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近来读了山西大学郭俊红博士著《沁河流域的成汤信仰》、中科院宋燕鹏博士所著《南部太行山区祠神信仰研究:-》两本书,郭著书名虽言沁河流域,其实该书是从民俗学角度对于位于沁河流域中游山西阳城境内的成汤庙及成汤信仰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对于沁河下游覃怀地区的成汤信仰涉及很少。宋著中专辟一章对于南太行地区的成汤信仰在怀州地区的传播进行了专题论述。
我的家乡即位于沁河出太行的五龙口。五龙口古称枋口。因秦时在沁河出山处开凿秦渠,引水灌田,以枋木为闸,故名枋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和兴利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五龙口之名由此而来。
位于沁河下游的家乡覃(音tán)怀地区曾是成汤信仰广为传播的区域,现存遗迹颇多,借两次回乡之机,对于沁河下游覃怀地区现存的汤帝庙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略作小文以记之。
二、覃怀地区地理及信仰习俗
位于沁河下游的豫西北地区在明清时期以怀庆府谓之,所辖包括今焦作市、济源市及新乡市部分地区。这一区域远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覃怀”之名,《尚书·禹贡》记载:“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读“zhǐ”)绩,至于衡漳。”大意是:大禹在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接着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对太行山之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在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来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
覃怀地区夏、商两次为帝都所在地。明洪武元年()改称怀庆府,清循明谓。因曾是畿内旧地,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之称。
覃怀地区交通位置重要。向北直通三晋,向南连接洛阳,向东折北可抵京师,向东折南可达开封;宋时为河北西路,金时为河东南路,是由汴京到河东的重要通道之一。宋之前,战略位置尤为重要,著名“太行八陉”(音xíng)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其中白陉、太行陉、轵关陉三条都位于覃怀及周边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周文王伐于、楚国问鼎中原的晋楚邲之战、秦赵长平之战、太行忠义军抗金、太平军围攻怀庆府等诸多战争。
历史上,因覃怀地区紧邻政治中心洛阳、开封,距离西安也不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山水秀丽,有着皇家后花园的美誉,道教、佛教兴盛一时。
唐宋元时期,覃怀地区的王屋山为道教活动的中心,王屋山号曰小有清虚之天,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茅山宗宗师司马承祯、宋代名道贺兰栖真、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丘处机等“全真七子”、元大都第十七任掌教大宗师完颜德明都曾在此修道。明朝后随着武当山道场的确立,道教中心才随之南移。
王屋山主峰天坛
虽经历史沧桑,覃怀地区仍保存多座千年古刹。盘古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年),是豫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唐贞元年(公元年),李愿归隐盘谷,因韩愈作序送之而负盛名。明洪武年间,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时重修,称“十方大盘谷寺”,香火极盛,闻名遐迩。法属寺院30余座,遍及豫、晋、皖三省。
位于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境内的月山寺,始建于公元年,也是有近千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与少林寺、白马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古寺”。月山寺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寺院规模宏大,有僧侣五百、房舍千余间,经版、经书收藏甚多,尤其藏经阁中收录的佛经最为完整,明代学者李濂在其所著的《明月山记》中曾提到“读道藏于天坛,读佛藏于明月”,句中的明月即指月山寺、天坛是指王屋山阳台宫。
