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了十几种晋城当地的经典特色美食
你觉得谁是“扛把子”呢?
01阳城烧肝是阳城县地方特色美食,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使其达到焦黄酥软即成。
关于阳城烧肝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阳城县有个姓甘的县丞,他巧取豪夺,搞的民不聊生。南城墙下住着郝氏三兄弟,老大以杀猪、卖肉为生,老二以卖菜为业。老三从小好读,是城内少有的才子。
隆冬晚间,有王屋山下的学友来访,老三因家中米无半粒、菜无片叶,无以招待。想去老大家讨些肉食,无奈老大家只剩半叶猪肝,转到老二家,老二的菜已卖尽,筐中只有几瓣大蒜。老三拿着往家返,一路寻思:在阳城,猪下水是从来不吃的,更不用说招待客人了,这如何是好……
回到家中,他让妻子将猪肝和大蒜洗净、剁碎,揉在一块。用菜叶包住蒸熟后,切成片,老三与客人每人拿一根竹签,围坐在火炉旁,烤着吃。顿时,蒜香味、肝香味弥漫在空中。客人吃着这外焦里嫩的食品,大呼:美!问老三名乎?老三沉思片刻,想着县丞的无情、叹百姓的清苦,为泄心中之愤,脱口而出:烧肝(甘)!从此,烧肝就迅速在阳城县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阳城的一道名吃!
依然记得,小时候最爱的食物就是烧干了。脆脆酥酥的猪肝,蘸上山西自己的老醋,这一吃就是好多年。
02因晋东南盛产小米,小米煎饼也是传统美食之一。
犹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摊煎饼的画面。亲手磨出来的小米汁,倒入滚烫的鏊子,打上一颗鸡蛋,一顿眼花缭乱的换锅盖,黄灿灿的煎饼好了,香味扑鼻~奶奶吆喝趁热吃,不抢就没啦~
河南济源有一小吃,名为鸡蛋不翻。鸡蛋不翻是在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由山西难民将制作方法带入河南济源境内,后来经过多年传承,成为当地的特色小吃鸡蛋不翻。奶奶有时候还会给我摊一份添着满满宠爱的花边煎饼。那年的我们,为一份煎饼而开心。
03杂割,一种地方名小吃,盛行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主要配料有土豆粉条,牛肉丝,萝卜片等。享誉盛名的有凤桥杂饹,北留杂饹,润城杂饹等。
做法很是独特,先是从市场上买回猪骨头,炖在大锅里,每天加水,一直炖,直到没有了味道,制成骨头汤。店家每天早晨起来,将骨头汤舀到一口锅里,放到火上加热,然后将牛肉、猪血还有前一天煮熟的萝卜片一齐放进锅里,锅内再放上一些炖肉的调料一起炖。这样,杂割初步完成,还没吃就已经香味扑鼻了。再加入阳城粉条,必须是自家亲自漏的那种新鲜宽粉条,吃起来感觉柔嫩柔嫩的。卖杂格一般需要两口锅,一口锅是用来热粉条的,客人一来,先从锅里捞出半碗粉条,再从另一只锅里舀出杂格,放上一些蒜汤和花椒水,如果爱吃一口辣的,就放些辣椒。阳城的早晨,路边随处可见早餐摊,除了豆浆油条,杂割必不可少。一碗热乎乎的杂割,配上一份小米煎饼,便是一天的开始。
04提起高平,就不得不提起那一份烧豆腐。
除了味道劲道辛辣,它背后也藏着悲壮而曲折的历史故事。高平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长平”,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长平之战,秦国战胜,将领白起坑杀赵国士兵45万人,血流成河。据说侥幸活下来的一个赵卒,在硝烟散去的哭头村定居下来。他把满腔仇恨记在白起头上,将白颜色的豆腐切成四方块,寓意将白起碎尸;将豆腐架在火上烧烤,寓意将白起生煎活烤;再把烤黄的豆腐放入水中煮,好比下油锅炸了白起;想想还不够解气,又将豆腐渣掺入蒜泥,谓之“把白起的肉与脑浆一起吃掉……”。这个不知姓名的降卒,每晚挑着豆腐担子,走街串巷,用嘶哑的嗓音叫卖“烧豆腐来”。这个人的子孙传承了他的职业,几千年来一直在叫卖白起豆腐。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经高平时,当地群众家家都做“烧豆腐”慰问子弟兵。如今,高平烧豆腐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招待外地来客的必选小吃。
05泽州县大阳镇有一种流传很久的上品面食——馔面。是当地民间红白事筵、起房盖屋、老人过寿、婴儿满月办酒席时,款待亲友必备的主食之一。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年),年迈的东周遗臣卞欣,突然被刘邦封了个阳阿侯。这一封,让本来没着落的卞欣拣了个大便宜。当他谢过龙恩,来到阳阿(今泽州大阳镇一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来民间的厨师,亲自给他们传授宫廷美食的烹饪技艺,好让自己享用。卞欣是东周时掌管祭祀的大臣,遍尝宫中美食。民间厨师在卞欣的教授下,学会了许多佳肴的烹制技艺,包括馔面的制作。卞欣去世后,馔面传至民间,一直流传至今。“馔面”这一名称,许多人不太理解,这和它是古称谓有关。《说文》谓之“具食”。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存放于特制盒子里的食品。制作馔面需存放在木制盒子里发酵与“具食”吻合。
