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历史知多少???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sou),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敬廷,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年恢复5县制。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版图一致。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65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0亿立方米。年我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种,动物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我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明清时期晋城工业发达,手工业工匠众多,村庄以工匠姓氏为名的有冯匠、吕匠、马匠、苗匠、复匠、郝匠、候匠、谢匠、武匠、岳匠、孟匠、孔匠、韦匠、金匠、左匠、牛匠、申匠、段匠,合称十八匠。这些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它说明晋城在古代手工业很发达,原有“九头、十八匠”之说。相传以姓氏作村名的“匠”、“头”都是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技术高超的工匠。现在仍以“头”字作村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以“匠”的姓氏作村名的如夏匠、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申匠等,共26匠。
晋城人有发达的冶炼业。在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明清时“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明清两代,山西与陕西、甘肃两省又是协饷区,泽州商人携赀携物入陕甘协饷贸易,不绝于史。头下军州及匠户制度的建立。金国是从部落制迅速发展成封建制国家的,在其封建制国家制度中,有浓厚的奴隶制痕迹。金代时,泽州是金国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金国与宋朝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为了保证战争对铁制兵器的需要,金国的奴隶主将领将各地的匠人抓来泽州,在这里设立了头下军州。大元帝国与南宋对峙时,泽州又成了元与宋交战的前沿阵地,元代的奴隶主军事首领继承了金代的头下军州制度,建立了匠户制度,由此形成了晋城的九头十八匠。九头十八匠是异族统治者对汉族百工匠人残酷剥削压迫的产物,但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两代,匠户不直接为封建政府服役,而是交纳匠价银。
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造就了铁器的成熟,塑造了千千万万的匠人,由此产生了匠村。这些或许是春秋时的兵工厂,没有严格的考证,仅是假想。战国时期兴起的铁范叠铸、铸铁柔化等技术到西汉已成熟,成为冶铁作坊的常规工艺,随着脱炭工艺的出现,导致人们有意识的在高温下炒、炼、煅。战争结束了,这些兵工厂要转入民用打造生产。据考古冶炼业专家讲,在长平战场范围内的长治分水岭出土战国时的铁器达十三件,是很先进的铁农具。南北朝阳城牗今晋城阳城县牍的冶炼最盛时犁镜炉近百座,产品有五百多种规格,年产余万件,除供应国内,还远销朝鲜、日本、尼泊尔、不丹。《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代山西冶铁中心仅晋城一县牗今晋城市泽州县牍,熟铁炉业全县炉数约计百余座。
有关晋城历史的记载还有很多,而身为晋城人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对晋城熟悉,熟知晋城的历史呢?相信大家看完后会感同深受的,作为晋城人是否应将晋城历史熟知?将教育子孙后辈熟知晋城历史为己任呢?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