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圆融无碍禅寺是覃怀地区又一千年古刹,韩国佛教圆融宗祖庭。该寺始建于东晋永和七年(公元年),为“民间东传佛教第一僧”的西晋、后赵僧人佛图澄国师所创建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庙之一,比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四九六年)洛阳龙门石窟还要早一百六七十年。由此可以推定,圆融寺是豫北地区的第一古老佛寺。圆融寺在北齐是经僧稠国师封诏重修,规模宏大,被誉为“大河之北中原佛教丛林之首”。圆融寺是中国唯一一处以佛教圆融思想而命名的千年古刹。
历史上覃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得佛教、道教青睐的福地,同时也因地处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孕育了独居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如成汤信仰、二仙奶奶信仰(有别于晋南地区)、女娲信仰、西王母信仰等。祭祀成汤的汤帝庙遍布怀川大地,位于沁阳市紫陵镇的静应庙(俗称二仙庙)被称为怀川地区敬奉二仙奶奶的祖庙,怀川敬奉二仙奶奶的庙宇随处可见,不少家里还有二仙奶奶的神楼和塑像,每逢三月三庙会,怀川人“从朔至望,密密如蚁,层层如织,昼跻于途,夜休盈院。”都要到这里进行祭祀朝拜、上供还愿。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济源市邵原镇被誉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至今尚有多处女娲庙遗迹。
三上古贤君成汤其人
成汤,子姓,名履,又称武汤,大乙、天乙,商族部落首领,商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商是当时的一个部落,始祖叫契,从契以后传十四代到汤。汤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重视农业,鼓励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活跃了经济,已成为夏朝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
夏朝末年,夏桀奢侈荒淫,暴虐无道,致使生民涂炭。桀畏汤势力强大,用计召汤入夏,囚于夏台。后汤得释,广施仁政,归附者日众。
成汤返回国后,积极备战伐夏。商军在汤“讨伐暴军,为民除害。”的号召下,发兵伐夏,鸣条(今河南省封丘一带)一战,夏军败北,夏桀逃南巢(今安徽巢县一带)而死,成汤则成了商代的开国君王。
《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了成汤“桑林祷雨”的故事。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说的是成汤灭夏之后,天大旱,整五年颗粒无收。汤于是亲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他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莫要因为一人触犯了上天,而使鬼神作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不久之后,天降甘霖。
商汤自焚祈雨之壮举,开创了民族承传几千年的雩祭传统。我们常说的献身、奉献、牺牲精神,便是源于成汤的“救旱之德”。
四覃怀地区的成汤信仰
成汤信仰最早源于国家祭祀,据文献明确记载,在隋朝隋文帝时成汤正式进入国家祭祀的名录。最初祭祀的地点在山西汾阴县(后改为宝鼎县,今运城万荣县荣河镇)的汾河入黄处附近,唐高宗时将祭祀地点改为洛阳偃师,北宋真宗时又将国家成汤本庙祭祀的地点改为山西宝鼎。由此可见从国家祭祀的角度,成汤信仰发源地在晋南地区,而民间成汤信仰的兴起可考证的约在唐朝末年,进而传播扩展的豫西北地区。
