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图
老城老街老巷子,
老墙老院老房子,
老门老户老名字,
老号老店老铺子。
2月15日,辛丑年正月初四,上午,雾霾天,我到洛阳老城闲逛。行走路线:南大街——东大街——背街小巷——-十字街——西大街——-背街小巷——-贴廓巷。
行走在老城街道,看看明清老院老房,拍摄居民生活日常,与老人们聊聊天,遥想一下洛阳当年的辉煌。慢生活,新变化,内心充实,自得其乐,作美篇以记之。
新春漫游老洛阳
文/乾宏
金牛昂首唱吉祥,
春风伴我逛洛阳。
老集老街老匾额,
老楼老桥老店房。
红灯红鼓红对联,
红狮红门红柱廊。
千年古皂探遒枝,
邀君来尝梨膏糖。
.2.28.
《乡愁》
文/尚留永
春风送我游老城,
丝丝乡愁回忆浓。
天增岁月人增寿,
域添祥瑞廓添青。
谁把杨柳裁细叶?
谁将牌旗挂灯笼?
三十年游八百遍,
魂牵梦萦又临登。
02281326
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也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
民国元年(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民国9年(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年,日本侵略者在丽景门缴枪投降。解放洛阳时,其它城门都攻破,唯有丽景门久攻不下,国民党被围自动投降。历史上,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所以,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老城,被称为凤凰城。相传远古时期,洛阳上空飞来一只巨大而神秘的凤凰,其羽毛油亮鲜艳,两只眼睛清澈明亮。它在洛河北岸歇息饮水,从此再也不愿起飞,于是将自己的身躯化作美丽的城市,凤头化作凤化街,凤脖化作南大街,左右凤翅分别化作东大街和西大街,长长的凤尾就成了热热闹闹的北大街。
进入东大街。清朝时,东大街南侧有文庙、儒学,还有玉虚书院、望嵩书院、奎光书院、敬业书院等著名书院,因此东大街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置产安居的首选之地,居住着不少世家大族。
五律老城行
康柏渠
春日老城行,
相机拿手中。
穿街寻故事,
走巷访民风。
眼里皆为景,
心中都是情。
镜头频转换,
好此乐无穷。
.02.28
浓浓的节日气息
每当漫步于老城的大街小巷,总是思绪飞舞,难以让心情平静下来。感叹岁月如飞梭一般的无情流逝,时时沉浸在漫漫的回忆之中……老城的变化,有时让清楚的记忆变得恍惚。隐隐觉着,在日益显现出的现代浮华中,渐渐失落着其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一个古城的生命,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朦胧飘逸,是代代默默相传的情愫萦绕,是过而不忘的血脉记忆。
这个灵魂,早已浸透了每一代老城人的血脉秉性,形成了老城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气质特征。而这个灵魂,更是时时刻刻幽荡在每个对老城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城人的心灵深处!随着年岁更替,愈来愈深,萦萦绕绕……
洛阳老城城内的街道,以方位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以十字街为中心,八十几条大小街,二十几条胡同。民国十六年(年)冯玉祥率部进驻洛阳,大改街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前加中山二字。中山南、北大街以东有文峰塔称为文峰镇,以西有安国寺称为安国镇,东关称为问礼镇,西关为大同镇,南关为南熏镇,北关为邙麓镇。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风水宝地之誉。千百年来,历尽沧桑,世事更迭。古巷深宅折射出都城的兴衰。明清时洛阳四大家族就说明这一点,明清洛阳城四大家族是:参府后街“书香门第”,史家。古楼街“青莲世家”,李家。北门内大街“文房四宝”,邢家。清平街“碎货商贾”宋家。到了清末民国,四大家族变了三家,他们是:“书香门第”史保安家。东门内大街“翰林府第”林东郊家。贴郭巷“酱菜大豪”,庄延珍家。农校街“五金巨商”,张祥发家。他们都有多处豪宅,而发财后更注重仁、义、礼、信。对洛阳百姓多有善举,所以公认这四家为洛阳四大家族。洛阳现在还存一些百年老宅。
这家的对联,草书,终于认出来啦。
上联:风水宝地主宰家业运势
下联:罗盘慧眼识别吉凶祸福
横批:风生水起
遥望鼓楼。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宫广场前中州路上)。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
七律.不老城
文/尚留永
春夜阑珊海潮涌,
风潇潇起可纵情。
故园又复新妆始,
乡俗回归旧梦萦。
汤客熙攘十行巷,
游人接踵九州城。
酒旗猎猎攀高树
香雾氤氲丽景生。
鼓楼上原有两层木瓦建筑,后因台上建筑长久失修,于年拆除(据老人们说在此前后还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两座城楼)。只剩下大铁钟在楼台上风吹日晒。
年,市政府开始恢复老城明清风貌,又按原样,重新修缮鼓楼上的楼台。鼓楼距今已有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鼓楼南侧,对联认认看?
