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宋朝庙宇山西龙岩寺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4/9/17

简介:在晋东南的山西陵川县,有一个以文物古迹多而出名的礼义镇,号称“中国文物第一镇”,下辖1个社区和28个行政村,镇内有4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北吉祥寺、崔府君庙和龙岩寺。今天先说一下梁泉村的龙岩寺。梁泉村是一座山区丘陵上的村庄,有千年的历史,村内古建众多,两三百座新旧民居依山而建,聚成一个椭圆形的村落。村内除了著名的国保金代建筑龙岩寺,其他还有县保玉皇观以及三官庙、魁星楼等十几处。村内地下泉水丰富,至今还有两处泉眼保护完好,这也是村庄得名的原因。在村子的西南边,还有一个直径40米的大水池,名叫西洎湖。

水池之南下坡的地方,就能看到一排石栏杆围起来的宏大建筑。这处中间高两边低的建筑就是龙岩寺后殿的后墙。

走近后墙可以看到,后墙直接建在了巨大的岩石上。而据庙内碑刻记载,这块巨型岩石上曾经雕刻有佛像,寺庙的得名也是因为此,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寺庙名字了。

年6月25日,龙岩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梁泉村。

年代:龙岩寺创建于唐总章二年(年)。原称龙泉寺,唐代改称龙严寺,金代改为现名。

面积:龙岩寺坐北朝南,南北长58米,东西宽31.6米,占地面积.8平方米。

布局:龙岩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其中过殿建于金天会七年(年),并奉敕将原寺名改为龙岩寺。

航拍龙岩寺

过殿

正殿

建筑形制:

在这座驰名的国保寺庙中,最为古建专家们称道的就是过殿。这是山西早期木构建筑的一个杰出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研究价值。

这座过殿本名中央殿,这一点在殿内墙上的石刻题记上有记载。它的建筑结构体现了金代木结构梁架的一个特点。

过殿

单檐歇山式屋顶,铺以灰色筒板瓦

过殿建在五层砌筑的青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铺以灰色筒板瓦,屋脊为陶灰色飞龙装饰,两边龙吻对峙。过殿前檐用四柱顶撑,柱头有卷刹,施补间斗拱,昂为琴面式,斗拱用材硕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筑手法。

偷心造是唐、五代时期的主要特征,而宋代《营造法式》所推崇的铺作是全计心造,原因是这种做法网架更为完善。在该书“海行全国”后,无论是在宋代统治区,还是辽、金地区,计心造已多有普及。龙岩寺中央殿多处使用偷心。柱头斗栱、补间斗栱、转角斗栱皆有体现。由此也看出此时偷心造的做法还并未全部抛弃,《营造法式》对其影响并不大。

金代早期建筑受辽代影响较大,辽代的斜栱,到了金代更是普遍流行。龙岩寺中央殿并未采用斜栱的做法,可见其当时受金的影响并不大。

柱头及补间斗栱

转角斗拱

明间两朵补间斗拱

后檐斗拱

龙岩寺中央殿梁架特征:内柱略高于檐柱,尺寸相差一材上下;内梁架结构方式为四椽袱压乳袱用三柱,前后檐大致相仿,前后共用六槫,后檐乳袱为两椽袱,架于后檐内柱与后檐柱之间,乳袱到后尾砍成缴背,紧贴于四椽袱;殿内为彻上露明造;平梁与下袱间的隔承结构采用“蜀柱隔承”形式,梁之中心部位施蜀柱、栌斗、异形栱,其上再立攀间枋(跨空枋),丁华抹额栱,支承脊槫,蜀柱脚部施合榻;乳袱插入柱头铺作后做成耍头,四椽袱项首之底压于铺作上方;其丁袱做成一条弯曲的爬梁,前端伸入外檐柱斗栱中做成耍头,后尾架于四椽袱之上,其上承以驼峰;柱头阑额上加用普拍枋。

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

殿内铺作,连续出华栱,偷心造,上置替木上承梁栿

蜀柱隔承

四椽袱项首之底压于铺作上方

丁栿

价值:

龙岩寺中央殿建筑特征准确的说是承接于宋代地方建筑特征;这种地方性建筑特征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滞后时间比较久远;由于龙岩寺在建造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营造法式》的做法,故而在建造时必不可少的会存在一些随意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s/21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