根据《大宋国解州闻喜县姜阳乡南五保重建汤王庙碑》可以考证至少在唐朝末年民间即有成汤信仰的传播以及供奉汤王庙宇的修建。另据析城山宋代敕封碑(立于年)可知,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天下大旱,皇帝心急如焚,听闻上古贤王商汤遇旱时曾亲临山西阳城析城山祷雨,于是派遣使臣王伾代表皇帝仿效成汤到析城山祷雨。上天普降甘霖,神宗皇帝大喜,与次年加封析城山山神为诚应候,宋徽宗大观四年(年)七月晋境干旱,朝廷再次派遣使者王桓到析城山祷雨,结果又获灵验,后宋徽宗加封析城山山神为嘉润公,并赐析城山山顶成汤庙“广渊之庙”的庙额。以此赞誉汤王为民牺牲,祷雨桑林的行为。由此可以推断,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之前,析城山山巅就有了成汤庙,此庙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敕封与嘉奖,影响力逐渐扩大,进而发展成为晋豫两省成汤庙的祖庙,成为晋南豫北地区成汤信仰的中心。
一位上古贤君演变成为民众信仰的神灵,成为主管一方的雨泽的雨神,与晋西南、豫西北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虽然区域内由沁河、济水、丹河这些河流,民众仍然不能摆脱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境遇,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时,人类面对干旱,唯有祈祷神灵怜悯,普降甘霖,进而演变成为乡村每年组织春祈秋报活动和规模宏大的祭拜汤王祈雨活动。
年端午节,驱车沿S省道经王屋,在劭原转入黄弧线,山路盘旋,抵达位于阳城横河镇的析城山地质公园。然后下车徒步,2个小时后抵达位于析城山顶峰的娘娘池。娘娘池畔即是汤庙遗址,现已坍塌损毁,几成一片废墟。唯有嵌入墙内的一通《析城山记》碑刻,记载着往昔的辉煌。
根据史料记载,覃怀地区武德县(今属于沁阳市)在北宋前期的年就有了修建汤帝庙活动。金元时期,成汤信仰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更加兴盛。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年),析城山成汤庙《汤帝行宫碑记》,记载了到此祈雨的晋豫两省22各县89道汤王行宫,其中位于晋东南泽州、潞州、绛州、沁州等地区的有行宫有35道,位于豫西北怀庆地区有38道,这其中又以位于河南省河内县(二十二道)和山西省阳城县(十一道)为最。虽然碑记所载应该不是当时各地修建的汤帝庙的全部,但是可以看出当时成汤信仰的中心地带除了析城山所在的阳城地区外,比较集中的地区就是位于沁河下游的覃怀地区。
一般认为覃怀地区的成汤信仰源于晋东南地区,其传播或与历史上民众区域之间的迁徙有关。但为何成汤信仰为何在晋南豫北地区得到推崇,鼎盛时期几乎到达村村皆有汤帝庙的状况,而未在其他地区传播,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府城村的早商遗址,或许可以一窥端倪。该遗址是一座早商军事重镇,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虽经数千年风霜雪雨的侵蚀,但其城墙残迹仍清晰可见。城内除出土有陶器外,还有石矛、铜戈、铜箭镞等兵器残物。透过这锈迹斑斑的这一遗存,就仿佛看到了那刀光剑影,杀声阵阵的惨烈场面。此处或许是历史上成汤屯兵之地。
汤选任贤能,举任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右相,辅佐国政。伊尹帮助汤制定了许多治国安民,富国强兵的政策。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圣人,史称“元圣人”。因孟子称“伊尹,圣之任者也。”又称“任圣”。每座汤帝庙中,尹伊都配祀在汤王一侧,享用人间香火。
伊尹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成汤灭夏的诸多重大决策都有其参与其中。他曾对汤说:“此地(怀川)西面和南面有大河为屏障,北面高山为阻,东面一马平川,乃军事重地。”甲骨卜辞载,商王率兵西出,过沁河逐夏。汤一股作气扫平了夏在怀的力量。然后又听伊尹的建议:“可就此造营,养精蓄锐,伺机渡河(黄河)取夏。”汤王采纳了伊尹的主张,招兵买马,屯集粮草,作好了大战前的准备工作。
也许苍天有意助商灭夏。那年冬天,天寒地冻,黄河结冰。伊尹急忙禀报汤王:“大王,天赐良机,多日大寒,黄河水已冻数尺,足可承载我军车马过河,我们可借机渡过黄河,直取夏营。”此计正合汤意,于是汤下令三军渡河,当日就扎营邙山,十数日后又平偃师诸地。翌年春日汤便发兵横扫中原,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州(南亳),后迁至西亳(今河南偃师)。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商人以沁河西南为界。”怀川境内的沁河就是商和夏的分界线,沁河以西为夏地,沁河以东为商地。可以确定,覃怀地区处于夏文化和先商文化交汇地带,也就成为夏商交战的前沿地带,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和根据地,因此留下了诸多遗存。
