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山西晋城英雄史诗芦苇河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18-1-24

芦苇河是晋城市阳城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旧称阳泉水。它发源于沁水县张村乡芦坡村,古称芦河;清末因沿河盛产芦苇,故今称芦苇河。关于它名字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禹治水以后,为了让人们免遭洪水泛滥之苦,把洪水制成江河湖泊,分别设立巡河道台,负责对全国大小河流的治理。但由于改朝换帝,时代变迁,许多河流河道由宽变窄,河床由深变浅,河水重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灾难。到了宋朝末年,芦苇河堤年久失修,洪水再次泛滥。为了加强对芦苇河的治理,朝廷曾派来一位巡河道台。这个芦河道台禀性耿直,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为治理芦河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天,巡河道台便服坐在芦河堤上,看见大片乌云笼罩在西南天空,便沿堤察看。突然一声雷响,顷刻风雨交加,不到一个时辰,便下得沟满河平。芦苇河似脱缰的野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河水漫过堤面,随时都有决堤之险。哪里的水冲向河堤,道台就跑到哪里,洪水便随之退下。道台跑到上游,洪水便在下游泛滥,道台跑到下游,洪水便在上游施威。芦河道台无奈,马上叫随从取来皇上赐予的官帽、河印和笏板,以备急用。就在洪水即将毁堤之时,道台怒不可遏,把官帽、河印和笏板丢进芦苇河中,准备投河以报皇恩。可说来也怪,芦河道台投下钦赐之物的那一刻,洪水突然退了下来,芦苇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这位芦河道台为了保护芦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却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了。

为了追念这位为民而死的芦河道台,当地人把他厚葬于芦河南岸的风水宝地。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巡河道台的三位夫人先后去世,人们分别将她们与芦河道台合葬在一起,以缅怀道台生前的治河功德。又是一个洪水泛滥的季节。有一年夏天,芦河暴涨,波浪汹涌,它不顺着河床而下,而是侧山奔涌到芦河道台的茔地,冲破坟墓,将道台的棺板卷入河中。当地人不忍治河功臣的尸骨冲走,主动组成打捞队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捞上来芦河道台及一位夫人的棺板。转眼间,天黑了下来,给打捞带来了诸多不便,其余两位夫人的棺木还是被无情的芦苇河水冲走了。

芦河绕道冲破巡河道台墓茔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到了县衙,传遍了泽州,随之一级一级传入朝廷。满朝文武一听,个个心惊肉跳。皇帝想派人治理芦河,但无人愿担此重任,芦河道台从此空缺,朝野上下也留下了“芦苇河敢抗圣旨”的传说。

时光流逝到清同治年间,因芦河无人管理,堤岸长年失修,河水泛滥成灾。沿河近百千米的居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损失最为惨重的义城村三条半街被冲走了三条街。至此,深受芦河洪水之苦的人们,便在芦河中游建起了一座芦河大王庙,年年祭祀芦河,祈请河神保佑,造福两岸人民。后来,阳城来了一位南方的知县,他在查看了芦河的水情后,忽然悟道:芦河芦河,不见芦苇,能不涨河?于是发动当地人,在芦河两岸广植芦苇。自此,河不再涨,灾不再来,不仅改变了生态,而且富裕了两岸。人们于是呼之“芦苇河”,赋于了许多诗情画意,寄托了莫大美好祝福。

芦苇河自西向东,流淌了一年又一年;两岸谷地土肥水美,哺育了一辈又一辈。她像慈祥的母亲,用那清澈的河水孕育了多少优秀儿女;用那博大的胸襟迎送了多少远方游子;用那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励了数不胜数的志士仁人。明朝成化年间,“天下四大清官”之一的杨继宗及第前曾就读于芦苇河北岸的白岩书院;明朝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王国光及第前后曾多次云游芦苇河北岸的白崦山庙;明朝末年的白所知、白胤谦叔侄二位文进士,分别官至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他们的祖先就是喝着芦苇河水长大的,从铸造了“八座双隆”的佳话;清朝康熙年间的琚秀玺、琚瑭父子二人,分别被御封为御前侠和御后侠,他们的武功是淌着芦苇河水练就的,从而留下了“金殿改称町店”的传说;清朝顺治“九凤朝阳”、“十凤齐鸣”的佳话就源于芦苇河岸,成为芦苇河历史文明的缩影;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町店浴血战”就发生在芦苇河谷地,成为激励后人的现代经典。

赞赏

长按







































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