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自豪晋城1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出名了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17-10-18

近日

山西省文化厅公示了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咱晋城上榜15个

为我们晋城自豪!

在这一份名单中一共拟定了个项目

其中晋城市有15个入选

先来看看咱晋城都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吧!

这些平时在我们眼里很平常的东西!

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一起来看吧

▼▼▼

1冯匠双龙竹马

冯匠双龙竹马源于本村的社火故事,历史悠久,流传有序,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高潮。以打造兵器卫生的冯匠村民创造出人扮武士,以马为主角的故事,加之村有千年白龙宫。两者结合,产生了奔放昂扬的双龙竹马故事。

2西河花鼓

西河花鼓,主要流传于沁水县龙港镇西河村,自元末明初开始至今五百年的历史,赋予了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形式多样,分四个丑角,动作灵活,以丑取胜,众多女角手持花灯、提灯,队形变换,形成灯流、灯河、灯山、灯海,显得更有气势,文中有武,文武兼备。

3西黄头高跷顶桩

高跷顶桩又称高桩故事,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汉族舞蹈。集合脚下踩高跷,上身顶桩(顶人),高跷走兽,抬阁等为一体的演出故事,是泽州西黄头村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西黄头村“高跷顶桩”形成年代不祥,可能和西黄头村的先祖的祖籍地有关,大约有多年历史。

4阳城鼓书

阳城鼓书是一种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阳鼓书的发源地,阳城鼓书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传唱曲。

5陵川玉泉武故事

玉泉武故事起源于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流传于陵川县及周边地区。起源年代无从考证,据艺辈相传,约从金宋时期开始流行。旧时年节庙会时使用,后广泛应用于岁时、节日、重大事件庆典等。玉泉村百姓在过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习武搏击中互相切磋、密切配合,增进了友谊,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起到了强健体魄、增强意志的作用。

6泥皮画

三晋大地的古壁画历史悠久,分布在近百座寺庙之中,极具宗教和地域文化价值。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壁画终究逃不过自然的侵蚀,为了让这些画在墙上的艺术珍品得以传承,泥皮画艺术形式应运而生。以泥为主要材料,以一定比例的麦秸秆、麦皮、棉絮、麻绳、头发等为辅助材料,经过加水充分搅拌后,分不同层次附着在硬质材板上,再抹平、阴干做成泥板后,进行起稿、勾线、上色的一种传统画种。据了解,我省现存的泥皮画面积达2.7万平方米,它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来制作,为后世留下原作的风采,留住尘封的历史。

“泥皮画”传承人杨淑云

7古泫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高平古泫泥塑

8伏姜制作技艺

每到伏天,民间有“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尤其是晒伏姜,饮伏姜茶。伏姜是晋城百姓根据晋城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凭其卓越的智慧创造和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伏姜除了美味之外,对身体还有极大的好处。

9阳城李氏月饼制作技艺

北留“李氏月饼”,在晋东南享有一定美誉,是极具地方特色及地方特征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纯手工捏制的古老食品。很受大家喜爱。

10阳城烧肝制作技艺

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11润城泡麦面馍制作技艺

润城泡麦面馍是阳城民间有名的传统食品之一,其形成和制作技艺因时间久远难以考证,具记载,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就有制作泡麦面馍的传承史。具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12泽州铁货制作技艺

晋城自古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经月进。历史上泽州铁货制作技艺的生产在山西泽州境内有着广泛的分布。泽州铁货,68道工序传承千年冶铁技艺。泽州铁货在煮水过程中,可吸收水中的氯离子,并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因而煮沸的水软而甘甜。长期饮用,还能补充铁质,有效预防贫血。长期用铁锅炒菜,铁锅表面会生成一层油膜,不仅不粘锅,还能避免各类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影响。

13司徒铁花技艺

打铁花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晋城自古是煤铁之乡,是中国炼铁和土法炼钢的发源地之一,日常的冶炼工作触发了人的创作灵感,便有有了这千年的传统绝技——打铁花。

14琉璃制品

琉璃制品是一种涂玻璃釉的陶质制品,是在用低熔点塑性粘土为主料所制坯体外表面,覆以硅酸铅彩色低温釉后烧制而成。按用途可分为建筑琉璃制品、建筑装饰雕塑琉璃制品和琉璃工艺美术品三大类。

出自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农民侯明瑞之手

15商汤祈雨过赛习俗

商汤祈雨过赛习俗由商汤祈雨发展而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那年,阳城西南部次营一带从农历二月到六月大旱,熟知商汤祷雨典故的南次营社的社首,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商议,将村里南神庙中供奉的禹王、尧王、舜王、汤王、祖师爷的塑像都抬出庙外,顶着烈日在大街小巷游行,以示赤诚祈求。不久天上就下了雨,秋天庄稼大丰收,一同受益喜获丰收的还有周边的11个村。这12个社的社首一起商讨回报神灵的赐雨之恩,议定每年清明之前的农历二月,由12个村轮流择吉时举办祈祷五神爷仪式,并搭戏台、赶庙会、唱大戏,用花轿抬着五位神爷走街串巷游神灵、夸神威,然后在本村供奉一年,承上启下,有接有送,周而复始。后来,便形成了每个村十二年轮一次的“过赛”习俗,代代传承,流传至今。

瞬间涨知识了有木有?

瞬间被震撼到了有木有?

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更喜欢哪个呢?

快快留言告诉我们吧

来源:山西文化厅

责编:权敏

版权声明

晋广论坛是晋城广电网所属的新媒体平台,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
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w/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