关于成汤死后葬在何地?史学界尚无定论。唐代官修的极具权威的地理著作《括地志》载:“武陟县东三十五里商村,有商‘成汤陵’。”清《怀庆府志》墓葬卷有同样记述。年,成汤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怀川是商汤灭夏前的根据地,他死后葬于此是极有可能的。覃怀地区遍布祭祀汤王的庙宇可以理解为商灭夏后,夏区域内的人感谢商汤的解放而尊崇建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后不断演变,汤王作为远古贤君被神化成掌管一方雨泽的神灵,与底层民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因为成汤信仰在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同时得以扎根民间沃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五、覃怀地区汤帝庙考察
从元代《汤帝行宫碑记》可以看出,当时怀川地区的汤帝庙数量甚至超过了晋东南地区。与多处于深山中的白龙庙、寺院道观不同,汤帝庙的位置一般都位于与民众聚集的村庄之中,在作为雩(音yú)祭场所的同时,还是村社举行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的场所,同时,随之形成的庙会还是周边村落百姓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此外,汤帝庙多附属有戏楼,戏楼乃神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楼的创建为神庙演剧提供了空间。在神像开光、庙会献戏以及酬功还愿之时进行戏剧演出主,既娱神又娱人,以达到人神共享的目的。
岁月沧桑,特别是解放后破除四旧,打倒牛鬼蛇神诸多运动,汤帝庙的命运与众多庙宇建筑一样,作为陈腐的封建迷信也被破除,多数汤帝庙被拆除,与鼎盛时期相比,残存的庙宇已经寥寥可数,且不少原建筑已经无存,现有建筑为重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覃怀地区现存汤帝庙有19处,其中济源5处,沁阳6处,博爱5处,温县及武陟各一处。这其中为清代及以前建筑的有6处。具体分布如下:
-年,利用两次端午节回乡之机,对位于济源的西关汤帝庙、南姚汤帝庙、东许汤帝庙,位于沁阳的万善汤帝庙、水北关汤帝庙以及位于博爱的东王贺汤帝庙、王保汤帝庙共计7处汤帝庙遗址进行了实地走访。因时间原因仍有多处未能实地考察。
(一)济源西关汤帝庙
西关汤帝庙,位于济源市区宣化街中段,汤帝路最北端。创建年代不可考。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庙门开于正南,平面布局规整。现存建筑有山门、汤帝殿、关帝殿、元君殿、东西配殿等。主体建筑汤帝殿为明代单檐悬山式建筑,其梁架、斗拱、柱枋、装修等构件集中反映了明代建筑特征。现存山门及汤帝殿均为年重修。元君殿供奉的是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夫人,俗称“二仙奶奶”。
与庙中守庙老人交谈,得知该庙未移交文物局,属于西关街道。老人并不清楚为什么供奉汤帝。
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济源南姚汤帝庙
济源南姚汤帝庙位于商河东岸,据清乾隆五年重修碑记载,汤帝庙重建于大明景泰六年,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该建筑群以中轴线而建,作为朝南,呈四合院形式,占地约余平方米。现存戏楼、山门、汤帝殿、白龙殿、四神殿、火神殿等建筑。汤帝殿是汤帝庙的主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为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单檐悬山式建筑。殿内梁架彩绘,保存完整,色泽绚丽,为河南省现存较少的清代旋子彩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庙门对面的戏楼。
(三)济源五龙口王寨汤帝殿
王寨村汤帝殿现位于五龙口镇王寨村南王寨学校院内。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0.95米),进深四架椽(6.5米),为单檐悬山式建筑。前檐下置三踩斗拱,殿内为五架梁。汤帝庙原有钟楼、厢房等建筑,现仅存汤帝殿1座。该建筑虽为明代建筑,但斗拱形制与作法和自然弯曲的梁架均体现沿袭早期建筑的手法。年11月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沁阳万善汤帝庙
万善村保存较完好的是村南的汤帝大庙,俗称“南大庙”。在汤帝庙前现在尚存一通明代弘治五年的残碑,上面记载了重修汤高庙的情况。此庙具体始建年代已不可详查,清代及民国相继增修。
