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苏航丨晋城古堡的突出普遍价值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0-10-14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年,晋城古堡

申遗设想正式提出

那么设想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者苏航为大家解答

苏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

规划研究所主任、晋城古堡申遗项目组副组长

年晋城市政府提出古堡“申遗”设想,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延续古堡遗产价值,建立完善的保护利用体系,构建高效协调的管理体系。

一、世界遗产与“申遗”潜力

01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等级最高的遗产。

我国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5项,数量并列世界第一位。山西省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有长城(山西段)、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4处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02

“古堡”是一个需要理清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与运用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语境中,“堡”指代的是地方社会、宗族主导建设的小型防御或居住空间,如辞海中对“堡”的解释为土筑的小城,相似名称包括坞、壁、垒、营、寨等,“堡”与“城”不同,是地方建设,是自治体现。西方语境中,“堡”与“城”相同,可以是皇家宫殿,也可以是贵族宅邸,“堡”指代的建筑形制更为官方正统。由此,对“古堡”的定义是具有完备防御工事和居住功能的“住防一体”的乡土聚落,宜翻译为“thewalledvillage”。

将世界遗产名单、预备名单进行了梳理,相似类型遗产包括“militaryarchitecture”“ruralsettlements”“castles”等,具有一定数量,基于东西方理解差异,遗产所代表的类型存在显著区别,如社会制度方面,乡村自治与国家工程、政府行为、城邦自治不同;空间形态方面,整体防御性村落与防御建筑、田园村落、历史中心、防御要塞不同,建设目的、建设方式、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填补空白是世界遗产遴选的重要方向,晋城古堡是中国明清时期防御性村落最具特色的杰出范例,目前世界遗产中尚无完全相似对象,具有稀缺代表性,是对世界遗产的有力补充,具有“申遗”潜力。

▲皇城相府

二、晋城古堡的世界遗产价值

01

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符合一条,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标准一,代表人类创造精神杰作;标准二,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标准三,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标准四,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标准五,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标准六,与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生活传统、思想、信仰、艺术与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此标准须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

02

晋城古堡是防御性村落。

平战结合、建筑风格独特,农工商并举、以煤铁资源利用为特色的商贸经济繁盛,可以借鉴法国沃邦的堡垒建筑、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山地要塞、摩洛哥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挪威勒罗斯矿城及周边地区以及我国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等案例。

03

我们认为晋城古堡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一、三、四。

符合标准一的遗产需要是人类文明或某一地域文明中的代表性成就,反映出人类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法国沃邦的堡垒建筑,见证了典型的近代西方军事建筑的经典堡垒设防顶峰。

晋城古堡的整体形态和防御设施极具价值,村边堡、围村堡、家族堡等不同形态,直接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应对重大事件时展现出的民间智慧和创造力,围村堡集合众人之力,共建、共享、共有,反映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突出的营造智慧和先进的治理理念。

在社会动荡背景下,古堡仍具有精心设计的守城规则和设施,砥洎城的《山城一览图》是我国最早的古堡规划图,明确地绘制了古堡的空间格局与功能分区,对于认识古堡具有重要意义。特殊历史时期以民间的力量修筑的城堡,军事防御功能显著,豫楼、河山楼、蜂窝城墙、坩锅城墙等防御设施可以称作一种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

▲河山楼

符合标准三的遗产需要是现存或消失文明的见证,如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山地城堡精心设计的防御工事不仅可以保护驻军以及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寺庙和城市中心,还是执政拉其普特部落的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几个世纪以来对拉贾斯坦邦地区宗教、艺术和文学影响的特殊见证。再如开平碉楼与村落,自明代以来,开平地区具有建造防御建筑的传统,以应对当地的土匪活动,被提名的碉楼代表了这一传统的最终繁荣,碉楼是抵抗土匪的体现。

晋城古堡符合标准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乡村治理文化的见证,古堡的建造组织模式,反映了面对一个共同的突发事件,人们共渡难关的应对方式,体现了质朴的乡土文化和治理智慧。明末农民起义背景下,乡绅积极组织并推动的乡村防御建设,体现了社会动荡时期家族——宗族——乡族三级治理体系的空间整合与治理能力,显现出乡绅主导的社会力量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古堡的防御工事是抵抗农民军,在灾难事件中守望相助精神的见证。

