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7日沁水县退休人之家一行44人来到阳城县上伏村参观游玩,上伏村文史研究室延如意老师、村导游莫导的引导下参观了村上的古庙成汤庙、古街龙街、赵家大院、绣楼院。上伏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滨临沁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上伏村古称河阳镇,是省级古建民居重点保护单位。上伏古村是特色的商道文化村,是华北难得的一个完整古村落。上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晋商的交通要道。目前,上伏古村龙街保存完好。古街原称龙街,东西走向,为古商家西出临汾运城,东去泽洲的必经之道。村西设有官渡,明清时代,三里龙街上商人驼队络绎不绝。龙街两旁当铺、歇脚店、客栈、钱庄等一应俱全。同时,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财源滚进,村内庙宇众多,包罗万象。伴随着这条古龙街的兴衰,留下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上伏村古有明清的成汤庙,成汤庙为一院三庙五院十六殿合一的大型庙宇古建,占地平方米,是山西省文物保护重点,其特点为,庙中有庙,院中套院,殿阁分明,楼台对称,雕刻精湛,彩塑亮丽,始建于宋金时期,历代重修,保留有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历史痕迹及石碑石刻,并遗存有古代书法大师及雕刻大师的作品,石雕石刻及木雕,彩塑,都是难得的古建瑰宝,对研究古代佛道文化与祭祀文化,及古代北方建筑发展,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上午十点多又来到润城镇润城村,在张家庆、王建兵俩位老师的介带领我们来到砥洎城下,张家庆老师认真给大家介绍绍了砥洎城历史背景,并倍同我们游览了古城墙。该村位于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沁河和东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北接润端路,南接晋韩路,晋阳高速穿村而过,润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现存有全国重点历史保护文物两处—砥洎城和东岳庙。阳城县润城镇,一直是山西阳城县最繁华的城镇之一,富商巨贾辈出。沁河明清时称“洎水”,它如乳汁浸润,哺育了润城镇的人们。
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名人志士层出不穷,明代政治家、财政家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王国光,清代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户部尚书张慎言,布衣诗人张晋等名满天下。这些先哲躬身实践,奠定了文化润城的根基。
下午三时我们又乘车来到阳城县南安阳村潘家庄园。
在该村潘村长的安排下由村里文化人潘老师介绍了潘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带着我们观看了每个院的独特风格。南安阳村是晋城市的清代古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晋城市阳城县5公里处,潘家大院位于阳城县城东六公里处的获泽河南岸凤城镇南安阳村,占地总面积约平米,共有院落53个,房屋余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潘家十三院,其占地总面积余平米共有房屋余间。
建筑特色是我国北方清代稀见的九间头四合院。现十三院保留完好,四世十大夫门匾载有记录,祠堂石碑有家谱世系记载,立信都安阳里七甲轮流门户碑,三官神祠捐款碑,大院有中议大夫潘功宗亲笔记载的记荒碑,阳城知县叶廷桢褒奖朝议大夫潘慕先(即景宗)的“仁者寿”木刻大门匾,墓地有记载碑文,可反映生卒出身及经商范围地点等,具有古建筑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马有山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