万善南大庙北依万善村,东临古官道,西、南两面均为耕地。庙座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对称布局,通面阔41米,进深62米。原有殿宇五十五间,从南向北依次为戏楼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东中西过庭、阎王殿、瘟神殿、东顶殿、广生殿、汤帝殿。其中钟鼓楼、东西厢房、瘟神殿、东顶殿、广生殿、汤帝殿等已不存,年,村民又在原址上重修了汤帝殿、东顶殿、广生殿等。
殿内左右两侧墙面上是桑林祷雨和得胜归亳的壁画。
大庙建筑皆承袭了传统的庙宇建筑风格和特色,大部分屋顶皆为歇山起脊,灰筒瓦覆盖,四角檐翼张挑,俱有重檐前廊,廊下明柱,雕花大窗,木雕隔扇正门,砖垒石砌台阶。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彩饰分明,气宇轩昂。院落青砖铺地、鹅卵甬道。两侧郁郁葱葱,四季长青。
大庙最具建筑特色的当属山门戏楼。戏楼是山门与戏楼合一的两层建筑。上层为戏楼,下层为山门通道。面阔三间9.3米,进深两间7.3米,屋顶为歇山顶,四角檐翼张挑起,灰筒板瓦覆面。前面为两重檐前廊,廊下明柱承托的平立枋上装饰龙头斗拱。戏楼屋面正脊正中置宝瓶,两端安吻兽,檐下梁头外出,前雕做龙头,内雕虎头。戏楼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子下有柱础,柱中段刻出卯榫,用以安装楼板檩木,戏楼楼板檩木已被拆取,戏楼下层,前开方形大门,通道铺设方砖。戏楼两侧为耳房,对称布局。面阔一间2.8米,进深5米,歇山顶灰筒板瓦覆盖,檐下转角柱头雕龙头斗拱。北面开门,屋内砌出石梯道可通向戏楼。
整个戏楼外廊流线分明,内部彩绘鲜艳夺目,艺术精湛,巧夺天工,充分彰显了古代万善木石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是豫西北地区保存极为完善的古戏楼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戏楼创建年代不详,从正檩牵杆题记可知,该戏楼重修于民国年间。 此外,山门外廊下两侧现存两个硕大健壮、栩栩如生的神鼋石龟,另有稳蹲石雕螭虎瑞兽一对,均已残伤不全。
明弘治五年()万善镇重修成汤庙记
石狮
(五)沁阳水北关汤帝庙
抵达城关乡水北关村后,向路边一老者询问汤帝庙的位置,老者非常热心的电话联系负责看护大庙的人,因为平时大庙除了初一和十五以及一些特殊的节日一般是不开放的。负责看护汤帝庙的是一位退休教师。
水北关村汤帝庙,当地人称西大庙,创于元代,明、清,历代整修。座北面南,呈传统的轴对称式布局。原有牌楼、戏楼、山门、石坊、钟鼓楼、孙真殿、火神殿、两配殿、四厢宇、卷棚、汤帝殿、三清大殿等建筑,规模宏大。年,太平天国北伐军围攻怀庆府时,汤帝庙曾作为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指挥所。太平军撤围后,殿内大部分建筑被清军破坏。现存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为清代建筑。解放后内设学校,部分建筑改为校舍。现仅存四厢宇、卷棚和汤帝殿。汤帝殿前为卷棚。卷棚前有长方形月台。汤帝殿、卷棚均面阔三间,清代硬山式建筑。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檐下为斗拱,拱眼壁用琉璃脊筒填补,上饰为花卉、人物、故事等,别具一格。20世纪80年代,政府又拨款对汤帝庙进行维修。修缮后的大殿宏伟壮观。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三年(年),太平天国军大将、天官副丞相林风翔,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兵北伐,准备直捣清廷老巢--北京。大军行至汴梁(开封),由于汴梁早有准备,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率队东去,一路挥师西来。途经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至洛河入黄河口处,抢船渡河,驻扎于温县黄河滩柳林中,五月二十六日攻入温县城,接着又进攻怀庆府城。虽经在籍乡宦李棠阶率众拦截,无奈太平军兵强将勇,马步兵连绵数十里,声势浩大,于六月初三将怀庆府城包围,指挥部设在水北关汤帝庙。
大殿为林风祥的卧室,卷棚为林风祥、李开芳、吉文元的议事厅和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
(六)博爱县东王贺汤帝庙