上联:好雨无声发万物
下联:清风有意醉长春
横批:辛丑大吉
这家没进去过,隔门缝拍两张
鼓楼北侧这家,6年前进去拍过。
乔家。以前拍过,写过文章。
洛阳发现乔家大院家族曾经大起大落
曾经的幸福里客栈,变身城市书房。
目前的洛阳老城是在隋唐城的废城上于宋、金时兴建起来的。金、明以后,洛阳日益远离都城的光环,仅在抗战时期,凑合着当过一段儿国民政府的“行都”,因此城池修修补补,毁毁建建,没有大的变化,其面积也仅相当于隋唐城的1/20!
东大街老槐树,树身遍布疤痕,就剩下半张皮了,树枝扭曲向上,硕大的树冠碧绿,向南约倾斜25度,于半街撑起一把巨伞,仍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是洛阳人敬仰的汉朝清官董宣的祠堂旧址,目前的住户说有多年,专家考证古槐树龄大约多年。看见老槐树的样子,就能想到董宣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个性。
戏剧《洛阳令》就是讴歌董宣不畏权贵、严格执法故事的。湖阳公主的管家胡奴仗势欺民,无恶不作,手染多条命案。董宣秉公杀了胡奴。湖阳公主去告御状,刘秀大怒,要杖杀董宣。董宣毫不畏惧,陈述了该杀胡奴的原委,讲明了应秉公执法的道理,然后说:“我不用棒打,请让我自杀吧!”迎头撞向殿柱,撞得血流满面。
董宣的正气震撼了光武帝刘秀。刘秀决定让董宣给公主叩个头赔情,宽赦董宣,董宣却嚷:“臣无错,愿领死,决不赔情!”光武帝让太监强按董宣叩头,董宣硬着脖子大呼:“臣无过,为何赔情!”
皇上受到感动,不再纠缠,还赐封董宣为“强项令”,赏钱30万以示奖励。从此,豪强贵戚收敛,贫民百姓舒眉。
民主街,老城区著名的步行街、小吃街。
东大街99号,深宅大院,以前进去过。
洛阳老城胡同即兴二首
李金河
胡同意象
一瓦一砖一胡同,
千古历史千年风。
靑苔痕上烟云散,
绿叶枝头鸟雀鸣。
春秋轮回话兴衰,
沧桑更替忆峥嵘。
熙熙闹市等闲看,
今胜昔处歌有声。
董宣槐
虬枝苍劲势轩轩,
傲霜斗雪六百年。
朽木悬空吐翠叶,
老根茁壮吮清泉。
项上乌纱笑风尘,
胸中豪气傲青天。
抬棺上任洛阳令,
口碑千秋夸董宣。
最喜欢拍老城的对联,有内涵。
七绝.老城行(通韵)
了了
风刻雨雕朱户寒,
火烧雾晦画廊残。
红灯韵醒万千巷,
重塑新颜民尽欢。
大石桥,桥下瀍河水,往南流入洛河。
洛阳东关大石桥又名“黄公广济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返回
这棵树,怎么样?
