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READ
位于黄河怀抱里的山西,因自然、社会等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经过多年的传承,造就了鲜明的文化定位。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特色。山西人历来“专力农耕”,饮食以面为主,面食的种类与制作是各区域日常生活特点的重要标志。
山西饮食文化特点
一
独特饮食的形成
二
饮食习惯
三
饮食文化积淀
那么你对山西的饮食文化了解多少呢?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山西的饮食文化
了解山西的特色小吃吧!!
一、独特的饮食形成
(1)嗜好面食
在大多数人眼里,山西人嗜吃面食,夸张的说他们无面不足、无馍不饱。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多年传承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刀削面
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剔尖
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单调繁琐的家务通过煮、蒸、炸、烤等诸多手段变得诗化,优美令人折服!(2)陈醋闻名
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碱性大,加上以杂粮如莜面、高粱、玉米、土豆等等高热、耐消化的食品,醋帮助消化,山西人被称为“老醯”,山西人无论面条、包子、饺子、馅饼、炒菜(大部分)都离不开醋,否则,做出的饭不香。山区还有以酸汤代替酸菜的习惯,以前山西山区的百姓穷,买不起醋,只能以酸汤做菜。山西人家家要做醋,醋壶、盐并不离桌。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3)喜辛辣食物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
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而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山西境内多盛产花椒,五台的大红袍花椒,以个大色红、味重而十分走俏,椒籽可榨油、椒叶当菜食用。辣椒既可作调味品,又可作下饭菜,平时渍拌,腌咸辣椒,干后捣碎再用油炸,能开胃健脾,焙干磨面是运城人食开水白馍的最佳佐料。代县辣椒以油大、肉肥、辛辣味重而名扬华夏。山西大葱、紫皮蒜鲜美,胡椒、茴香也是不可缺少的调味食品。
(4)佳酿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已有一千多年的酿造历史。以晶莹透明之色、纯正绵长之香、美味生津之味三绝,被誉为“仙酒”、“玉液”、“琼浆”,成为山西人之骄傲。还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竹叶青;“香飘万里醉半山”的长治潞酒;“六曲飘香”的祁县六曲香酒;誉为“千里相饷”的蒲州桑落酒,香醇不绝;回味悠长的忻州特曲酒;“醉落秋雁下汾滩”的汾雁香酒;祛风固表强身益智的隰县玉屏酒;安神解毒、提神明目的垣曲菖蒲酒等,多的数不胜数。
二、饮食习惯
(1)日常饮食习惯
山西大部分地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但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五餐或六餐的习惯。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2)礼仪往来饮食习惯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走亲访友,必备自制的白馍等食品,忌带双数,主人不全留食品,走时回赠自家食品或土特产品。红白喜筵,饮食规矩更为讲究。
普席与主席,娘家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上宾不到不能开饭。酒壶、酒盅、筷子要先于其他人而摆好,坐次依右为上,依尊长秩序安置。旧时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兴坐满。如婚礼、乔迁、得子、店面开张,庆功、祝寿、团聚、接风等,讲究猜拳行令,豪饮尽醉。过去,老者们划拳轻缓文雅,如吟如唱、颂词华美朴实,酒行至高潮,主人依次与每位客人同干一杯,叫“打通关”。请人吃饭要事先发帖或上门口头邀请,俗叫:“安人”,特殊贵客,要在饭前再去请接一次。大部分农家在做完婚嫁喜筵,要分送左邻右舍吃食,以便增进情谊。
三、饮食文化积淀
山西别具一格的食物及饮食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山西北部、中部就成为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之一。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复杂、多样化和庞杂起来。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山西人食五谷杂粮就成了家常便饭。小米、玉米、荞麦面、豆面、高梁面、莜麦面等诸多品种的面食结构,使山西人的食物构成非常丰富多彩。这众多的食品构成,从制作方法、品种、造型、工艺、烹饪过程,成为一种饮食文化流传于山西的社会各个阶层与不同角落。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一直流传至今日。
我是本期“一齐分享”的分享者,来自中国航油山西分公司航空加油站的石力源,提起山西,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可能就是煤都的称号了吧,山西一直以来都是产煤大户,其实不光如此,山西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在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孕育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
图文策划|集团公司团委
图文供稿|石力源
图文编辑|石力源童飞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