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读晋城当司徒映望向司徒小镇,他会说些什么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0-10-13

前些天,一位朋友闲来无事,带着孩子到司徒小镇遛弯儿,高兴而去,却扫兴而归。一问,他便忍不住抱怨,“收费呢!那么贵,还不如去泽州公园!”

我仰起头,回想着司徒小镇和泽州公园的景色,最后点头头,认同他的说法。

司徒小镇投入那么大,开始收费无可厚非。但是,掏钱进去,看到的景点值不值这个价,就得好好思量思量。

我常去司徒小镇,最喜欢的是那条明清小街。古香古色的建筑,总能勾起我的思古幽情。但同时我对这条街意见也最多。

小镇夜景

小街过于逼仄,晴天的时候还好;天气一转阴,总于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而且,平时游人很少,两侧小小的店铺,半数关着门;开着的则卖点温州生产的小商品。仿古的建筑,特别是淘宝轻易就可以买到却贵许多的小商品,总给人一种“假”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我想起北京后海的胡同。那些胡同,虽然也很狭窄,却一点也不逼仄。从银锭桥下来,一下子钻进去,四通八达的小巷,古朴的建筑,各具特色的商品,两侧喝着咖啡聊天的外国人,大冷天跳进水里游泳的老大爷,都让我产生一种舍不得走的感觉。

而且,还没有人找我收费,让我扫兴……

图为打铁花

近几年,司徒小镇的“打铁花”名扬全国;民俗表演“二鬼搬跌”勾人乡愁;过年时的“十二生肖社火”也十分新鲜……

但如果说,她真正有什么魅力,那还谈不上。

在很多人心中,也不过是一个有点特色的“公园”罢了!

就我来说,我似乎对年前那位弃官归乡的司徒映更感兴趣些。

公元年,唐王朝发生了“甘露之变”。年轻的皇帝文宗诱骗把持朝政的太监去观看“甘露”,想借机干掉他们。结果事情败露,太监抢先动手,挟持了皇帝,一下子杀掉了多朝廷大臣。

图为“甘露之变”剧照

如此仓皇的局势,司徒映肯定是乱作一团。作为太常卿,省部级的高官,又和皇帝走得那么近,他已经是必死无疑了。

但事情的结局却是“弃官归乡”。

似乎,这个官不是他不能做,而是不想再做了。

他没有向太监乞怜,太监们却轻易放过了他,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翻阅史料,我总觉得字里行间都藏着秘密。事情的真相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这种历史文化的魅力,远比几个新建的房子更能吸引我。

《凤台县志》中的司徒映传记

试想,司徒映突然弃官归乡,回到离开20多年的司徒村,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他可能是骑着一匹大马,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仓皇逃了回来;也可能是骑着一头瘦驴,失望中、彷徨中,晃晃荡荡回了晋城;更可能是蓬头垢面、东躲西藏,靠着友人的帮忙侥幸逃了回来……

那么危急的情况,历史却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太和中,弃官归里。”

哈!“弃官归里”,简简单单四个字,背后却是一千朝臣被杀,皇帝被软禁,主人公生死一线的艰难选择与经历。

我相信,隐藏在“弃官”背后的,一定有一个类似于《史记-项羽列传》霸王别姬、垓下突围的宏篇故事。

可惜,历史只有一个司马迁!在更多史官看来,司徒映这种个人的经历、感受,用四个字来记录,已经很奢侈了。

图为珏山

《泽州府志-隐逸》说司徒映“晦迹隐名,有清望”。读后,我头顶上冒出了一串的问号:司徒映这样的弃官会在哪里隐居?他又会和什么人交往?他们玩些什么,又说些什么?

这种想法充满了趣味。枯燥的文字,在我的幻想中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微电影。

很快,我便在《凤台县志-人物》中再次看到司徒映的故事:“晦迹硖石山,与高僧惠愔为方外交。”

啊!原来是隐藏在珏山。真是不错的选择!

青山隐隐,流水潺潺,古寺幽幽,明月皎皎,确实是个适合隐居的好地方。

何况还有高僧惠愔这样的好友。

惠愔是否这般打扮,游历的天下?

司徒映与惠愔,岂止是“方外交”,他们应该是“同在天涯”的“沦落人”才对。

司徒映“弃官归里”,舍弃的是高官厚禄;惠愔更是放弃了皇室宗亲的身份,出家做了和尚。

年“甘露之变”,强盛了多年的大唐王朝正慢慢走向灭亡。对于末世皇孙来说,做和尚无疑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惠愔“弃家为浮屠”,开始“遍游名山”。

他去过很多地方,为什么最后会选择珏山青莲寺?