地府
上联:土能生白玉
下联:地可出黄金
孙家老宅,影友洛邑炎弟出生地。
高平南街(曾被称为高升街)8号。一处以青砖楠木构建的封闭式四合院。据专家考证,现存建筑始建于清代。除临街的门楼外,现保存较好的还有一处北正房、一处东厢房。
临街的雕花门楼高大而精致,符合当年“高门大户”的审美习惯。它由青砖制作,门楼顶部样式和正房、厢房一致,均为硬山顶,外侧方向保存完好,内侧坍塌。院内正对大门有一处影壁,上面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
经专家考证,这里应该是民国时期洛阳有名的商人冯云阁的老宅,冯家自明代由山西来洛,是有名的望族,高平南街上不少房产是冯家的。到了民国时期,冯家由冯云阁主事,他的经营思路清晰,手法灵活创新,生意不断扩大。
当时,他家商店的字号为“冯万泰”,又名“万泰成”。虽然仍然主营药材、棉花、布匹、粮食等传统商品,但经营之道已经革新。依托陇海铁路,冯云阁在城北邙麓街(现瀍河区洛阳东站附近)设立货栈,洋货源源不断被送来,进行分销;本地土产整批运出,销售到沿海城市。
此外,他还仿照北京大药局永安堂的技术,制造人丹、八卦丹等药,包装十分精致。分店及营销人员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甚至连拉萨也设有分号。在当时,冯云阁就已经有意识地打造品牌,在药品说明书中印上自己的肖像,以示和其他产品的区别。这一系列操作模式,都显示出他的生意已经有了现代企业雏形,在洛阳商业史上有一定地位。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太太九十多岁啦
李占标门诊部
明新街,洛邑古城北门,刷身份证可进,免费。
操场街10号。董公祠南边有几条小巷,是与三国霸主曹操曹孟德有关的。操场街,原名“草场街”,说是曹公当年囤积马草的地方;成功街,传是曹军钉马蹄的场所,旧名上不得台面:马蹄街。
疫情记忆
妥灵宫。因安放关羽首级而得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十月,曹操在洛阳,孙权遣使者请求曹操发兵共击蜀将关羽于荆州。曹操誓师南征,未到荆州,而关羽已败。次年春正月,曹操还于洛阳,孙权遣使送来关羽首级。曹操将武库的一座院落设为祭堂,大祭之后,以王礼葬之于洛阳南郊。而祭堂则改称为寿亭侯祠,因为关羽的爵位是寿亭侯。寿亭侯祠,又被称为关公庙。该庙历代重修,先后被称为武安王庙、关帝庙,清乾隆皇帝定名为妥灵宫。妥灵宫是最早的关公祭祀建筑群,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帝庙”。
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有序,一座庙承载洛阳的历史变迁且有据可考,虽然妥灵宫现在满目疮痍,几近消失,但千年来无论发生什么,它都在里以破旧、以辉煌各种形式存在着。
正如儒家思想作为主流影响至今、渗透到每个人的行为中,而关公所代表的忠义孝悌同样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影响着每个时代。从历史上看,如果说有一座庙能问洛阳古今兴衰事,那是就妥灵宫了。
盛世庙堂兴,但愿妥灵宫能够恢复往日的鼎盛。
府文庙。河南府文庙在老城东南隅文明街东边,原文明街小学院内。为祭祀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记载,河南府文庙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结构规整、庄重大方,由南向北作台阶式上升,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正南是一座丈余高的琉璃彩陶塑龙壁,依次向北是:棂星门、辟雍、石桥、戟门、大成殿、寝殿,属我国传统宫殿建筑。棂星门为三间牌楼式建筑,两侧有《河图洛书》彩塑浮雕。东西两侧门边上题有颂扬孔子的赞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入棂星门有一半月形水池,上有玲珑拱形石桥一座,桥孔中央刻有“泮水生香”四字。水池边沿及石桥两边均有雕花石栏,栏柱上雕石卧狮。过桥即子路列戟的“戟门”,其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青石通道直达长方形月台。主体建筑大成殿雄居月台之上,殿内设有孔子石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位。大成殿与戟门之间的东西两侧的廊房,供列孔门弟子七十二贤及历代贤哲。