另一个方面是传统乡土文化的见证,众多铁器、火器的运用是对本地悠久的煤铁文化利用的重要见证。一方水土一方人,本土资源对于地域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挪威勒罗斯城的历史与当地的铜矿紧密相连,遗产价值体现于如何在气候严酷而偏远的地区,建立起一种以铜矿开采为基础的文化,工农业文化景观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晋城乡村地区农工商并举,在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的发展中独树一帜,煤铁产业发展及与之伴生的煤铁利用文化在权财交叠的晋商巨族推动下,达到乡村地区的顶峰,是地域文化的见证。

▲屯兵洞

符合标准四的遗产体现特定时期建筑类型和风格,城市规划、城市结构具有特殊代表性,反映城市设计与景观融合。如摩洛哥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是摩洛哥南部筑垒村的杰出典范,展示了17世纪主要的土制建筑类型。再如福建土楼在规模、建筑传统和功能方面具有特殊性,展示了社会对更广泛地区经济和社会历史各阶段的反应。

晋城古堡平战结合的综合功能,住防一体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造技艺和艺术水平,是中国防御性乡村聚落的杰出范例。

晋城古堡为防御而建,城墙、城门、城楼、望楼、炮台、垛口等防御性建筑和构筑物,是构成村落格局的要素,防御工事将聚落界定为内向封闭的空间,民居对外封闭、对内宽敞、房高院小,具有明显的防御特征。

▲湘峪古堡

晋城古堡作为居住聚落的格局,体现了儒家礼制文化在乡村聚落空间营造中的典型模式。采用就地取材的营建方式,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乡土地域条件的民居建筑方法,包含了科学的建造理念和朴素的生态意识。

民居院落带有浓郁的晋东南地方特色,多为“四大八小”的棋盘式院落,院院相接,明断暗连。“拱券式”窗孔、“眉檐垂柱”式砖雕、“双插花”院落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了建设者在建造过程中倾注的深厚情感,传达着创建者的人生哲学与美好希冀。

在选址布局方面,重视因地制宜和自然天成,在利用地形防御的同时,尽量追求枕山、环水、面屏的最佳模式,如三面环水的砥洎城、建在磐石上的小寨、东面临河的郭峪堡、建在坡地上的湘峪堡,与周边自然山水紧密联系,形成独特的景观融合模式。

▲郭峪古城

三、申遗策略与申遗工作

古堡相关名称包括“太行古堡”“沁河古堡”“晋城古堡”等,“太行”“沁河”“晋城”指涉文化重心与地理范围不同,我们认为“晋城古堡”作为申遗名称最为合适。

01

结合遗产特点和当前遗产申报趋势,我们选择以系列遗产(SerialProperties)类型申报。

晋城古堡系列遗产组成遴选标准包括整体形成具有唯一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古堡遗产谱系;具有典型性,是晋城古堡中各类型的代表;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利益相关方支持遗产申报工作,具有较好的开展申遗工作的社会基础等。

选定六处古堡作为系列遗产的组成部分,包括皇城堡、郭峪堡、砥泊城、湘峪堡、小寨天主堂、蟠龙寨。

02

申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我们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大力支持。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开展遗产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强化以价值为导向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遗产保护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市级层面申遗领导小组,强化市——县——镇——村四级遗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协调,创新保护管理利用机制,后续成立省级申遗领导小组,为列入国家预备名单做好充分准备。

在申遗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对于原住民的保护,多处传统聚落遗产地出现搬迁原住民遭到世界遗产委员会质疑的情况,涉及到原住民搬迁,需要尊重原住民意愿,遵守国际准则与国内规范,保证自愿、提前知情、有效协商、公平补偿等,保护遗产,更需要保护与遗产相关的人,功利性申遗不可取。

加强古堡的相关专业研究,深化研究成果,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通过共同努力,让古堡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做好申遗工作

助力申遗早日成功!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7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