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每周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11-7
白癜风皮肤病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515/4173930.html
导读

鱼台稻改是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它记载了鱼台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见证了鱼台人民艰苦创业、实事求是、改变贫穷、改变现实、造福后代的伟大壮举。六十年代以来,“稻改精神”已经成为鱼台的一个“精神符号”,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期节目李俊民老人将为我们讲述,他记忆中和镜头下的稻改故事。李俊民老人是我县六七十年代的记者,他亲身经历了我县稻改的整个历程,并用镜头记录下了那些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无畏,拼命实干的稻改精神,让我们和李俊民老人一起重温鱼台稻改艰难跋涉、全民治水、创造奇迹的发展历程。

李俊民老人是鱼城镇人,年毕业于山东文化干部学校。五、六十年代曾任过乡镇、人民公社、县人民委员会秘书、文教局干事、文化馆代馆长。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照相机,从此就和照相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俊民老人说,正是有了这个机缘,才使得他有机会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稻改借山取石,修排灌站、挖渠、插秧、丰收等历史性的场面。如今,提起鱼台稻改历史,老人有说不完的话,对于往事记忆犹新。

李俊民:十年九淹,不下雨就旱,下了雨就淹。特别是57年,咱这鱼城都撑小船。比这边的都高得多这边更洼。特别有些荒芜地区,像老砦的北大荒,一共没开垦的地方都是。

50多年前,鱼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面低于湖水面,承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20多个县区的地上客水,地表水面积40万亩,新中国成立前,麦季庄稼经常遭受水灾,秋作物更是十年九不收,直到年,群众吃饭、穿衣、治病,基本由国家包揽。全县22万人口中,有7万人常年流落在外逃荒要饭。

年7月,国务院决定,鱼台与金乡分治,恢复鱼台县,县城驻地谷亭。新成立的鱼台县委、县人委面对全县大面积的荒湖涝洼地,提出“治水改稻,变害为利”,得到省水利厅和济宁地委的大力支持。从年12月作出决策,到年5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历时不到天时间。

一股劳动的大潮席卷了鱼台大地。挖沟排水、抬土筑堤、打封闭围堰与排灌站的建设同时进行。没有沙石,他们便组织了0名劳力到湖东山区采石、运沙;没有水泥预制件,他们就自己动手做;没有钱,全县开展了自筹和捐献活动,只要县委的决策为了群众的利益,人民都全力支持。

李俊民:不开山的群众开始献料献石料,家里有原来盖屋的,有石头的,都献出来。那时候群众只要县委有什么指示,说到哪里群众很快就行动起来,都去,形成千军万马,挖的挖、耕水田的耕水田。在这个情况下,河道沟渠基本上都配套了。

修排灌站,取得了成功,群众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甚至是牺牲。在一处排灌站建成开机时,由于污物堵塞了进水口,叶轮不能运转,民兵连长张玺郎奋勇跳下水去,潜到五米深处清除污物,随着一声巨响,浪花喷涌而出,张玺郎被叶轮绞成了碎片,再也没有上来。

李俊民:那个时候,一到晚上夜静的时候,听见的就是机器抽水的声音,旁的声音你听不到。嗡嗡的,整个的田地。主要是群众的干劲,从大的来说就是自力更生精神,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鱼台人的“拼死拼活”结出了惊人的果实:短短天的时间,共计建成排灌站46座,开挖灌渠条,总长公里。搬运的土石方,不包括田间小建筑,共计0多万方。据工程人员计算,连同田间的工程在内,当年搬动的土石方,若筑成一米高的土块,可绕地球一圈半。

年冬天,群众挖红卫河,下着雪,光着膀子、流着汗,工地上的凌茬子,刮的腿上血肉模糊。群众从凌晨三点半干到晚上十点,都是肩抗手抬,大量的淤泥用铁锨挖,用布兜抬,如此巨大的劳动量每人每天只有4大两饭。为了赶工期,为了跟时间赛跑,为了生产自救,领导和群众都付出了体力劳动的极限。

李俊民:三点半就得起,地头吃饭去,地头两顿饭。特别是连轴转的时候,黑天白天干的时候,最耗人!所以群众那个时候整个的算一股劲的搞稻改,得翻身!不能再挨饿逃荒!

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变水患为水利,还要赶在7月底前把水稻插上,群众脚上都带着伤口,下到水田去插秧,水进伤口,泥进裂口,忍着疼痛拼命硬干。

李俊民:整天在水里泡着,那个腿也肿,手插秧插的。一插下去,弄的麦茬都有血,比较苦。都主动!小孩人家会跑的小孩都带到地里去,基本上家没人。

插秧之后,为了稻子能够丰收,领导干部和群众千方百计积绿肥,挖湖泥、捞苲草。领导和群众齐上阵,在河里捞苲草,苲草上的苲凌子,刮的脊梁上净血道子。

李俊民老人的镜头下拍摄了大量群众劳作的照片,挖渠、运土、建排灌站、生产水管、插秧、丰收等场面,但当李俊民把镜头对准相关领导的时候,却总被拒绝。

李俊民老人的镜头还对准了在稻改中涌现出的先模人物,记录下他们的感人故事。他也深受先模人物的感染,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使他拍摄了很多真实感人的照片。

年,鱼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粮食亩产由年的69斤提高到斤。多年的贫困县一举变成余粮县。这时,李俊民的照片多是展现田间地头、打谷场、交余粮现场,群众丰收的喜悦景象。

年,鱼台县被评为山东省模范县,成为全省农业学习的典型。《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各大报社的记者纷纷对鱼台的稻改进行报道。李俊民老人也首次坐飞机对鱼台进了航拍。

首次进行航拍的李俊民老人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但他心底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鱼台稻田的壮丽美景拍好。李俊民老人的首次航拍也成了鱼台县发展历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

李俊民老人在闲暇时间还是会时常的翻起这些老照片,回想起那段艰苦岁月带给他的震撼和启迪。给记者讲述稻改故事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种为了生产自救,艰苦卓绝、无私无畏的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

李俊民:主要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不能忘了!这个十年有九年涝,现在变成北国江南鱼米之乡,这就是了不得!

壮举垂史册,丰碑立心中。追溯这段难忘的历史,我们被全县人民战天斗地,百折不挠、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干群同心,治水稻改的大无畏精神和前无古人、独一无二的历史壮举所折服、所感动,稻改不仅是鱼台农业发展的里程碑,而是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的奇迹,更是留给鱼台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无畏,拼命实干”的鱼台稻改是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一代又一代鱼台儿女的心里,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居弱图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在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的征途上做出新贡献。

-TheEnd-

你可能喜欢

鱼台两家企业获年市十佳工业电商称号

鱼台:食品快检进乡村群众吃的更放心

鱼台掀起弘扬稻改精神热潮

鱼台稻改,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鱼台电视台免费招募出镜小记者啦!面向全县寻找优秀的你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19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