钟鼓楼是古时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其基础是用大青砖砌成三丈余的高卷台,台下拱券门洞为行人通道,宽一丈五,高二丈,券台两边修有三尺台阶登楼之道。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书,为金代中京留守亲书。
李占标与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老店位于东大街,自创办至今已百年有余,它和百步之遥的鼓楼默默相对,一起见证着世事的沧桑。年,李占标膏药被列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还获得“河南老字号”称号。
向南拐进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庙,过去是供官员到文庙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员专用道。
电线杆上的动漫元素。《大理寺日志》是一部盛唐国风探案国产动画,讲述了在唐朝武明空统治时期,以主管全国大案要案的大理寺为舞台,大理寺众人在白猫少卿李饼的带领下,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破案冒险,向命运反抗,坚守自己内心正义的故事。剧中不仅夹杂有诡谲多变的朝堂政治权谋戏,还隐藏着神秘莫测的身世之谜。
御路街29号,以前拍过多次。门上对联年年有不同。
徐培斋故居位于洛阳老城御路街31号,始建于年,院落呈四合院状,其中两层木制楼房,虽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础和木雕莲花等图案美观雅致;更为可贵的是,故居内存有号称民国洛阳书坛"三驾马车"的洛阳翰林、大学士林东郊、举人高福唐、进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许鼎臣题写的木雕、砖雕题词,能够集四大名家的题字于一院实属难得。在徐家几辈人的努力下,家具如条几、八仙桌、罗圈椅、古式木箱、立柜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着。
上联:福自读书得
下联:家凭积善兴
横批:紫气东来
中和巷6号,这是洛阳寇家老宅。在洛阳,老城寇家几乎是个固定称谓,它所代表的家族,一门三代,文人辈出,书香墨韵萦绕不绝,好比一张洛城文化名片,上有八字注解——“最美家庭”“书香之家”。老城寇家的第一代文化担当人,是寇北锁、寇北辰兄弟。寇北锁生于年,寇北辰生于年,一门双杰,既是书法家,又是民俗学者。寇北锁主攻书法教育理论,寇北辰擅长书法创作,获奖无数。
图片来自寇衡
新添了扫二维讲解,为政府点赞??
这几位,小时候在老城住,春节来寻找儿时记忆。
三复街。
三复街位置在老城南大街以东、河南府文庙以西米处。
据洛阳史志记载:三复街原名叫“三府街“,因“三府衙门”都设在同一条街,故称“三府街”。三府即:河南府(以洛阳为中心的行政衙门,与开封府、怀庆府同级)的知府(掌一府之政令和总领各属县的官职)、同知府(为知府的副职,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通判府(朝廷派出监察和控制地方行政、军事的官职)。当时“三府街”是洛阳政治、文化中心。
三府街最早在金朝、元朝兴建洛阳老城之初,明清后,三府先后迁到西南隅、东北隅,并多次转移驻地,三府街改称为三复街。解放初期,三复街不少院子还都是老门老院,有的是三、四进门的深宅大院,甚至后院直通鼎新街。
乾隆《洛阳县志》说:“周南驿,旧在县治东南,后改置南门内。”这里未提南大街,可见此驿离南门甚近。南大街南段街西有安国寺和诸多衙门,不可能移至街西。南大街南段街东临南门有祖师庙等建筑,其北为水道口街,从水道口街至三府街正是明代三王府旧址,是一片公地,正适合建驿站。故清代周南驿的位置正在这里,驿站的北门正面对三府街。
三府街东邻文庙、府儒学,多居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形成一些世家大族。年倪锡英的《洛阳》描写道:“洛阳自来就是一个文物之邦,因此,在科举时代,洛阳人才辈出,他们靠着读四书五经,从八股文中取得了一官半职,于是在当时就营建起高堂大厦,过着舒适的生活,传后世子孙,大家便永远只知贪安享乐,不想再求上进。自从科举废止以后,所有的世家,都渐渐变作破落户了。”
到民国初年,三府街的公私房产相继卖给商人,三府街逐渐变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改了一个很有文化的名字“三复街”!