博爱县东王贺村原名凤凰村。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元年,项羽封部将司马卬为殷王,于村西玉泉寺举行加冕典礼,四方朝贺,遂改今名。历史上,东王贺村先后在村东南修建文昌阁,村南修建玉泉寺、关帝庙,村北修建汤帝庙、二仙庙,村中央修建了祖师庙、孙真庙,村西北修建火神堂,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民间信仰古建筑群,至今仍有多处遗存。
汤帝庙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孝敬乡东王贺村北余米处,庙宇早年已毁,仅存汤帝殿,坐北面南,面阔3间,进深3间。殿顶为单檐歇山,上陡下缓,九脊十兽,绿历色筒瓦覆盖。瓦为虎头、盘龙、福寿图案。挑角外伸,四檐均有子望板。檐下置玉踩重帛,一斗一开拱,明、次间各为一攒真昂,昂身下斜,昂嘴呈琴面形。普柏枋,额枋原彩绘已脱落。殿四周以小八面石柱支撑,柱高,皆为侧脚升起,莲花复盆柱础。
汤帝殿梁架奇特,明栿倒置,7架梁结构,其中3架梁上有叉手,下有托脚。殿四角昀有移椽垂柱。相互奇连,柱有图案。此殿建筑结构奇巧,对古建筑研究颇有价值。殿旁尚有清康熙三十六(年)六月七日重修碑一幛,首身一体,碑有线刻二龙戏珠,碑载汤帝殿“相传建于鞑王时”。据此,可知汤帝庙建于元初,重修于明末崇祯年间。
新修建的山门。
(七)博爱上屯成汤庙
博爱县柏山镇上屯村(元代时为广济屯)成汤庙,大殿座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造。庙内有通“创建成汤庙碑”,元朝元贞元年(年)立。碑名为“河内县广济屯创建成汤庙记”,碑文为楷书书写,由时任河南府路府判的许师敬书丹,碑文记述广济屯大旱,村民在小淅山庙祈雨后,天降大雨,为此建成汤庙。小淅山位于晋城市,山上原有汤帝庙一座,为古人祈雨之所。碑文不但记录有去祈雨的村民名字,而且还记载了都是由谁出的土地,由谁召集人员建成了汤帝庙,为什么要在此地建庙,及其他相关的建庙过程。
六覃怀地区成汤信仰和传说
关于成汤桑林祷雨的地点,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阳城县蟒河镇有桑林村说,有析城山说、有王屋山天坛说、还有人认为成汤祈雨自焚的那座山就在修武万花山,古代怀川民众的雩祭活动和汤帝崇拜,使商汤“救旱之德”成为怀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载,怀川先民经常组织举行“祭汤大典”,既然是祭奠,就有一套完整严格的仪式。比如出发时辰的选定,八抬花轿的使用,水缸的使用,汤王纸扎像的使用,舞龙所用之龙,到场后捡柴、堆柴仪式,用符水仪式,采龙须草仪式,鼓乐(表示雷声)奏响仪式,泼水仪式,回程村寨迎龙王、接喜雨仪式等。人们还创作了“汤王祷雨”文艺表演节目,以及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以此形成了怀川独特的“祈雨”文化。
王屋山主峰有天坛,相传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相传成汤曾在在王屋山天坛顶祈雨。
却说汤帝得天下后,连年大旱。一天,汤帝与贤相伊尹在朝中议事,伊尹建议汤帝学习轩辕黄帝到王屋山天坛顶祈天。汤帝无法,立刻前往王屋山。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天坛顶。此前,有大臣占卜说,除非用人做祭品,上天才会下雨。汤帝决定牺牲自己,就在周身捆了茅草。为祈求天帝暗示自己该死在哪里,他就拿出弓箭对天发射,决定箭落在哪里,自己就在哪里自焚。但见利箭飞入云霄,后又落到桑林。于是汤帝直奔桑林,他下旨让部下垒起石灶,在灶上架起柴草,点燃熊熊烈火,而汤帝从容地剪掉头发和指甲,换上新衣,纵身投入烈火中。同时,火光中一个厉鬼狂笑不已,此鬼正是夏桀。顿时四周哭声震天,兵民哭成一片,惊动了天帝和龙王。三条神龙伴着大雨从天而降,黄龙抓走了夏桀,另外两条龙扑灭烈火,救出了汤帝。
民间流传着“成汤解网”传说。一天,成汤出游野外,看见猎人四面张布猎网,并向天祷告说:“从天空飞降,从地下出现,或四方来的禽兽,全都投入我的网里。”成汤看见这情景,感叹说:“猎人这样捉捕,不只手段残酷,而且不久鸟兽必遭剿灭绝种,有违上天好生之德。”因此命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改祝祷说:“愿向左的,快往左逃,愿向右的,快往右逃,愿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者,速向下逃去。只有命该绝的,才进入我的网中。”这就是成语“网开三面”、“网开一面”的由来。
此外,在济源大社还流传着“汤王不出庙,李愿不下轿”的传说。