秋到青莲寺

是因为清幽的环境?还是因为隋末惠远法师的遗迹?还是因为数十年前,同是皇族的神墨选择了在这里出家,想做个模仿?

在猜测中,我隐隐觉得:惠愔最后选择留在青莲寺,一定和司徒映有脱不开的关系。名山到处都是,但知音却千里难寻。

何况两人又有着同样的经历,一个“弃官”,一个“弃家”。

面对一个“弃”字,两人心底是那么无奈,行为上却那么决绝。

当两个人面对面畅谈时,说到这个“弃”字,一定会相视一笑吧?

司徒映是否也这般骑驴出行?

惠愔做了青莲寺的住持,开始主持修筑“上寺”的藏经阁、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殿。

司徒映呢?他也隐身在青莲寺吗?

NO,NO。绝不会是那样。

司徒映应该选择珏山的山顶才对。一间草庐,半轮明月,才是最好的选择。

丹河将青莲寺、珏山轻轻分在两岸。清晨,司徒映穿着一袭儒袍,在童子的跟随下,悠然下了珏山,渡过丹河,踏入青莲寺。

推开禅房,惠愔法师正在指点小沙弥煎茶。于是两人相视一笑,开始品茶聊天。

聊天的内容肯定非常高雅。司徒映“乡贡进士”出身,精通儒学;惠愔“少学庄易,晚学天台”,道家的《庄子》,儒家的《易经》,佛家的天台宗法理,更是融会贯通,了然于胸。

司徒映、惠愔是否也这般对弈?

谈论中,两个人一定会对儒道佛进行激烈地争辩;对军阀割据、太监弄权,怅然叹息;但更多的应该是为有这么一位“方外交”而点头微笑吧。

童子的催促声一遍遍响起,小沙弥的茶也肯定烹了数遍,但两人却还兀自说个不停。

日薄西山,明月初升,司徒映在童子的唠叨中回到珏山。没多久,惠愔却又和小沙弥紧随而至。

于是草庐前,两个人一起赏月,一起吟诗……

说说笑笑中,当年的“弃官”、“弃家”,当年的狼狈失落,在两人心底变得更加淡然。

司徒映是否也这般独自烹茶,等着惠愔来访?

中国哲学有“舍得”的说法:为什么要“舍”?无他,为了“得”到更多。

法师说禅,张开双手再次握住,一张一握,却不发一言。只有放下,才能拿起;只有张开才能握住。无言中尽显大道。

司徒映与惠愔的“弃”,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司徒映来说,太常卿的高官岂是那么容易舍弃的?二十多年的奋斗,从一个小小的“乡贡进士”做起,废了多少心血才做到的呀?一朝舍弃,舍弃的又岂只是一个头衔,舍弃的还有荣华富贵、优越的生活,还有别人的阿谀逢迎、溜须拍马。

对惠愔来说,又岂止是舍弃了一个身份。他舍弃的是对一个王朝的依附,对家族的眷恋。

但当他们真正舍弃时,眼前立刻呈现出一派光风霁月的景象。舍弃了荣华富贵,便也远离了朝堂纷争,躲开了勾心斗角、阴谋诡计。

下雪天,司徒映是否踩着木屐踏入青莲寺?

从故纸堆中抬头,我为司徒映的“弃”赞叹。赞叹之余,我又想起司徒小镇来。隐隐中,我似乎觉得年前的司徒映,想要对她说些什么。

他穿着一袭儒服,骑着驴子慢慢走近,望向司徒小镇的繁华,望向长长的围墙,轻轻摇头,慢慢又走远了……

1、皇城相府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一座古堡,更因为古堡的主人陈廷敬。没有陈廷敬的家族文化,那座古堡会失去很多魅力。司徒小镇应该学学皇城相府,也为自己找一位“爷爷”,司徒映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2、门票有时候更多是负累。我很喜欢珏山的美景。如果没有门票,我会一周去爬一次山,锻炼身体;如果门票只有十块钱,我会半个月去一次,散一散心;现在这么贵的门票,我只能呵呵一笑,有机会再去……因为我已经去过几次。

读晋城从这里出发

往期文章:

《读晋城:晋庙铺大池头,墙上的法师,土里的员外》

点击图片跳转

李泽军

舍弃只为了光风霁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1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