三复街出现的第一位大商人是梁作焕,他是诸葛镇人,以小商贩起家。年,他在三复街买了一个院子,开设了松盛恒百货店,生意兴隆。十年后,他的商号已遍布全国。
在此前后,王保鑫的四茂恒商号、牛景仁的天倪长商号都在三复街西头开业。这两家商号主要从事糕点、酱菜制作,产品一度远销上海、广州。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家老字号融入国有蔬菜公司。
但是,并非所有的世家子弟都甘于破落。三复街的世家子弟杨保安成为一名军医,医院医院供职。年退役后,在三复街自医院。年,常香玉应张钫邀请在铁门演出,身患重病,多方医治无效,命悬一线,家人已准备后事。最后,医院,杨保安诊断她患的是肋膜炎,通过手术为其治愈。医院医院、西林药店,这里与南大街一起形成医药、医院集中区。
三府街东是府学门街,因为它在河南府儒学门前,年改名文明街,此街东至南北向的道尊街,全长米。道尊街是条短街,旁为玉虚观,曾改名道尊寺,街道之名便源于此。
清朝时,府学门街北为文庙,文庙东为府儒学,街南侧为奎光书院。文庙由入口向北,依次为琉璃龙壁、棂星门、牌楼,牌楼两侧有河图洛书彩色琉璃浮雕。再往北是泮池、石拱桥、戟门、月台、大成殿。在主体建筑两侧为乡贤祠、名宦祠等。府儒学有明伦堂、尊经阁、教授宅、孝节祠、王士元祠等建筑。年废科举,儒学停办。
年,私立明德中学迁河南府儒学旧址。年冬,豫西行政长官王玉堂,将文庙和相邻之玉虚观划归学校。同时,洛阳县教育局迁入文庙乡贤祠。年,在祠中修了一座澡堂,名为文明澡堂,供全县中小学生轮流免费洗澡。
从年开始,日军飞机开始频繁空袭洛阳。当时城区挖有多处防空洞,以防日机轰炸。文明街有一防空洞,洞口有两个,东口在原府儒学内,西口在文庙南门西侧。
年4月28日上午10时,12架日机对老城进行地毯式轰炸。当日,文明澡堂中有不少学生洗澡,明德中学正在上课。警报响起后,居民和师生纷纷进入防空洞。突然,日机投下的一枚穿甲毒气弹将洞顶炸塌,造成近百人死亡,多为老弱妇孺,另有杨松、王四娃等学生中毒后成了终生痴呆。三复街郭曾泰夫妇及其父母、小妹本已逃出洞,见其八十岁的祖母未逃出,遂进洞相救,结果全家皆死。
转回南大街,游人明显多啦
上午十点半的十字街,人烟稀少。到了晚上,将出现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
开始逛西大街
西大街是老城的精华所在,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摩肩擦背人流如潮。走到街上,唯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异常。街上,一律大青条石铺路、道路两旁店铺罗列、旗幡招展、商品醒目、延续着明清时期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的原始风貌和古色古香。
杏花村水席楼
文心斋书店
提升改造后的西大街看起来比较整齐,路两旁遍布着各种小吃、一直摆到丽景门的门口,以前老城吃食最丰富的都在十字街主街,现在你想吃什么这里同样也能满足你了。
除了吃的,西大街里还有很多小物件,9元2条的丝巾、10块就能买到的小香炉,这是西大街一贯拥有的东西,最美好的感觉就是尽管一个地方在不断地变化,却仍然留有我们最初熟悉的记忆。
摄影爱好者
之所以说老城是个宝藏遍布的地方,不仅仅在于物,还在于人。在这里,随便一个胡同、一家小店走进去,可能就是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水墨之中、流彩之间,牡丹的高雅、雍容华贵尽显无疑。
正在给扇子绘制书法的艺术从业者,整墙、整屋都是他们的作品!老师傅还很新潮,在扇子上用书法写上了最流行的“潮词”。
书虫斋,“启功体”张会民。洛阳书法界人才济济,多习魏碑,功成名就者大有人在,而张会民却独树一帜,专攻“启功体”,经年不缀,功力匪浅,作品信手拈来,惟妙惟肖,几可以假乱真。
会民祖籍嵩县库区乡上坡村,系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偏远小山村,祖祖辈辈世代农民,家庭姊妹六个、排行老五,家境十分清苦贫寒,学也就上到初中,大抵天分或有些,但一定也少得可怜,勤能补拙肯定就是唯一可以弥补自救的良方。
张会民自学成才后,行家多次中肯地说,写书法谁不想出人头地,一览众山,会民的“启功体”书法虽然功底扎实,俊秀流畅,但再怎么地也仅只是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永远成不了大家。对此,张会民往往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张会民很谦虚,他经常说:大家不敢奢望,自己也只是学得了“启功体”的皮毛,启功先生的书品、人品永远是精神食粮,一辈子也学不完。
“天下第一秀”
老字号“不翻汤”