06卷白馍是山西晋城市有名的风味小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家家必吃卷白馍。卷白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馍里面卷菜,这里的馍不是白白的馒头,而是在油锅里摊的面皮。
面皮卷上各种蔬菜,土豆、鸡蛋、豆腐、粉条、白菜、胡萝卜...一个下去,一天的蔬菜也吃完了,哈哈哈~~没有什么比一份卷白馍,更能骗小孩子吃菜了~
07夜晚,来一份素汆汤,配上两个白馍馍。真真“入池~”
据传,在很久以前,泽州府(今晋城)有一贪官,不仅贪污成性,而且是有名的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年三月初三,是其母85岁寿辰,他想借祝寿之机大捞一把,于是召来泽州府十几位名厨,为其母摆宴。其母一生吃素念经,贪官要求此宴要素菜素汤,不准用荤料,但要有荤料的味道,如能达此要求,则赏银10两,否则罚其白干活一年。在场的厨师面面相觑,暗自道:打铁靠钢,厨师靠汤,汤靠荤料吊制。明知这是有意坑人,但敢怒而不敢言。
眼看寿期临近,众厨师心急如焚。有一厨师急中生智,想了个办法。他事先把大料、花椒、茴香等调料包好,用黄豆芽吊成素汤,来到贪官家,等到宴席菜全部上完后,最后端上来。人们食后倍感汤味荤鲜,纷纷打听此汤的名字,厨师顺口道出“素氽汤”。从此,素汆汤扬名泽州,成为晋城人喜庆宴席必备的汤肴。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素汆汤里面的素丸和粉条,抢走一锅粉条,剩下一碗菜。素汆汤勾起的,是与父亲对峙的画面,为的不过是剩在碗里的几根菜和一口汤...
08有一种米和面在一起的神奇食物——米淇儿,受老晋城人的青睐。
米淇又叫调和饭、和子饭、菜饭…但“米淇儿”这种叫法却是晋城地区独有的。
自古晋城稀饭以甜为主,唯独米淇是咸口,作为对咸粥口味的补偿,晋城人从小爱就偏爱吃这碗稀饭。米淇的稀稠,一定要把持一个“融”字,“融融的”或者说“融谷都都呢”。下米的时候,同时也要放上一把大白豆或绿皮茶豆,再加入萝卜,一碗汤下肚,再寒冷也抗的过去。
09玉米面煮疙瘩主要是流传于山西省晋城市地区的美食,可以当粥喝,又可以当主食。主料有玉米粉和红糖/白糖,做法简单,是家常饭。
玉米,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纤维素等,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预防肠癌、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效果,也是糖尿病人的饮食佳品。(可以少加或者不加糖~)“不准吃糖”是小时候的家规,唯一能正当吃糖的方式,就是来一碗玉米面煮圪塔。一口咬开面疙瘩,滚烫的红糖就会流出来,着急去吸那一口,虽然烫的嗞哇乱叫,还是迫不及待地吸光了糖水,剩下的面疙瘩...都是爸爸的。酸菜黑圪条(又叫浆水菜黑圪条)是晋城的一种地方名吃,说白了就是酸菜配粗粮面。
旧时由于当地白面紧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用白面包高梁面(黑色)擀成面条。又因晋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卤配黑圪条。撒上香菜、芝麻、辣椒。口味酸香辣俱全。高梁面特有香味胜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爱,越吃越香。
李圪抓,是一种形似馅饼的小吃(一说是沁水名吃,一说是高平名吃),又写作“里圪抓”,全名羊肉李圪抓。以羊肉、韭菜、粉条拌馅,当然也有素的~
相传一个姓李的牧羊人喜吃羊肉包子。食多生厌,他突发奇想,借来邻居做煎饼的鏊子,想把包子用油煎一下。可包子皮厚难熟,他就在手上抹了点油,把包子皮拽薄。这样做成后油而不腻,别有风味。
其名也颇具特色,“抓”是关键,“圪”是晋东南方言中的间词,往往与动词连用,比如遛弯叫“圪遛”。“里”就是“往里”,“里圪抓”就是“往里抓”,往(鏊)里抓。
除了“晋城十大碗”外这些本地美食也深藏在记忆里
温馨、浓郁
回味无穷
提起就是“家”的味道
...
·END·
撰文
林夕兮
排版
郭先生
图源
耳东君
往期推荐01吃了这么多年的“晋城十大碗”,没想到你是这样的...
02“豫竹”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03《皇城相府》游记(上)--陈廷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