自正本团队建立起来,倏忽之间也恍然9个月,一周一次的相聚,除却疫情的阻隔,屈指一数,时间并不是很长。然而,他们收获的多少,在于他们的自心。身为课堂上的老师,却回答不了这个不难的难题。散人的是这样
太行归来散记。虔州散人写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1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