河南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亩,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石柱亭两侧有东、西厢房十二间。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民国时期,该庙曾辟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也因此改为公园巷。年,用作河洛中学校舍;年修筑中州路时,将其一分为二,今南院为洛阳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文物部门曾在年修复六角亭、年重修西厢房;北院大部分为洛阳第六中学占用。北院的威灵殿于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洛古斋
丽景门,是金明洛阳城西门,始建于金兴定元年(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在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
据《老城区志》载:“金明洛阳城四面开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
历史上,金明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今日老城区的丽景门占地面积1.8万余平方米,是市政府于年在金元明清时期的丽景门原址重建的。由于和隋唐时期的丽景门同名,很多人误认为该丽景门始建于隋唐,其实这是错误的。老城区丽景门始建于金代年。原名丽京门,于年3月10日正式更名为丽景门,是一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
巧遇雪歌老师,为我拍照留念。
返回
往北,义勇前街。鲜为人知的是,该街得名于其北端的一座大关庙,其中供奉着关羽。据了解,民国初年,这一带人烟稀少,仅在庙前有几家住户,后逐渐形成街道。
年,吴佩孚进驻洛阳,在大关庙内塑了岳飞像,将大关庙改名为关岳庙。年,冯玉祥来到洛阳,在轰轰烈烈的毁佛运动中,下令保护关岳庙,还根据关羽“义勇武王侯”的封号,将该街命名为“义勇前街”。如今,大关庙已不存在。
于家大院。据说当年这家家产也是相当雄厚,每逢收租子的时候,来缴租的人能从这砖雕的迎壁墙下排到丽景门。
公益书屋, 年4月拍摄,左为佛缘老师。
这老先生是西大街网红
往南,拐进魏家街
魏家街上这个龙璧很有特色
里仁巷。
洛阳今有一花一路、一河一山、一寺一窟、古有文庙、古街、鼓楼,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洛阳是一曲绝唱,洛阳纸贵,“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十三朝代的活化石,洛阳是最美的诗经,洛阳是灿烂的中原河图。
仙果市街。仙果市街,在明伊王府前,伊王为福王让地盘迁往洛宁(原永宁),伊王府成了旧王府,故街北头称旧府,街名旧府下坡,年因水果摊多改为鲜果市街,后演变为今名。
查志书可知,年清顺治十八年时,洛阳县在册人口人,但大量逃亡,实有人丁仅人。至年嘉庆年间,在册人口已增至36.67万人。年间,人口增加10倍。人口剧增必然使街巷增多,于是老城旧时便有了“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
沧桑百年,岁月不居。在老城,有很多百年老宅和故居,依旧蕴含着浓浓的河洛民俗与人文情怀,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伯仲分明,各安其安,置身其中,遥想当年,于是,就恍若隔世,身边,只有旧时光。
林家大院。林家大院位于老城区仙果市街36号,是一所距今百年的私家宅院。该院坐西朝东,为面阔三间二进式小四合院结构。无过厅,只有临街、对厦和上房,房屋16间,占地平方米。年被列入洛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由于近现代洛阳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大宅院的规模根本无法和山西相比,而且这些破落的宅院亟待抢救——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这便是洛阳百年大宅院目前的写照……
敦志街。据说,敦志街从前有个大青石墩子,大官来了,小官跪在墩子上迎接,故名墩子街。解放后改为今名,喻以“为人敦厚,志在千里”。
洛阳的美
一一梅旎
且不说唐诗宋词里万千首平仄的洛阳
且不说自夏商周至隨唐晋十三位帝王指点江山的洛阳
且不说被武皇贬谪仍然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洛阳
