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师学张璪,又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扬长舍短,达到了笔墨两得、皴染兼备的艺术效果。他所作全景式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对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赞诗作者韩晓飞)
荆浩,字浩然,沁水县实和庄人。我国唐末五代最具深远影响的山水画家,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之祖。
师法造化成就卓著
荆浩出身士大夫家庭。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如果不是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兵荒马乱的话,他一定会走上读书科举入仕成名之路。其成名丹青妙手,应该说是因祸得福。据其《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之极为惊异。于是他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神奇美妙的大自然赋予他无穷的创作源泉。加之他作画勤奋,不懈追求,能寄寓高情于画卷,又善于学习,广泛地吸收了唐代以来各派名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靓丽的里程碑。除山水画称绝外,荆浩还兼擅画人物。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荆浩之画作,历来受到好评。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赞其画说:“上有荆浩子,持归翰林公。”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荆浩说:“十世纪北方的山水画家,重要的有荆浩和关仝二人。荆浩的画皴染并用,浓淡分明。”在历代绘画史籍记录中,载有荆浩作品共约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如《宣和画谱》所记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钟离访道图》等,就是以人物为主的。山水画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夏山图》、《江村忆故图》、《渔乐图》、《秋山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匡庐图》等。比较特殊的是《珊瑚网》中记载荆浩有《交泰图》册页,可能是一幅画有三只羊的风俗画,寓意“三阳(羊)交泰”。以上作品除《匡庐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荆浩画作的艺术特色明显有二:一是“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然而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到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也更加讲究。二是“大山大水,开图千里”。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了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开阔,立意雄伟,终于展现了“开图千里”的博大气象。他把不同形貌的山峦水流,分别定名为:峰、顶、峦、岭、岫、崖、岩、谷、峪、溪、涧等,作画中使“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冈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从上下、远近、虚实、宾主以及诸多物象作全方位审视,形成了“咫尺而得千顷之势”的无穷艺术魅力。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亦产生了极大影响。
山水画论精当独到
荆浩的主要贡献还是其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笔法记》又叫《画山水录》。这部画论总结了唐以来山水画的创作经验,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山水画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的理论著述,对我国山水画及其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中首先指出艺术形象有“真”与“似”之分,强调艺术形象的真实与生动,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品评艺术水平高下的“神、妙、奇、巧”的“四等”和用笔“筋、肉、骨、气”的“四势”以及绘画中的“有形病”、“无形病”等,有精当而独到的创见。“六要”,是《笔法记》的主要内容,是对南齐谢赫的“六法论”的发展和升华。它可概括为“气韵”、“思景”、“笔墨”三个方面。“气韵”即是对艺术形象的要求;“思景”即是创作方法论;“笔墨”即是绘画的造形手段。就以“笔墨”而论,在荆浩之前,我国绘画造形技巧主要是用笔,即先用线造形,然后布色。随后出现了“泼墨法”和“破墨法”等,通过着色的浓淡深浅来加强表现力。荆浩及时总结了这一成果,单独提出了“墨法”,这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