七后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成汤信仰及汤帝庙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祷雨、春祈秋报的功能,但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在近些年有复兴态势,主要表现在对上世纪损毁的庙宇的修复重建,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汤帝庙的修复和重建除了个别属于文物保护性质的官方修复外,大多属于民间自发行为,在不少汤帝庙中都能见到今年重修捐资的碑记。我想这一方面来源于民众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今天,在精神层面对平安健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一方面也是民众对于传承千年的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成汤信仰的传播过程中,与其他民间信仰进行了有机融合。汤帝庙中除了主殿敬奉成汤,配祀尹伊和仲虺(huǐ),配殿一般敬奉紫虚元君(俗称二仙奶奶)魏夫人、关帝(财神)、广生殿(求子)、孙真人(药王孙思邈)以及火神、瘟神、阎王等,从汤帝庙祭祀的神灵来看,汤帝庙不仅仅是祭祀汤帝的庙宇,而是和其他民众信仰的神灵济济一堂,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满足民众全方面精神需求的场所和载体。
古时神庙多陪戏楼,汤帝庙也不例外,现存戏楼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南姚汤帝庙、万善汤帝庙,其他多已不存。据载清末民初怀庆府演戏,常在农闲之日、丰稔太平之年及祀神祈福之时,各村竞相活动,终年不绝。“秋成之后,一直要唱到来年的三、四月”。演戏因性质不同主要有祭神戏,也称之为神会戏,为祭祀某位神灵而发起的戏,凡有神会必有祭神戏演出;祈雨戏,凡久旱无雨,怀府各县乡村多有祈雨之举,祈雨过程中及祈雨成功还愿要献戏。罚戏为乡民遇有不安分之辈,作违条犯法之事,经过公议,犯事者出资请戏班唱戏了事。除上述外还有祭祖戏、加官戏、贺喜戏、丧葬戏以及村民立约演戏等类型。戏曲活动渐渐不局限在祭礼献艺范畴,脱离神庙的倾向。旧时民众文化生活贫瘠,农闲之余,唯有戏剧作为主要的集体娱乐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民众的业务文化生活,客观上也促进了民间戏剧的发展,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民间戏剧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老家沁北一带的花鼓戏的兴衰即是鲜活的例子。
现存汤帝庙能够保存下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解放前后,汤帝庙多被改作学校。如:万善汤帝庙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作为沁阳市第四完小校址,又称万善小学,并成为红色革命摇篮,先后向革命队伍输送了近人,其中走出了5位将军,1人位副部级干部、7位厅师级干部、近10名县团级干部。西关汤帝庙曾作为西关小学,水北关汤帝庙、王寨汤帝庙也曾作为学校校址,神像被推倒,摆上了课桌,昔日香火缭绕的殿堂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汤帝庙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教育后人、传播科学文化的职能。
因读《沁河流域的成汤信仰》而萌生走访覃怀地区汤庙遗迹的想法,也因此利用闲暇时间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每次回乡,时间匆匆也未能将现存的遗迹全部走访到,这个过程中,也了解到不少人也关心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存,比如卢化南老师、博主覃怀记忆、阿笨猫、九道堰传媒等,本文中的部分资料和图片就是来源或参考了他们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资料:
1、郭俊红《沁河流域的成汤信仰》,山西人民出版社。
2、宋燕鹏《南部太行山区祠神信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杨清虎《中国民间信仰学研究与评述》,中国书籍出版社。
4、《乾隆乙酉年重刊怀庆府志》(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
5、程峰、程谦《济源南姚村汤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中心)
6、《济源古代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7、杜振乾荆小斌《覃怀考——兼论武陟与覃怀之关系》
8、宋英泽《商王陵庙考》
安心法门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