且不说十万尊开凿于北魏享誉于中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
且不说
龙门山色迤逦秀婉
马寺钟声空磬悠扬
天津晓月人醉阑珊
金谷春晴啁鸣潺掩
邙山晚眺暮色苍茫
平泉朝游翠峦叠嶂
铜驼暮雨袅烟成行
洛浦秋风半月横殇
单说如今的洛阳城
八座大桥自西至东横跨洛河
承载着洛阳新城旧区的交通命脉
高铁高架地铁飞机上天入地左贯右通立体式城建框架已然形成
隨唐遗址
洛邑古城
应天门
天堂明堂
上阳宫
上清宫
城内古建筑群再现历史辉煌
展洛阳城千年帝都之文化
振洛阳城昔日古韵之雄风
丝丝垂柳抚洛浦十里长堤
漫漫诗书卷千古盛世风月
走在老城的青石板上
遥望上阳宫里那摇曳的宫灯
似乎有一丽人正在廊下抚琴弹奏
那悠悠的古琴声似乎带着远古的韵风
穿街走巷
洛阳城
又活在了千年的繁华里
顺城东街
南门口街。据我市学者郑贞富所著《洛阳通史》记载:清代时期和民国初年,洛阳的商行集中在南关一带,西至盐店口,东至小石桥,商铺林立。在南大街和现在的兴华街上,多为京广杂货、绸缎、布匹等零售店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晋陕两地商人所建的山陕会馆,位于南关马市街。多年前,这里是山西、陕西两地商贾聚会、经商、传递信息、住宿休息的场所。
桥下,中州渠,向东流经瀍河注入洛河。
下午,天气转晴,转了贴廓巷文化街,人气挺旺。
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位于老城区,由贴廓巷与吕氏街组成,西临南大街,东临洛邑古城,全长约米。街区结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通过改造已有街区外立面、屋顶,建设牌坊、景观墙浮雕、雕塑,改造树池、设置特色小木屋、小推车等措施,着力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河洛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构建区域文化体验新标杆,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窗口、文创体验休闲聚集地与红色革命教育研学基地。
七绝.今日贴廓巷
了了
旧名重现城西巷,
英气又登文化墙。
红色精神今尚在,
不忘使命做贤郎。
贴廓巷,原为铁锅市场,东连吕氏街,西到南门口街,与马市街首尾相接,年改贴廓巷,有靠近城廓之意。过去的贴廓巷,也因地理优势,商贾云集,店铺密布。该巷居民主要有庄吕两大姓,还是联姻的儿女亲家,到门当户对。庄家多经商,为清末洛阳"四大家族"之一,所建院落排场大气,"洛八办"曾经办公的地方即为富豪庄延珍宅院的一部分,俗称庄家大院。
改造提升后的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不仅保留了一些传统老店,还根据街区实际情况,巧妙地增添了“东方红”、“复兴号”等网红售卖空间以及独具特色的移动摊位,在植入红色文化业态的同时,也注重引入更新锐、更多元的潮牌,包括文化主题餐饮、文创精品店、时尚民宿等,这些元素的加入,既能丰富街区的经营业态,也能吸引青年人的目光,成为时尚红色文化的汇聚地,引领时尚复古的潮流。
沿街悬挂的国旗及红色宣传标语,漫步其间,祥和喜庆的春节气息扑面而来,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爱国热情。
七律·咏贴廓巷
毛利民
小街气脉与时隆,
世代昌兴逐梦中。
青石映辉彰古韵,
铁牛咏史唱新风。
九龙献瑞多元盛,
八办吟诗一巷红。
游客如潮波浪涌,
传承文化铸丰功。
到了洛邑古城大门口,返回。
《红街行》
文/尚留永
不忘初心踏红程,
牢记使命红始终。
红旗猎猎天不老,
誓言红红地有应。
一颗红心向太阳,
双肩担当红使命。
我以我血红轩辕,
秋风洛浦红街行。
浣溪沙.今日贴廓巷
卢秀珍
贴廓巷中红色真,
传承文化育新人。
休闲教育两相存。
特色老街增色彩,
网红时尚抖精神。
老新融合赶时新。
一个集合饮食、教育、住宿、研学、娱乐、体验、休闲、购物、创意于一体的多元化红色文化步行街区已崭露头角,下一步将与周边其他文化旅游景区和特色商业街区一道,共同擦亮洛阳“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名片。
“留住老洛阳底片,建好新洛阳客厅”。正如“老城守望者”李健虎所说:洛阳文化是老街的根,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牢,老街才会如大树一般欣欣向荣、华盖如云。
以下老照片,来源网络
衷心祝愿洛阳老城的明天更美好!
巴图就是我。欢迎点赞、留言、分享,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9216.html